回到首页

 

来稿须知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10

 

第11

 

第12

 

第13

 

第14

 

第15

 

第16

 

第17

 

第18

 

第19

 

第20

 

第21

 

第22

 

第23

 

第24

 

第25

 

第26

 

第27

 

第28

 

第29

 

第30

 

第31

 

第32

 

第33

 

第34

 

第35

 

第36

 

第37

 

第38

 

第39

 

第40期

 

第41期

 

第42期

 

第43期

 

第44期

 

第45期

 

第46期

 

第47期

 

第48期

 

第49期

 

第50期

 

第51期

 

第52期

 

第53期

 

第54期

 

第55期

 

第56期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追索“真实”的答案 (随笔)

林  琳     

 

    

人类智慧最想搞清楚的或许是“什么是真实”,这是多么陈腐,无聊的话题。然而,人们始终没有放弃或不愿意放弃这一追问,因为这一追问与其说是出于某种本能的好奇心,不如说“真实”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在使用这一价值时武装自己,战胜别人。比如:“这个人很虚伪。”意在说明:应当蔑视或疏远这个人。同时,既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观是人人都褒奖的“真实”,也可以证明:我这个人不会虚伪,(因为我明确表示过我厌恶虚伪)言外之意我很真实,具备这种品行的人,大可使人放心的与之交往。

 

追寻真实,是个很累的活儿,可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一个貌似真实的场景出现时,我们会对此提出质疑,每一次对“真实”的发现又都仅仅意味着新的追问的开始:我们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物所呈现的“真实”是否真的毋容置疑,无懈可击?我在任何场合都“厌恶虚伪”,同时又在任何场合都“口无遮拦”,并且,我的“厌恶”与“口无遮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被周围的人所熟知,如此,我是否就必然或有理由成为“真实”的人?或者是否别人在与之我交往时就可以解除所有戒心?如果不要“解除戒心”,那真实从何说起?或者何必苦苦追寻?“这个人不错”很多的时候是来自于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感觉,直观的感觉可能错,也可能对——就像“知识”一样,理性的结果未必就可复制绝对。于是,真实是不确定的,不管是“直观的感觉”还是“理性的思考”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尽管他一直表现的如此,尚有“他是否一直有披着一件外衣的习惯”的疑问——这样的疑问绝非空穴来风。比如,一个人总在“口无遮拦”的当着周围的美女骂另一个男人的下流、无耻、肮脏,内心却不断的在盘算着,用什么样更为下流、无耻、肮脏的手段占有这些美女。对这种人的“真实”如何判断?依据他的行为还是依据内心?或者我们干脆不考虑他的内心只对他的行为作出判断?总会在社会中见到过这样的人,在许多“真实”行为的掩盖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勾当在他看来绝对不能口无遮拦。这些人之所以不拘一格的要表现为真实就在于,真实——作为概念的真实被赋予了与其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的“价值”光环,且这一光环是毋容置疑的美好、高尚、纯洁——在褒奖真实。如若,把这一光环从“真实”身上摘掉而将其转送给“虚伪”,完全相同的、“真实”的人就会在瞬间蜂拥而至的,争先恐后的披上一件“虚伪”的外衣——真实与否不过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代言词——为某种“喜欢”的价值张目——而“喜欢”某种价值在这里,不是依据个人的某种取向,而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居心叵测的“知识”或“真理”植入到人的骨髓,很少能够有人幸免——侥幸逃脱的,连“虚伪”的资格都无权享用,直接被送进疯人院——只有疯子才最接近于真实——但是,这种不加“道德”、“价值”、“法”的装饰的真实,其实与犯罪同属一个群体,都是些“危害社会秩序”的人渣,必除之以后快。

 

想为犯罪辩护?岂敢!仅仅想追问一下“真实”是否存在,如若没有真实,为什么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以“真实”自居、自豪?如若有真实,又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刻意掩饰“真实”的犯罪?要么根本没有什么真实,所谓的真实都是那些吃饱了撑着的无耻文人所杜撰的一个概念,用以欺世盗名,要么真实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人性展现:最本能、最原始、最自然的欲望与需求——没有经过人类“智慧”刻意雕凿真实——这实在是两难,有还是没有?都似乎有充分的证据与理由来证明或证伪。比如,在法官那里,一份相同的证据可以证明你有罪也可以证明你无罪。这种事屡见不鲜。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不同的证据要面对不同的法官。“理”不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其真实性存疑,在很多问题上也是如此,不同的“理”都可以找到依据,从而无法判断哪个“理”更接近于“真实”本身,即便更接近于“真实”还是不能给出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真实”的结论。的确够累——这么累还乐此不疲所为何来?

 

在我看来,真实(毫无掩饰的,包括‘犯罪’的真实)如果泛滥到让人麻木,麻木的让人失去了知觉,也就不再对它有什么兴趣,也就不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苦苦追索。或者,人们不再提真实,真实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包括从知识、语言、文字、真理、、逻辑、概念,思维中消失个干净,也就会一劳永逸的解除掉对它的兴趣。无奈“真实”——被鼓噪的“真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纯洁,而人们理想中的“真实”却好像从未出现。这么大的反差,这么强烈的刺激,这么多的谎言在肆意的横行,怎么能视而不见?——除非是个死人,于是,莫非真的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真实——不再为真实所累?!

 

执意追索的“真实”大都是非现实的,这种追索不过是一种信念。一些人一辈子为钱而努力,最终也没有富裕起来——富裕是他的信念。更为关键的是,“富裕”作为信念的前提是没有富裕,有的话,人们会把钱作为工具,尽享荣华而无需在为钱苦苦追寻什么“生财之道”——没有与有的区别就像“付出”与“收获”,当人们开始收获时就不在珍惜,因为,忐忑、飘渺的归属感业已确立。追寻“真实“就是在付出——付出未必能有收获。断言“付出必然会有收获”,或者“已经收获真实的人”,要么不懂什么是“真实”,要么就是居心叵测的想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专制统治者就只会倡导被统治者做个诚实、爱国的人,自己却从来不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经常的说到“真实”,表现为“真实”,只是说说“真实”而已,至于“真实”的表现——不过是精心策划的一场戏——一场颠倒黑白的戏。

 

的确有可能的是——颠倒黑白也是“真实”,什么意义上的真实?我结论的真实就是嘛?或者我的结论由于依据于某种意义上的“事实”就可以是真实?对“真实”可以有无数个追问,无数个质疑——只要你愿意,可以用一生去追问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追索“真实”,仅仅可以证明你用一生在追索一个问题的答案,而非是要证明自己的一生是真实的,如果自己那么轻而易举的可以证明自己,别人也会做到,这样,“真实”就很容易得到,不必有那么多人如此费心。

 

如果真实是一切存在,那么犯罪也是。这意味着,人们赋予“真实”的华丽外衣也就随之被剥去。剥去外衣后的真实“不堪入目”,人们是否还有勇气面对真实,或者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真实的“丑陋”下去?

  

2012-4-5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