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橄榄山上(游记)
◎
蔡咏梅
我住在橄榄山顶的七拱门酒店,这是一家阿拉伯人的酒店。
橄榄山面对耶路撒冷旧城的一大片缓坡,是全世界最古老最大迄今仍在使用的犹太人公共坟场,现在可数的墓石共有十五万之多。而最早的古墓可回溯到旧约圣经的戴维王时代(公元前一千年)。站在酒店的观景台向下望,密密麻麻的蜜黄色长方体墓石绵延不断,直到被横穿吉隆谷底的公路耶利哥大道隔断。吉隆谷对面山坡就是耶路撒冷圣殿山,正中的金门已在公元七世纪被封死。金门后面则是回教徒墓园。
旅游资料上的景点标示,我脚下不远处有历代著名犹太教拉比和犹太人先知的墓群,下到吉隆谷底,散布着一些时代更加遥远的古墓,其中有旧约圣经的犹太先知撒加利亚之墓,以及传说中的戴维王那位不孝之子押沙龙的坟墓。视线再向右则下方望去,靠近耶利哥大道处的橄榄山下,有一座童贞女教堂,传说是建于圣母玛利亚的古墓上。
两三千年来犹太人安排身后事为什么要独锺橄榄山这面山坡?原来是旧约圣经上说,犹太人的弥赛亚将从橄榄山经过圣殿山的金门进入耶路撒冷,拯救犹太民族。正因为犹太人这个信念,回教徒占领圣地后,要封死金门,并在金门后设回教徒坟场,以阻止犹太人的弥赛亚降临。
我现在看到的墓地面积实际已不如以往那样宏大。七拱门酒店和观景台这一大片地原来也是犹太人坟场一部分。1948年以色列建国引发以阿战争,耶路撒冷以东被约旦占领后,犹太人坟场遭到大破坏,阿拉伯人建酒店建公路,使得共有三万八千古老及近现代的墓石被移走或损坏。七拱门酒店就是在被夷平的坟场上建设起来的一座现代化酒店。
今天这家阿拉伯人的酒店住满来此朝圣的基督教徒。犹太人还在等待他们的弥赛亚,但基督徒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为拯救世人,两千年前已从橄榄山出发去背负他的十字架为世人承受苦难。
酒店门前的观景台是眺望耶路撒冷旧城全景的最佳地点,白天一辆又一辆的旅游车载着游客呼啸而来,喧嚣片刻,拍几张照片然后又呼啸而去。次日晨光初露,走出酒店,在微微的寒意中,见一群美国来的福音会教徒坐在观景台的罗马剧场式阶梯,面向耶路撒冷旧城耶稣受难的哀伤之路,在他们的牧师带领下高声祈祷唱起了颂歌。
沿着一条两侧是围墙极陡的坡道朝橄榄山下走去,半山腰有座耶稣哭泣教堂。新约说,耶稣前往耶路撒冷,行路到此,远望圣殿山壮丽的第二圣殿,因预知圣殿将被摧毁,犹太人将流散异乡,不禁悲从中来而落泪。这座外观如泪珠的教堂,传说就建在耶稣哭泣之处。这里也有很多成群集队而来的新教徒朝圣者。
再往下走,在山脚下即是新约圣经提到的遍植橄榄树的客西马尼花园。
当年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之前夜,在这个橄榄园为他即将承受的痛苦向他的父亲上帝祷告,最后被犹大出卖。今天的客西马尼花园尚有八颗古老橄榄树,树龄至少上千年,据说有的真的来自圣经时代,是耶稣受难前夜的见证。这些千年古树双手环抱都抱不过来的主干,有着像经历漫长岁月的老人沟壑般深的皱纹,树皮粗燥苍老,枝干扭曲,变形,疙里疙瘩。有的树干已虚弱得要用东西去支撑(用的是颜色相近的泥砖),但这些古树的枝叶仍然和新生树木一样的繁茂,生气勃勃,在炙热的阳光下,满树银白色的叶片熠熠闪光。我对着这些奇异的橄榄树发神了好久,心想,这些橄榄树真的度过了两千年的岁月?耶稣是否就是在其中一株橄榄树下哭泣祈祷?那又会是哪一株呢?但橄榄树无语,只有细微的风吹树叶沙沙声。
客西马尼花园中有一座立面非常美丽的教堂——哀伤教堂,堂中祭坛前有一块岩石,据说就是耶稣在受难之前夜依靠着哀伤叹息的哀伤之石。教堂1924年是在拜占庭教堂和十字军教堂的废墟上新建,有多国捐助兴建,因此又叫着万国教堂。
在耶稣哭泣教堂和客西马尼花园之间还有一座外观也相当美丽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雪白的外墙金色的洋葱头在一片绿荫中耀眼而出。这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8年为怀念他的母后而兴建的圣玛丽教堂。
我从旅游资料中惊讶地发现,这个教堂中安葬着一位共产暴政的受难者,原来就是1918年被俄国布尔什维克杀害的俄罗斯伊莉萨白女大公。
这个发现使我激动不已。一个曾被我密切关注过的历史片段,其中的断裂处,终于找到了衔接的链条。
开放杂志一篇文章曾记载过这位共产暴政受难者被杀害的经过及后来遗体偷运到中国的故事。而我也曾在纪念林昭的文章中提到伊莉萨白女大公在千禧年时被英国圣公会列为二十世纪十大自由战士,后来我到访伦敦,还特地到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大门外墙,找到了伊莉萨白女大公和死于文革的中国传道人王志明的塑像。
伊莉萨白女大公是二十世纪一位被时代暴风雨摧残的悲剧人物,生于帝王之家,最后却死于非命。她一生的命运悲凉,惨烈,让后人痛心不已,但她面对飞来横祸时听天由命无怨无恨的悲悯,亦给后世留下不尽的省思。
她原是德国黑森公国的公主,外祖母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一个妹妹是俄国末代沙皇皇后。据许多历史学家和她同时代的人所说,伊莉萨白女大公是当时欧洲宫廷两位最美丽的女子之一(另一位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的皇后西西公主),加上她善良,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宗教感强烈,欧洲宫廷中对她表示爱慕热烈追求她的王子数不胜数。但她最后接受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第五子,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的叔叔谢尔盖大公的求婚,嫁到俄国。婚礼在彼得堡的冬宫举行,当伊莉萨白女大公出现时,在场者被她的美貌所震撼。有一位惊呼说,这是冬宫有皇室婚礼以来最美丽的新娘!
谢尔盖大公高大英俊,有很高人文修养,宗教信仰虔诚。他与伊莉萨白女大公是表兄妹,从小认识,青梅竹马。但两人的婚姻是否如表面那样很美满?在当时有很多传闻。后来的历史学家怀疑,谢尔盖大公很可能是同性恋者(他与女大公没生有子女),但伊莉莎伯女大公不但终身维护丈夫这个秘密,而且热爱丈夫至死不渝。两人生前感情确实很好,几乎是形影不离。性生活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精神上的伴侣。
1888年橄榄山这座圣玛丽教堂建成,伊莉萨白女大公和夫婿谢尔盖大公来此主持揭幕礼。她立即爱上了这个美丽的教堂,留下遗嘱,死后要安葬此个教堂。据说伊莉萨白女大公曾在圣地耶路撒冷生活过好一段时间,主要住在西耶路撒冷的绿洲因凯瑞蒙。
非常可惜的是,圣玛丽教堂这天不对外开放,使我相当失望。
很巧的是,当天正午,从万国教堂回到酒店,我的朋友,嫁到以色列的四川女诗人唐丹鸿和她的先生从特拉维夫开车与我会合,要带我去一个一般游客罕去的地方,结果去到了因凯瑞蒙,一个离耶路撒冷城区最近的大片绿野。在橄榄树,桑树,罂粟花,和大量叫不出名来的中东植物的树丛野径中聊天散步时,望见了山坡上的金色洋葱头教堂。想去看看,但最后听说时间太迟,已关门了。
后来才知,因凯瑞蒙的俄国东正教堂就是伊莉萨白女大公在耶路撒冷时常寄寓的格尔尼修道院,当地的阿拉伯居民戏称为莫斯科教堂。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俄国东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圣就住宿在这个修道院中。
伊莉萨白女大公本来是德国路德会教徒,嫁到俄国后为了忠于自己的新国家而自动改宗俄罗斯东正教,并投身当时贵族妇女所热心的慈善事业。这位心灵和外表都美丽异常的公主绝未想到,这时俄国革命已山雨欲来风满楼,自己的一生将被一场赤色革命的狂风暴雨无情地摧残蹂躏,命运将从此改变。
1905年,革命的第一声霹雳击中了她。
作为亚历山大三世的兄弟,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皇后亚历山德拉又是他妻子伊莉萨白女大公的胞妹),谢尔盖大公备受两任沙皇的信任,是当时最显赫的皇族成员,曾任莫斯科市长。谢尔盖大公在私德上可说是无懈可击,当市长时勤劳工作,努力消除贫穷及救助穷人。但谢尔盖大公又是个顽固的君主专制主义者。他父亲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有史以来最开明的君主,不但解放了农奴,还打算立宪,将俄国专制皇权政制改革为君主立宪政制,但却被激进的民粹党人刺杀身亡,俄国罗曼洛夫王朝因而从开明转向反动。谢尔盖大公主管莫斯科市,对当时一切挑战沙皇统治的势力都给与无情镇压。他执政时最大的污点是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的1882年,下令驱逐了莫斯科两万犹太人,造成很大的人道灾难。因此革命党人视他为专制暴君的帮凶,必欲置他于死地。
1905年2月17日年谢尔盖大公乘马车刚离家上他的办公室途中,革命社会党的杀手伊万.卡尔萨维奇向他投掷了一枚炸弹,大公和他的马车夫被炸死,大公的躯体被炸得粉碎。
在家中听到巨大爆炸声最先赶到凶案现场的女大公,跪在雪地上,拿着丈夫的残肢,双手和衣衫上沾着丈夫的鲜血,悲痛欲绝,但她竟公开宽恕了杀害她至爱的丈夫的凶手,并呼吁赦免凶手一死。在丈夫的墓碑上她写了这样一句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这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向天祷告的一句话。(路加福音
23:34)
随后女大公告别钟鸣鼎食的世俗繁华,出家当了修女,吃素,睡木板床,过着清苦的修院生活。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珠宝和值钱的物品,包括自己的结婚戒指,建女修道院,孤儿院,医院,药房,十多年来一直不懈地服务穷人和孤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医院当护士,救护受伤的俄国士兵,直到1918年契卡(布尔什维克的秘密警察)接到列宁的命令逮捕了她。
有关女大公在十月革命后被布尔什维克逮捕后杀害的经过,在开放杂志09年5月号华裔俄国学者尤里是这样记叙的。
1918年7月17日俄国末代沙皇全家在叶卡捷琳堡被杀害的同一天,被囚禁在另一处的伊莉萨白女大公和另外七位皇室成员在叶卡捷琳堡以北一百五十公里外的城市阿拉巴耶夫斯克,被契卡带领下的红军士兵杀害于一个废弃铁矿井中。
红军士兵用枪托把他们打成重伤,然后将他们扔进深深的矿井。伊莉萨白女大公是第一个被投入矿井,她大声祈祷并画十字圣号,说“主啊,饶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红军士兵又向矿井投掷了数枚手榴弹。然而幽深的矿井竟然传来歌声:“主啊,请拯救你的人!”于是红军士兵急忙将点燃的柴火塞进矿井,可是歌声并没有停息。一位目击了这场屠杀的当地农民说,井底传来的颂歌声在现场回荡了很久。一位参与屠杀后来投奔白军的红军士兵回忆说,“契卡人员听到歌声吓得四散奔逃,其中两人后来精神失常。”
其实女大公当时可以避免她后来悲剧的命运。十月革命爆发,沙皇倒台后,女大公少女时代的爱慕者而且终身对她不能忘情的德皇威廉二世,派了个特使到莫斯科安排女大公回德国娘家避难,但被女大公拒绝了,说她要和她的国人共患难。史书上说,她这一决定等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尤里的文章亦详细地记叙了伊莉萨白女大公等八位皇室成员遗体如何被偷运到中国下葬的经过。
据尢里说,1918年8月高尔察克的白军解放阿拉巴耶夫斯克,从矿井中找到女大公八人的遗体,经盛大的安魂仪式后葬于该城的圣三一大教堂。但次年红军卷土重来,皇室遗骨被迫转移,沿途躲躲藏藏,艰难转折,在东正教教士,白俄和日本军人的秘密护送下,历经半年才到达中国内蒙的海拉尔,然后在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军队的护送下,运载皇室灵柩的列车经奉天(沈阳),于1920年4月16日的耶稣受难日的凌晨“缓缓驰入北京安定门车站”。尤里说,最后八位皇室成员的遗体安葬在北京的东正教传教团谢拉菲.萨洛夫斯基教堂的地下墓室。
尤里的伊莉萨白女大公故事到此为此。
但接着中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先是日本侵华,然后国共内战,最后中国赤化变天。这八位俄国皇室成员遗体最后的下落,特别是伊莉萨白女大公的命运,尤里文章没有提到。可能作者也未想到,女大公最后的安息之所竟会是遥远的中东。但女大公又是如何去到她的最后安息之所?
原来,女大公和她的妹妹末代沙皇皇后不幸遇难时,两人的长姐维多利亚公主生活在英国,丈夫是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两人有一子,即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为中国人熟悉的蒙巴顿伯爵,与父亲一样后来也做了英国皇家海军元帅。另外还有个外孙,即后来作了英女王伊莉萨白二世的王夫的爱丁堡公爵。不过这是后话。
维多利亚公主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丈夫又是英国海军元帅,在英国地位很显赫,遂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来完成苦命的妹妹生前的遗愿,将她的遗体运往当时被英国托管的耶路撒冷安葬。
于是伊莉萨白女大公的灵柩在北京再次启棺,运到上海,再乘搭海轮前往中东。
1920年12月15日,经过千辛万苦,女大公的遗体灵柩终于从中国运抵耶路撒冷。当日,已在耶路撒冷守候的维多利亚公主夫妇和管治巴勒斯坦的英国政府官员,希腊东正教和俄罗斯东正教的全体教士,俄罗斯移民,以及当地居民,都前来迎接这位高贵美丽,受尽苦难,但却始终悲天悯人坚守信仰的伟大女性回归她精神上的乡土。
她从此长眠在美丽而神圣的橄榄山上,得到安息。在圣玛丽教堂有个祭坛奉献给这位伟大的女子。
1981年,苏联之外的俄罗斯东正教会封女大公为东正教圣徒。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莫斯科东正教大牧首对女大公的封圣作了确认。
迎接新的千禧年的来临,1998年7月9日英国圣公会为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西门上方二十世纪十位自由烈士的塑像揭幕,英女王伊莉萨白二世出席了圣典。这十位自由烈士有美国被暗杀的浸信会牧师马丁.路德金,有在纳粹集中营被绞死的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杀害的中国云南福音传道人王志明,也有这位被俄国布尔什维克杀害的伊莉萨白女大公。
站在橄榄山上,想着红颜薄命的伊莉萨白女大公的故事,真是思绪百转,伤感不已,但又感受着些微的安慰,庆幸受难者终于获得了历史的正义。
但一个出生于王侯之家的柔弱女子何以能与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权战士齐名?
当革命的风暴来临时,人类的正常生活突然脱序,天翻地覆,黑白颠倒。仇恨,疯狂,暴力,杀戮,流血淹没了人的正常情感。置于其中的每个人,因其出身,血缘,人际关系,个人的遭遇,性格特点和一些因缘际会,都身不由己地被拖下疯狂的人性黑暗深渊,相互厮杀。在这个良知泯灭,以暴易暴的时代,柔弱的女子伊莉莎伯女大公夹在凶手和丈夫,罗曼洛夫王朝和布尔斯维克你死我活的暴力冲突之间,面对一再加诸她身上的暴力和苦难,显得是那样的无助无奈,走投无路,她唯一的回应只有宽恕,宽恕,再宽恕。真是可怜又可悲!
但是当狂风暴雨过去,天清气朗,人性回复清明,这时才可见到伊莉萨白女大公悲天悯人的力量。在疯狂年代,人心滋生仇恨容易,要保持爱的悲悯很难。女大公柔弱如水,无论劫难有多深重,暴力有多强大,她始终坚守着人性善的原点,柔软的心绝不向冷硬让一步。在她身上照见着基督的大爱精神。当她为了这一基督精神而无畏无恨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时,当她的悲悯映照出暴政的卑劣和不义,显示出人性之美最终不可战胜时,这位柔弱的女子难道不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为自由而殉难的烈士吗?
当暮色四合,酷热消退,夜风悄起,橄榄山对面的耶路撒冷旧城笼罩在一片温柔的灯火中,站在橄榄山感到无比的宁静。
图一:站在橄榄山上远看耶路撒冷旧城不变
(摄影:蔡咏梅)
图二:一幅当时人为出家前的伊丽莎白女大公绘的画像(资料图片)
图三:出家后的伊丽莎白女大公(资料图片)
图四:在犹如泪珠的哭泣教堂可看到下面金色洋葱头的圣玛丽教堂(摄影:蔡咏梅)
图五:客西马尼花园的古老橄榄树(摄影:蔡咏梅)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