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书评)

——评李宗恬著作「共产主义的创始者, 马克思」

张  慈     

 

 

    马克思站在门口,等待着我及我这一代人的出生。而我们仅知他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人的偶像,无产阶级斗争学说的思想起源,其它的别无所闻,更谈不上了解真正的马克思是谁。我们甚至不清楚怎么拼:Karl Marx,我们也不知马克思曾是全欧洲最受憎恨,污蔑的人, 专制与共和政府都驱逐他出境。李宗恬女士写着「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一书时,我已人到中年。我像一个纯真的青年,抱着好奇心,读完了这本以非常简单的语言,非常简单的时间顺序与事实,配以非常有趣的图画对马克思的一生进行讲故事般叙述的书。从此扭转了我对这位先生的印象。过去我对他的想象是对一个伟人的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想象;我对他的认识,是对神及「神学」创始人的认识;现在,是对一位平凡的人产生了真正的接触,有了心灵上的交流。对马克思,让我最哭笑不得的一点,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里,总是提到马克思多么勤奋,常年在大英博物馆里看书,脚下的水泥地板被磨搓出一个脚印槽。李宗恬去了大英博物馆几次,也没找到那个脚印。大英博物馆里的负责人说,中文教科书里的话是编造的,根本没这回事。

    我们所读过的有关马克思的书籍,很多是没谱的,神话了马克思,利用了他的理论和学说,以取集团之利。

    共产主义,这个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学说,席卷了20世纪的东、西方世界,让地球上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我及我这一代人都是它的直接受害者。造成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他——卡尔、马克思。但是根据李宗恬的说法,马克思这个人是正义的,愿望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欧洲也是非常先进的,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他的理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手段,夺取一党的利益。

    李宗恬女士是一个什么人?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首先,李宗恬是一位老师,肩负教育重任;她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比利时鲁汶大学历史系,并在美国康州大学历史系读完硕士学位。她在纽约公立学校高中教授英语数年,并担任中文学校教师,现任米慎学院及山麓学院汉语教授;她还是一位艺术鉴赏人,曾任职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部门三年;除此之外,李宗恬还是一位翻译家,她翻译并出版过《小王子》(法译中)、《夏禄黛的网》(英译中),并编有《洪燕谋记念集》、《百龄岁月》等。所以,做为教师与学者的李宗恬,对历史教育与人文研究教育特别有心。她怎么会想起来要写「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这本书呢?原因很偶然也很自然。台湾三民书局邀请名作家简宛女士主编一百册『世纪人物一百』,李宗恬大慨是最后一个受到邀请的作者。第八届海外华文女作家年会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巴洪堡举行。在慕尼黑的街上,简宛问李宗恬:「你愿意写一本书吗?我这次来就是要物色一个作家,我觉得你最合适。」就这样,回美后李宗恬开始收集资料,开始写这本有关马克思的传记。近年来,李宗恬女士也常去中国大陆旅行,在旅途中,除了参观学校,李宗恬女士最爱逛的就是书店。在中国大陆的旅行经验中,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即使是在北京西单书城,上 海福州路七层之巨的书城,人民广场的书店这些具很大影响的书 店里, 都找不到一本有关马克思的传记。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影响极大,而书店里,文书籍类凡是有关会人文书籍, 学人文 书籍类, 书籍,都找不到一本有关马克思的个人传记。而马克思的理论书籍,都 正经八板的『马学』。『马学』是『马克思学』的简称,用以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以及后世对此学说的研究、诠释、批评、运用等等;具体而言包括西方马克斯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党及共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俨然构成一门博大的学问。在欧洲留学多年的李恬女士,忽然有一个念头出现在心:为何不给我们的孩子写一本介绍真正的马克思的书?现在不是强调多元的教学吗?况且马克思一开始提出的共产主义其实是出于一种哲学观念及他个人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只是被后来的人搞到变形和被革命运动利用。资本的原始积累,剩余价值论也是以一种简单而深刻的理论总结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所以让青少年看看马克思的真实故事及他的思想理论的来源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写马克思给小朋友和青少年看,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大陆的学者在写作与出版上受限制很多,而台湾的学者和老师则要自由得多,李宗恬觉得自己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再想想,『马学』把马克思当作思想史上的诸子百家之一来看他对当代学术的意义,这真可以说是政治上的解构,真是面目全非啊。对李宗恬来说,马克思是现代性的产物,想要了解马克思,必须了解他在世界观与人生观念上与现代性相通的地方;现代性是马克思研究的焦点,马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厘清现代性,而写一本马克思的传记,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是怎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改变生活,改变东西方,改变整个人类进程的。这些改变是由什么样的思想造就的?马克思对人类,时间,和思想的认识如何?它们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一切为什么对我们的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此刻,这本书终于翻开在我的面前。它以亲切,幽默的口气,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故事:

1. 时代背景
2
 幸福的童年
3
 叛逆的青年
4
 柏林大学
5
 《莱茵报》
6
 《德法年鉴》
7
 与恩格斯的友情
8
 流亡布鲁塞尔
9
 《共产党宣言》
10
 《新莱茵报》
11
 生命中的寒冬
11-1
 贫困的日子
11-2
 孩子们的相继辞世
11-3
 安贫乐道的家庭生活
12
 持续的努力与辛勤的工作
12-1
 《纽约每日论坛报》通讯记者
12-2
 《政治经济学批判》
12-3
 《资本论》
12-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
13
 走出阴霾
14
 第一国际
15
 悲哀的晚年
16
 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刚读了几页,我心里就被一种奇怪的感觉笼罩:亲切自然,质朴动人的马克思,一个影响了我这一代人思想与生活的人物,一个创建了伟大哲学理论的人,竟然跟我们一样,有五亲六戚,有情欲,有发育的苦恼,受教育的渴望,理想上的困惑,青春期的叛逆,婚姻的不顺,为五斗米奔波,为孩子的出生惊奇喜悦和为孩子的不幸离世悲哀伤心。他为社会所不容,为理想而战斗,为与恩格斯的友谊而欣慰。且让我们一起通过李宗恬的描绘来看他的故事,了解他是怎么走过这段人生的旅程,改变了整个世界。

 

    卡尔 ·马克思在全家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但却是除了三个姐妹外唯一存活下来的男孩子。他的父亲名叫海因里希 ·马克思,职业是律师,母亲有荷兰血统。马克思的双亲都出身于名满欧洲的著名的犹太教法学教师家庭。在海因里希 . 马克思很小的时候,他选择了和他父亲的信仰分道扬镳而开始对思想教育发生了兴趣,并热衷于法国大革命。由于特里尔处于普鲁士强权的威慑下,海因里希 . 马克思必须正式改变信仰。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政府机构中从事律师的工作。尽管特里尔的周边地区都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而特里尔本地也深受天主教的影响,但由于普鲁士的国教是耶稣新教,因此,他和他的全家都是新教教徒。这样,从卡尔 . 马克思很小的时候起,他就不得不面对三种宗教,各不相同的教义理论以及阐述解释时产生的分歧和距离都对他影响极深。李宗恬的书中有的马克思的父亲的插图,海因里希是一位极其宽容和思想自由的长者,长着很有趣的八字胡;他的未来岳父,路德维希 . . 威斯特法伦,也是一位观念进步的普鲁士高级行政官员(插图上他非常滑稽地杵着一根拐杖);还有他的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的老师,他们都是年轻马克思的很好的启蒙老师,对他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使他很早就能清醒的思考和认识事物,并批判性地进行分析。写完这本书后,李宗恬去了全德国最古老的一座城市,特里尔,也就是马克思故居所在地。它建于公元前 56 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时期。公元 1818 5 5 日,在这里诞生了卡尔 ·马克思,一个集哲学家、政治家、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缔造者于一身的一代伟人。李宗恬是喜欢马克思的,她的字里行间都充满对马克思身世的热情,对马克思的描述是抱着热情和敬仰之情的。

 

    马克思在他的故乡特里尔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于十七岁时离开了家乡,前往波恩和柏林求学。最开始学的是法律,然后是哲学。他给自己选择的是一条从事学术研究的治学之路,但在这闭塞保守的普鲁士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在继续进行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学习的同时,他还主修了政治学,并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在他早期的政治调查活动中,使他有机会了解到了林木工人的不幸与贫困,而这就发生在摩泽尔河流域,他的故乡。穷人去贵族的森林里砍伐些木材来过冬,被抓起来,审讯和判刑。这对他的心灵触动极大。这些早期的研究工作就是他今后所从事的事业的起点,并开始提出有关经济发展的问题。李宗恬在写作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的描写,因为她把握住了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书,必须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比如马克思第一次从大学回到父亲的身边时,书中是这样写的:卡尔向父亲详详细细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方向。他说: “我在哲学家雷马路斯身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阅读他的《论动物的艺术本能》一书时,感受到极大的喜悦。这几年,我又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康德、培根、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写了许多摘要,同时,也记下了自己的读后感。我已经扎进了哲学的怀抱之中,深深地被哲学所迷住了。亨利希侧头听着,追问一句:“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要学哲学呢?

  马克思回答他的爸爸:「哲学可供人们有较大的回旋余地。通过哲学的研究,我想研究人生,研究社会,研究世界的昨天和明天。」

 

        听完儿子的述说,亨利希的脸上流露出了喜悦,他不再坚持自己要儿子当一个法学家的意见了。他高兴地对儿子说: “孩子,那么就照你选择的路走下去吧!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要清醒而实际地看待生活,要有真才实学,充分发挥自己由大自然母亲慷慨赐予的才能。

 

这样的家教是自由的,启示性的。它不但没有限制马克思的想象力,还鼓励了他追求更大理想的信心。
 

 

1.「青年人选择职业的省思」

 

马克思在中学里写了一篇论文,「青年人选择职业的省思」。据李宗恬的描述,青年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鲜明地提出了青年职业选择思想的核心观点: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他的这一思想贯彻全文: 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聪颖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在这篇论文的结尾,青年马克思写下了一段光照千古永世长存的名言: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可怜的自私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泪 这些话接近宗教理想,它们发自马克思的内心,使他在立志的时刻,降临了神圣的力量。选择为大多数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职业,这正是青年马克思职业选择思想的精华和灵魂。

 

马克思后来的妻子,巴罗尼萨 . 燕妮 . . 威斯特法伦也有同样的理想和追求。燕妮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马克思的相似,都来自开明家长的自由思想的灌输。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之间建立了独特的友谊。燕妮是马克思忠实的信徒,她的一生都在坚定不移的追随着他的丈夫,即使是被流放,她也是紧紧相随。

 

他们先是到巴黎,然后是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共同起草撰写了《共产党宣言》。最后又辗转到伦敦,在伦敦,马克思完成了他的终生巨著《资本论》。马克思在伦敦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十余年光阴。他在伦敦去世后,他的墓地也就随之建在了那里。将近40年的流亡生活中,马克思大多时光屡遭难以想象的贫困生活的折磨、打击和困扰。 由于贫病,马克思先后失去了三个亲生子女。  他的家庭一贫如洗。 正是在这种非常清贫的生活中,马克思矢志不渝,全力以赴,殚精竭虑,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的母亲始终不理解自己儿子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志向。当她后来看到马克思的一家过着这等贫困的生活时,不禁埋怨道:小卡尔要是积攒一笔资产,而不是写一本什么资本的书(指《资本论》),该多好啊!

 

马克思的母亲当然不了解《资本论》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她说话的口气,跟当今的每一个普通母亲都一样,担忧着自己孩子的生计和取食之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宗恬描写马克思全家在海边度假的书中一段:

 

1880年(马克思死前三年),马克思全家在英国海边度假。一个美国记者去采访他,他接受了采访, 谈话内容涉及:人类,时间,思想。

 

书中写道:天边一片日落的云彩,渐渐退去。夜幕低垂,黑夜即将来临。记者问了他一个想了很久的问题:「存在的最终定律是什么?」马克思望着面前汹涌的海浪,说了俩个字:『斗争!』

 

看到这儿,我哈哈大笑,感慨万千 ──我们就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就是他的哲学哺育长大的。马克思的人生观和斗争哲学,后来成为中国人1949年后的生存哲学。很干脆,很有意义,很不幸。斗争,一定是要流血的。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搞了四清运动,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文革,整三种人,镇压六、四, 等,不知死了多少人──清白无辜的人,追随马克思的人。斗争的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是为了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意义在于彻底打破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一个没有贫富,阶级差别,人人都可以过平等,美好生活的社会。而在中国,则成为专制制度下为了巩固政权的治人哲学,血腥理论。

 

2.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李宗恬认为,马克思有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即彻底打破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一个没有贫富,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过平等,美好生活的社会。由此,他创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产生于1848年。实际上是一个德国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这个党1847年底在伦敦开了一次会,除了德国还有其它国家,比如瑞典,马克思、恩格斯也去了,去了以后,这次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个党起草一个党纲,起草党纲的过程中有很多争论,最后大会决定恩格斯起草宣言。到了18482月份,这个《宣言》写出来了,当时在伦敦印的时候,第一版是德文版,只印了一千册。当时这个党纲有欧洲其它国家的文字,比如斯洛文尼亚文,都刊印了。但是当时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影响的扩大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不断地为人们所接受的。所以,现在《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已经有200多种文字,宣言之类的文章,《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印量最多的一篇文章。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共产党宣言》有70个版本、6千万册,可以说是马恩著作里面在中国印的版本最多、数量最多的一部著作,影响也最大。我们国家最早接触这个《宣言》的是孙中山。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孙中山就流亡国外了,他先到了美国,后来到了欧洲,然后到了英国的伦敦,在大英博物馆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中国大陆正式宣传这本书是1920年。当时陈独秀和李大钊办了一个刊物,在这个刊物上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一些扼要的介绍,到了5月份,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这篇文章里面,李大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结尾部分。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的结尾部分。宣言提出了工人阶级革命去推翻贵族统绐阶级,最后产生一个阶级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要解决社会不公平现象,只有靠实现共产主义才有可能 及废除私有财产,达到「财产的共有」,让每个人都能够完全自由地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力量,在不侵犯其它人的权力下,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套理论写在纸上是很漂亮的,在现实社会中却行不通。因为人的私欲,人的自私的本性的存在,使这套理论难以说服任何人。

正像欧本海默被世人称为原子弹之父,他造了原子弹,却不知给世界带了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说自己的双手沾满了人血。马克思何尝不是这样,他发明了共产主义学说,造成各国共产党靠其理论大行其道,在向共产主义前进的路途上,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却不得正果。

 

3.马克思这个人

马克思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最可爱的地方是他非常的爱护他的孩子们。马克思喜欢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热爱他。马克思和燕妮生过7个孩子,可是,由于生活贫因,后来能够长大的只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燕妮、二女儿劳拉、三女儿爱琳娜。

  马克思把孩子看作是人类的未来,他对孩子们抱有诚挚的感情和无限的期望。他认为:父母不仅要抚养孩子,而且要教育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同时也教育了自己,也受到孩子的影响、鼓舞和鞭策。他常说:“孩子们必须教育他们的父母!当他因为无钱医治自己生病的小儿子,眼睁睁看着他死在自己的怀抱里时,他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充满了愤恨。从注意到社会上不公义的现象开始,马克思终其一生便为改变现状展开奋斗。政府与强权的压迫无法使他屈膝,贫困和病痛交相逼迫也击不倒他。当其它知识分子沉默不语时,他依旧愿意慨然发声,他只希望唤醒群众,带领他们走向一个更平等的生活——即使需要采取激烈、暴力的手段,也在所不惜。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诠释这个世界而已,但重点是要改变它!」

自从一九八年代末期东欧共产阵营垮台之后,共产主义似乎真的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的「必定被抛入历史的灰烬中」。然而,马克思主义真的灰飞烟灭了吗?这曾经撼动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思想学说(邪说)真的毫无价值吗?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辩证关系?让我们回到李宗恬书中检视马克思其人其事吧。唯有对这位身兼哲学家与革命运动狂热者等多重角色的人物进行最根本的探索,才能彻底了解马克思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4.马克思与他的传世巨作「资本论」

我们从小就知道,「资本论」 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同时提出了具有重要开创意义的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学说的最大价值,就是看透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诚如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库色(Herbert Marcuse)所说:「当一切弊病都能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获得解决时,就可以证明马克思错了。」身处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更甚以往的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崛起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学说「资本论」?当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国家的年轻一代读者,再次产生了阅读这部鸿篇巨著的热情。《资本论》之所以重新走红,不仅因为它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还在于创建了联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研究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经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路。

要解开金融风暴的症结,学习马克思当年撰写《资本论》时的求实精神、广阔胸襟和开拓勇气肯定是可取的;创造性运用《资本论》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和工具,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其它一切相关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因素更是必要的。这些是多余的话了,李宗恬的这本书主要还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而不是分析和指导经济形势的。但是,尽管是写给青少年看的,是童书,因为讲的是马克思,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它也果然不简单。看过这本书的青少年,相信他们会问自己:我们能为那些过得不如我们的人,那些贫困的人做些什么?真庆幸有这本书让孩子们去读,有这本书让孩子们去了解马克思真正的思想情怀知道他的理论本来是要改变这个世界,是要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而斗争,而达到自身的完美。对于渴望知性、感性的年轻人来说,无论在甚么时代,任何地方,马克思其人及其理论,都会令人感动,令人震慑。

对台湾人来讲,马克思,是一团黑漆漆的恐怖的形象,好像他象征的是某种邪恶的思想。对大陆人来讲,马克思是个惹不得的神,因为批判了他而受砍头之罪的人都有,文革中的遇罗克就是这样一位烈士。但是读了马克思这本小传后,发现马克思既不邪恶,也不神圣,他是个光明得不得了的人,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为全人类谋求公平的生存权利,劳工不再被业主压榨剩余价值,加深贫富差距这些基础上。这在当时阶级分明、资本主义挂帅的时代,他提出这种想法是非常划时代的,也是非常勇敢的,因为他敢冒犯权贵,为全民争取福利。他的思想可以说是社会福利的基础,只是,再好的思想一旦被人误用滥用,变成基本教义时,它就演变成害人的工具,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本来是希望能为人们谋求幸福的,最后却以激烈极端的手法,去逼迫众人信服它,我想这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读了这本马克 思传,可以打破许多偏见与刻板印象,能让人清楚了解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美好的立意。

李宗恬写了一本好书,一本有意义的书,一本有价值的书,一本值得推广的书。

 

原著:「共产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
作者:李宗恬
出版社:三民书局 (台湾出版)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