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夫卡遗言看韩寒“代笔门”(随笔)
◎ 喻智官
上网,看韩寒“代笔门”酣战;下网,读卡夫卡的小说《诉讼》(也作《审讯》),网上,“倒韩”“挺韩”双方打得昏天黑地;书中,主人公约瑟夫·K进入到处是法院的九曲八弯杂乱逼仄的楼道里“出不来”……回头再看网上的韩寒,正落入约瑟夫·K的境地,用毛时代的流行语说,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韩寒的所有作品、视频被人挖掘出来对照检点,有人甚至用上了笔迹学和音频分析技术。在海内外有良知学人的逻辑推理下,韩寒被质疑得不敢出头应对;在追求真相的普通网民的常识辨识下,韩寒被洞穿得左支右绌。
然而,韩寒已不只是韩寒,除了对韩寒的一个问号都叫好的愚忠粉丝,不少人把他当作一个象征,一根标杆,一位代表,还有牵丝攀藤的巨大利益关系。就在韩寒别说反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丧失的时候,一大批教授、作家、法学家等“公知”出头硬挺韩寒。他们是有“知识”的分子,能煞有介事地拿出理论道道作依据,只不过这些高深的“知识”抵不住草民的常识。
譬如说:有关韩寒的“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
这话出自著名法学家之口格外雷人。人们是质疑署名韩寒的出版物,而不是干涉韩寒的私生活,许多读者冲着韩寒的名字买书,难道没有权力寻求真正的作者?
再譬如说:作家无法自证论。
除了死去的尤其是古代不图名利的作家,活着的作家,特别是对自己写的长篇小说,谁不能自证?
还有的说:拿出韩寒代笔的证据。
这话听起来有理,就像抓小偷一样,捉贼捉赃么。然而,聪明的网民反唇相讥:一位父亲用一岁的儿子的名字发表长篇小说,有谁拿得出他们代笔的证据?
至于什么“有罪推定论”,把读者对作品的质疑当法官的断案,就更经不住反驳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不啻愚顽的韩粉,海内外不少“有识之士”都妄言“只要文章好,作者是谁不重要”。海外有一家聚集了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论坛,标榜“独立”自称“异议”,容不下质疑韩寒的文章,而赞赏韩寒的鲰论倒可大行其道。
一位自报北大毕业的作者上帖:“‘文章到底是谁写的’跟我一个读者有什么关系呢?……就算真正的作者不叫韩寒,比如叫韩暖或韩温,那也很好,我读的是文章。至于说韩寒拿别人的文章来沽名钓誉,那就沽名钓誉好了,这件事跟我也没有关系。……如果以后看不到这样的文章了,我问你方舟子要。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我要看这样的文章。找不出真作者,那就请你闭嘴,我继续看‘韩寒’”。
这番自鸣得意“佻达幽默”的调侃,不论是非黑白罔顾真相道德,竟然得到论坛同仁们的一派起哄叫好,真不知他们凭什么去“异议”共产党的“假大空”。
看到这些著名非著名“公知”的高论,我捏着《诉讼》书页的手直冒冷汗,我替卡夫卡悬心,幸好他是远离中国的奥地利人。如果他生在当下的中国,定然被中国“公知”们的荒谬淹没溺杀,杀得无影无踪,杀得理直气壮,杀得光明正大。
卡夫卡一生享受着写作的快乐,却始终不满自己的作品羞于发表,许多作品都是被好友马克斯“骗出来”问世的。他去世时给马克斯留下遗嘱:“生前已发表的作品不得再版,所有的遗稿通通销毁,”其中包括《城堡》、《诉讼》等堪称伟大的作品。但马克斯实在舍不得这些文学奇葩,冒着违背卡夫卡的遗愿的负疚心理整理出版,为世人留下一个珍贵的文学宝藏。
按那些支持韩寒的“公知”们的标准,马克斯真是傻瓜一个。他为什么老老实实说是卡夫卡的作品?他把自己的名字签上去,让惊世骇俗的《城堡》、《诉讼》等归于自己的名下有何不可?又有谁能质疑?他和卡夫卡交往二十多年,谈作品的构思绝不会比韩寒谈《三重门》差,即使词不达意,也只说明作家生性木讷口才欠佳。再不行,干脆拒绝采访也没人说什么,大作家总是清高的,他们深居简出不喜抛头露面。
依凭这些旷世佳作,马克斯得个诺贝尔奖也完全可能。也许在颁奖典礼上出点纰漏,马克斯的致谢词太失水准,有好事者开始生疑,提出种种文本分析,认为他剽窃了卡夫卡的作品,但按时下中国“公知”们死挺韩寒的调门,想否定马克斯,没门!
你说马克斯的作品和卡夫卡的文体如出一辙,那又怎么样?马克斯和卡夫卡二十多年密友,互相切磋写作,文风互相浸淫,出现类似的文字完全可能;其次,有关马克斯的文章是私人领域,即使剽窃了卡夫卡的作品,只要卡夫卡本人“同意”,旁人无权质疑不得干涉!还有,读者能欣赏这些巨作就饱了眼福,管他作者的名字叫卡夫卡还是马克斯!何况,谁拿得出马克斯剽窃卡夫卡作品的证据?
是的,卡夫卡死了,死无对证,质疑者拿不出证据,永远拿不出证据。拿不出证据就是诬告。结果,非但“马克斯剽窃案”不能成立,马克斯上不了被告席,为了洗刷剽窃的罪名,马克斯倒过来“反诉”质疑他的人犯了“侵害名誉权与著作署名权”,最后,“马克斯被污剽窃案”就此立案。
这样的笔墨官司拿到当下的中国法院来判,其结果也可想而知,借用小说《诉讼》里法官判案的名词,叫“诡称无罪开释”,文字用得很形象,最后是马克斯胜诉。从此,小作家“卡夫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世界上消失,人们只知道有一个叫“马克斯”的伟大作家,他因写出《城堡》和《诉讼》等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流芳百世。
不过,把“马克斯被污剽窃案”置换成“韩寒‘代笔门’”,还要复杂一点,让上海的法院来评判韩寒起诉方舟子,这个“诡称无罪开释”的解释内容会有所不同。
韩寒和方舟子之争是全国关注的大案。诚然,韩寒起诉的内容一条也站不住脚,相反,仅就他前言不搭后语、漏洞百出的解释,就能找出代笔的证据。但是,除非想再捅马蜂窝,掀起另一轮打假高潮,判韩寒胜诉已不可能。同时,也绝不能判韩寒败诉,他不过是一块招牌,一段广告,皮影戏里的一尊木偶,他的造假,是涉及出版业、媒体、上海乃至全国作协的大丑闻,甚至攸关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形象,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好在中国自古就不缺“葫芦僧断葫芦案”,时下又有“捣糨糊”的法宝,尽管这桶糨糊实在太大,捣起来很费劲,费劲也要捣。断案的方法就是“诡称无罪开释”——被告的罪名不成立,原告的代笔查无实据,双方打个平手,一切不了了之。只不过,对外只宣布“无罪开释”,对内才是经过黑箱操作的“诡称”。
眼下的韩寒毫无底气乱了方寸,反复起诉撤诉,不管这场《诉讼》最后是否升堂,网上的道德法庭一直在开庭,一场事关文化界诚信的世纪大《审判》正在进行。网民们不遗余力考证出来的“证言证词”,揭示了不以造假为耻的社会黑暗,让为了利益无原则挺韩的虚伪“公知”们一个个现出原形。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正因为有太多这样的“公知”,才会出现韩寒这样的“文学天才”,却出不了卡夫卡那样的文学大师。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