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一个著名的美女品牌(随笔)

红  苇     

 

    

 

一般说来,都会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而且会认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秦朝的故事。因为在秦时,人们正是处在律法严苛、民不聊生的状况下,各种兵役劳役让人不堪重负,而且一项特别庞大的工程—长城的修建,也正发生在那个时期,有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孟姜女哭倒长城”事件的发生,就不仅合情入理,而且特别让人信以为真。加之历代诗文演绎与传播的推波助澜,“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愈发成为一个经典性的悲情故事了。

且慢!在这个传说故事中,已经有这么几个事情得到了澄清:其一,真实的历史事件的主人公是杞梁之妻,而不是孟姜女;其二,从地点上说,杞梁之妻哭倒的是齐长城或是齐城墙,而不是数百里以外的那个长城;其三,从时间上说,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的齐庄公时期,而不是数百年之后的秦朝;其四,那位杞梁殖是死在一次齐庄公袭莒的战斗中,而不是在修筑长城中。对于这整个事件的详细追溯和条分缕析,都体现在了顾颉刚先生那篇著名的长文中。据说后来,顾先生对整篇文章再加充实,最终形成了一本书,那本书是在台湾出版的。

由杞梁之妻哭尸崩城到孟姜女哭倒长城,在文化想象的基础上,体现了民间社会一种移情式的对于苦难的记忆。本文最为感兴趣的一件事情是,本来事件的主人公是杞梁之妻,为什么偏偏要由孟姜女来替换?这种移花接木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容?

这就不能不提到姜姓女,她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显赫、血统高贵,虽不能说是皇亲国戚,但与之相比亦不遑多让。大体上可以说,从春秋初年到战国中期,姜姓女对于一些诸侯国的政局都有着持续性的影响。姜姓女的历史影响,从历史的记录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可能是属于政治和大事件,但从姜姓女的角度,这往往就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办法,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她们就是生活在时代的风头浪尖,同时,历史也为她们留下或明或暗的华丽背影。

可以说,郑国的武姜与莒国的向姜都以以各自的行为,影响到了自己的国家。

武姜的问题是她过于偏爱她家的老二,也就是共叔段。由于老大郑庄公是“寤生”的,也就是胎位不正头上脚下出生的,这招致了武姜的极大的反感。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心只溺爱着共叔段,这直接造成了共叔段日后的叛乱,幸好叛乱很快就为郑伯所平息。来自向国的向姜,有一次就逃回了向国,这就直接引发了莒国对向国的开战,开战的目的便是讨还向姜,战争的后果便是向国的灭亡。

而出嫁到鲁国的文姜却给鲁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桓公十八年的时候,《左传》这样记载:“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因为文姜与齐侯耦断丝连,勾勾搭搭,这让桓公很不高兴,就当面指谪了她。这一下齐姜不干了,就跑到齐侯那里告了桓公的状。桓公很有可能就是因此而送的命。在桓公死后,齐姜就跑到了齐国。这整个事件对于鲁国来讲,就是一种耻辱,这让当时的孔子是煞费苦心,他只能在《春秋》中写道:“三月,夫人孙于齐”,一个“孙”字,有“逃”“奔”之意,却是为尊者讳的曲笔,这多少留存了鲁国的一些颜面。这也让后来的顾炎武不甚满意,因为这会使后人不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

即使是这样,由齐国提供给鲁国的姜姓女还是源源不断地到来。在这以后,作为鲁国国君夫人的姜姓女名单还在不断地增加,这其中就有哀姜、齐姜、声姜和穆姜等。齐鲁两国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齐强鲁弱,况且齐国在齐桓公时还有称霸诸侯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鲁国接纳姜姓女就有着几分的无奈。齐国在有些情况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着鲁国的国政。从历史上看,姜姓女的入亲,并没有两国关系带来太多的和谐,反而是最少带走了鲁国两位国君的性命。在卫国,则有夷姜、宣姜和定姜等。

也有一些姜氏女是很有见识的,这其中便有晋姜与定姜。所谓晋姜指的是晋公子重耳逃亡到齐国时,由齐桓公许配给重耳的夫人姜氏。有一阶段,重耳在齐国的小日子过得挺满足,有点乐不思晋的味道。不仅跟着重耳出生入死的一帮大臣不干了,姜氏更是不能答应。那帮大臣密谋出走的消息,由蚕妾密报给了姜氏,姜氏直接就将蚕妾给杀了,其身上的丈夫气概显露无遗。可以说姜氏正是日后重耳称霸诸侯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只是不知道晋文公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他是如何赏赐姜氏夫人的?卫定公的夫人定姜,也是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胸襟和识见的。正是由于她的出谋划策,才使得卫国不致陷入到危急之中。

值得一提的还有少姜。少姜的清纯可人,一度得到了晋文公的特别垂爱。少姜所处的时代,诸侯国的重心已转移到了晋国,齐国种种衰微迹象表露无遗,已沦落到如同鲁国一样,需要看着大国的脸色行事了。晋国甚至扣押了前往送嫁的齐国大夫陈无宇,一点也没有给齐国留面子,只是由于少姜做了工作,陈无宇才得以释放。在这样一种糟糕的景况中,时移势易,风光不再,那种像《诗经》中吟诵美人的千古诗篇《硕人》,恐怕是很难再产生了。

当时诸侯国之间遵守着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同姓不婚。晋、鲁、卫、郑、曹、滕,这些国家是姬姓;齐,是姜姓;宋,是子姓;邾、小邾,是曹姓;莒,是己姓;杞,是姒姓;薛,是任姓。还有一个吴国,当然是姬姓。而鲁国的国君一度娶了来自于吴国的吴孟子。有人便故意向孔子请教,请教的问题是鲁国娶吴孟子是否合礼,孔子吞吞吐吐地答合礼,这一下让对方抓住了把柄,弄得孔子感到很受伤。在同姓不婚的规则下,作为姜姓女大本营的齐国与晋、鲁、卫、郑等诸国的结亲,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贵族女性群落是姬姓女。在齐桓公身边就汇集了一大堆的姬姓女,他的三位夫人中有两位是姬姓女,分别是王姬和蔡姬,他的六位如夫人中,姬姓女就有四位,分别为长卫姬、少卫姬、郑姬和密姬。

在春秋战国的姬姓女中,最有知名度的当数伯姬和夏姬。这位伯姬可以说是鲁国的骄傲。伯姬即共姬,穆姜之女,鲁成公的姊妹,宋共公夫人。何休注:“伯姬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录其礼,所以殊于众女。”关于伯姬的事见鲁襄公三十年:宋国发生火灾,伯姬呆在寝宫里,有人报告说:“火烧到这里了,请您赶快出去吧!”伯姬说:“不行。我听说,妇人夜里外出,不见到师父和保姆是不能出寝宫的。现在我的师父到了,保姆还没有到,所以不能外出。”火烧到寝宫,把她烧死了。孔子认为她很贤德,一再详细记载她的事迹。

1、姜姓与姬姓的由来。

2、《诗经》中的姜姓美女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硕 人〉(写的是庄姜)

硕人其颀, 衣锦扃衣。 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硕人敖敖, 说于农郊。(这两节还要再加工)

自古以来,我国就存在着两种不同“成分”的美女,一种是出身高贵,来自名门望族,具有一种高不可攀的雍容与华贵;一种来自于民间与乡野,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魅力,诸如大名鼎鼎的西施、罗敷等便都属于这一类。秦汉以来,那些出身高贵的美女实不如那些民间美女更受欢迎,而《诗经》恰恰把最华美动人的乐章,呈现给了那些出身名门贵胄的美女,也许对于《诗经》来说,最为看重的并非是“成分”如何,它所欣赏的只是那令人惊艳的美。《诗经》就专门为姜姓女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使她们身上那种惊世骇俗的美得以华丽绽放。

通过《诗经》的渲染铺陈,姜姓女在文化想象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孟姜女作为著名的美女品牌便横空出世,成为萦绕不去让人且惊且叹的美好记忆。

同时作为美女符号的孟姜女又具有着文化再生的力量。其一,孟姜女能够取代杞梁之妻,这首先与姜姓女多出自齐国有关,同时又具有更强的代表性与知名度;其二,孟姜女作为一个著名的美女品牌,由其来担当不堪承受的悲剧命运,当能倍增其悲,并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因而成为一个时代记忆的悲情故事,就不一定是要唯真唯实的;其三,只是从社会地位上看,似乎孟姜女与杞梁之妻之间有着某种身份的落差,但在齐国逐渐衰微及那些古老姓氏的高贵性已呈明日黄花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秦并六国以后,齐国都以不复存在,孟姜女已不过是一个留存在记忆中的符号而已。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