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经》说(随笔)

红  苇     

 

    

一提到政治交往,那句格言恐怕就会被我们想起: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特别是一些宫廷片、后宫片或秘史片等,都把人的政治诉求处理成了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尔虞我诈,似乎在政治行为中除了机关算尽、争权夺利以外,就不会再有别的什么。

其实事情并不全是如此。大概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列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还存在着一种“用《诗经》说话”的风尚,我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在政治交往领域中优雅地表达。这种风尚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春秋时期,应该有上百年的时间。而这一阶段,也正是最为孔子所激赏的一些政治家诸如管仲、晏子、子产和叔向等出现的时期。

《诗经》成为当时最为特别的政治交往语言,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要的诸侯相会或是各国卿、士大夫聚会时,那些职业政治家们有针对性地赋上一首《诗经》,已经成为当时政治交往中的时尚,许多迎来送往的客套包括一些最为紧迫的政治性要求,都完全可以通过《诗经》的“中介”表达出来。用《诗经》说话,用《诗经》表达心声,用《诗经》表达政治诉求,那些生硬的政治,因为有了《诗经》的薰陶,也便具有了人文的生气。那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在政治场合尚诗的时代,《诗经》与政治互动,政治具有了艺术的儒雅,同时《诗经》也获得了社会生活的直接滋养。

秦穆公是懂《诗经》的,晋国的公子重耳也是懂得用《诗经》说话的。在秦穆公“纳女五人”给重耳、并确定了力挺重耳的方针后,由穆公作东举行一次宴会。重耳即席吟诵了《河水》一首,这首诗今已亡佚,也有人认为这诗就是《诗经·小雅》中的《沔水》篇。重耳取诗中河水宗海之意,在称赞秦国的强大的同时,又有表决心之意,也就意味着重耳在回到晋国后,会服从秦国的领导。秦穆公随即吟诵了《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诗作为应答。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周朝大臣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征伐玁狁武功的赞美。其中有秦穆公的谦逊之意,又期望重耳将来做晋国的君主,要为辅佐周天子出力。许多外交辞令上的千言万语,都被这两首诗给优美地表达了出来。

秦哀公也是懂《诗经》的。在伍子胥率领着吴国的大军攻城掠地、楚国岌岌可危的时候,申包胥来到秦国乞师。他就在秦国大哭了整整七天,不吃不喝,其精诚终于感动了秦国上下,当然也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决定出兵救楚,他的决定是通过吟诵《无衣》来告诉申包胥的。《无衣》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首,而且是属于“秦风” ,此诗赞颂的是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诗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句子,申包胥是一听就懂,当即为秦哀公重重磕了九个头。

在文公十三年的时候,那时晋国已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郑国就有脱楚入晋的意思,想请鲁国从中斡旋,因为鲁国已是老牌的晋系国家了。其实鲁国也有成人之美的意思。就在那年冬天,在鲁文公从晋国返回鲁国的棐地,郑伯率众宴请了鲁文公君臣。郑国的大臣子家首先吟诵了一首《鸿雁》,子家那意思是把郑国放在鳏寡位置,想让鲁文公怜惜其处境。鲁国的大臣季文子就回应了一首《四月》,那意思是不敢当,权当是天涯人遇天涯人吧。之后,子家就吟诵了许穆夫人所作的《载驰》的第四章,那意思是小国有急,希望大国能拉兄弟一把。季文子以《采薇》作应,其意是不敢安居,愿意相助。

一般说来,春秋时代的鲁国、晋国与郑国的政治家们更擅长于用《诗经》说话。各种各样的政治诉求,都可以通过《诗经》中的相关篇章委婉地表达出来,那些作为“听众”的政治家们马上也就能心领神会。往往一场政治性的宴会或聚会,就演变成了一场与《诗经》相关的赛诗会,你方咏罢我登场,这可以有效化解来自于政治的戾气,同时政治性的要求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完成了。在当时,鲁国与晋国、鲁国与郑国、晋国与郑国甚至是晋国与齐国、鲁国与宋国之间,这种用《诗经》说话的政治性的“赛诗会”,都特别常见。

不仅如此,就是诸侯国内的君臣之间、同僚之间都可以以《诗经》相见。那是在襄公二十年的鲁国,一次季武子成功完成了出使宋国的任务,宋襄公宴请了他。席间,季武子先吟诵了《诗经 小雅》中《鱼丽》的最后一章,诗中有“物其有矣,维其时矣”的句子,其是说所安排的出使宋国正当其时。襄公就吟诵了《南山有台》,诗中有“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邦家之光”的句子,其意是说季武子不只是国家的栋梁,而且这次出使还为鲁国增了光。季武子马上离开座席,以“臣不堪也”表示不敢当。

还有一次发生在鲁国的事。成公九年的夏天,季文子奉命到宋国嫁女,这次出嫁的就是非常有名的伯姬,她鲁成公的姊妹,是穆姜的女儿。在为季文子嫁女归来举行的宴会上,季文子吟诵了《韩奕》一诗的第五章,那意思是告诉成公,伯姬嫁到宋国一切都好,就请放心吧。在宫廷内室听到这首诗的穆姜就有些喜不自禁,在向季文子说了一番感谢的话后,就吟诵了一首《绿衣》,其重点在“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表达的是对季文子办事的谢意。这种你来我往的《诗经》吟诵,对诗就像对唱一样,相比对唱来说,更加优雅,也特别有意思。

其实,用〈诗经〉说话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你要对《诗经》烂熟于胸,否则的话,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说话,辞不达意,就会贻误一些事情。用《诗经》说话不容易,听《诗经》中的话也不容易,因为《诗经》的内容丰富,种类众多,而且还是有“级别”的,如果“听”不好话,那就不仅于礼不合,同时也会使自己处于尴尬之地。有一次发生在宁武子身上这样一件事。作为卫国的使者,宁武子来到鲁国聘问,鲁文公设宴款待了他。席间,文公吟诵了《湛露》及《彤弓》两首诗,宁武子一点反映也没有,既没有什么话,也没有用《诗经》应答。这让文公感到非常奇怪。宁武子认为这两首诗主要表达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用在自己身上就有些不合适。他就不好也就不便作答,因而就只能不答。宁武子具有着“听”诗的敏感,他是带着使命而来的,他不敢过分享用大礼的警觉应该是没错的。这就是那个被孔子夸赞为“其愚不可及的”宁武子。

用《诗经》说话,如果碰到的是不懂《诗经》的人,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徒唤奈何。在昭公十二年的时候,宋国的大臣华定前来聘问。席间,昭公吟诵了一首《蓼萧》,诗中有“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诗句,其中有对客人的祝愿和祝福之意。谁知道这位华定根本就不懂《诗经》。事后昭公对他的评介是,他的这个官一定是做不长的。鲁国的叔孙曾以《相鼠》一诗来讽刺挖苦齐国的乱臣庆封,诗中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句子,这基本上是一种顶级的咒骂了,而且是面对面的。谁知庆封竞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原来庆封对于《诗经》也是一窍不通。用《诗经》说话,面对卑劣之人,《诗经》亦有讽刺揶揄甚至是诅咒性的诗句的。这类诗作多在《诗经 小雅》中,如其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与《小旻》诸诗,就基本上就属于这一类诗。《诗经》不仅是一曲欢乐颂,同时也是一座武器库,其中十八般武器样样皆有。这就是《诗经》的博大精深,《诗经》为种种不同的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鲁昭公对于那位华定的评判,遵循的其实是“歌诗必类”的原则。这也是用《诗经》说话之人的游戏规则。因为是“诗言志”的,你的所思所想是能够通过你所吟诵的诗章中表现出来的,因而会对你作相应的划分;同时你的不懂诗不知诗也一样是可以“言志”的。如果你有异志有异心,当然就会把你划归到异类中去。用《诗经》说话,听人用《诗经》说话,是能够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是路人的。

孔子在《论语 子路篇》中说过这样的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这段话可以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证实了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诗经》所发挥的独特功用。一次,当孔子看到自己的儿子鲤匆匆从院中走过,就叫住了他,语重心长地教导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异常丰富的。就孔子一贯注重的“君子儒”的角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学习好《诗经》,就不能在政治舞台上很好地应对表达。这实际上包含着孔子对于孔鲤的某种期许,希望他在将来“可使南面”的时候,精研《诗经》,掌握好《诗经》,并能够通晓《诗经》中蕴含的政治性的规则和潜规则,应对自如,不辱使命。孔子他老人家这句语重心长的话,实在不是一句空话,寓含着特别丰富的历史内容,值得细细品味。

诗与政治,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为什么会济济一堂并相得益彰呢?

《左传》曾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观点应该说是能够代表春秋时代政治家们的共识的。语言是可以充分表达意图的,而诗化的语言又可以使这种表达深入人心,况且《诗经》在“文质彬彬”的意义上又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就产生了《诗经》与政治遇合的历史现象。

用《诗经》说话,追求在政治领域中的优雅的表达,春秋时代以其自身的政治实践,给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优雅而健康的政治风景,使我们体验到了政治交往的多种可能性。这让我们非常感谢春秋时代口不离《诗经》的那些政治家们,正是这一群把政治行为诗性化的人物,使我们对于政治的常规认识跳转,政治是可以具有饱满的魅力和独特的张力的。

用《诗经》说话,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那就是要把优雅的表达建立在合礼的基础上的,这个礼不仅是指礼节与礼仪这些外在意义上的,它更多是指要符合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价值规范。因而,用《诗经》说话,就排斥那种唯我独尊的强势语言,它要求语言和语言在《诗经》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其实,在政治生活中品味诗与优雅,也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一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作为背景。到了战国时代,特别是到了纵横家登场以后,《离骚》的主人都已被贬抑放逐,用《诗经》说话就演变成为一种梦想。当楚汉交往中的“鸿门宴”出现,当蜀吴交往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备受推崇,当实用功利目的被赤裸裸摆上首位的时候,当政治交往中只剩下剑拔弩张的时候,权谋性的政治就会大行其道,《诗经》性的政治就不再会有存身之地了。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