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来稿须知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10

 

第11

 

第12

 

第13

 

第14

 

第15

 

第16

 

第17

 

第18

 

第19

 

第20

 

第21

 

第22

 

第23

 

第24

 

第25

 

第26

 

第27

 

第28

 

第29

 

第30

 

第31

 

第32

 

第33

 

第34

 

第35

 

第36

 

第37

 

第38

 

第39

 

第40期

 

第41期

 

第42期

 

第43期

 

第44期

 

第45期

 

第46期

 

第47期

 

第48期

 

第49期

 

第50期

 

第51期

 

第52期

 

第53期

 

第54期

 

第55期

 

第56期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哈维尔的讲台(随笔)

石建哲     

 

    

得知哈维尔过世的第二天,我们一行三人就上捷克领馆,带了一束野雏菊。到那儿过了下午四点,一位穿保安制服的人委婉地告诉我们,已经下班了,晓得我们纯粹是个人行为后,便好心劝告了一句,领馆会觉得挺尴尬的。当然,我可理解为这是他个人的迷惑和顾忌,几个个人为啥要给一个过世的前国家总统献花呢,似乎有点冒失。

按了电铃,防盗门一旁的对话盒里,一个中国女雇员连续多次发问,我们是哪个单位的,大概她一下子弄不明白这些人的目的,既不是签证,也非某个机构团体代表。个人表示悼念的行为,仿佛是某种不合时宜的举动。直到一位捷克人的出现,才知晓了某种程序上的原因。“没得到上级命令,”“命令”两个字是他的原话,也许是使用中文词汇不太确切的缘故,我们应该理解为上级“通知”更恰当,所以没有设一个可以摆花的纪念室。捷克领馆的这位工作人员,不失外交礼貌地表示了感动,把我们迎进房间,站着说了几句,我们就离开了。

任何国家对外机构,都是代表国家行使它的国家利益,其中,自会有一套管理程序和规则,此乃常识,也无可厚非。此事让我觉得意味深长的是,哈维尔,一个颇具嬉皮士风格的荒诞派剧作家,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被柏拉图驱逐的诗人,真正回到了那个理想国?或者是一种程度较轻的异化,导致回去以后的诗人,已不复是原来的那个诗人了。简单地说,国家和个人到底是怎么一种关系,诗人和政治家又会如何相处。这在哈维尔身上,是集于一身的。

领馆保安的劝告,其实背后是说,个人与前国家首脑的关系不能越位,你们的贸然举动,虽说善意,但会让国家尴尬,好像不得体;领馆的态度纯属程序化,他个人表示,对我们的个人悼念很感动,但上级还没发指令,对前总统的去世应该如何悼念,它的规格、范围,以及跟所在国的政治敏感,都可能是国家要考虑的事。这个潜台词好像是,再崇高的个人行为,你还得纳入到国家轨道。

按理讲,这也是常识。可总有一丝蹊跷,二三十年前的哈维尔,从存在主义的眼光出发,本质上可是质疑和摒弃所有造成人类异化的制度,包括在随时等待上级指令的领馆机构。

我对制度的迷惑,或者过去的那个哈维尔会不会都有无政府主义嫌疑,那是另一范畴的问题,且无政府和政府的互为深化的关系,也不可一概而论。诗人本质上都是无政府主义吗。

买到《哈维尔自传》时的激动,至今记忆犹新。哈维尔的其他汉译文章相继陆续问世,尤其是他的那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寓言般的诠释,撕裂了专制社会里谎言的面具。全然以个人的公民意识、勇气和深入浅出的智慧去对抗那个貌似强大的专制政体,其中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启迪了民主的智慧。这时,反抗者和专制政体的道德底线一目了然,每个有良知的公民,都会被唤醒,自由与民主成了人们内心的神祗。那时的政府,仿佛邪恶和卡夫卡似的迷宫融为一体。官僚迷宫,是不是邪恶专制政体酝酿的土壤,答案似乎不假思索。那么,推翻了专制,是否意味着异化人性的官僚迷宫自然消失呢。

恐怕一开始,人们不会也没必要想那么多。从七七宪章到89年天鹅绒革命,一切都那么完美无缺地昭示着诗人进驻理想国的朝圣之途。艺术家的理想、狂热和宗教般的虔诚,在推动民主的进程中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这种温和、颇具文明品质的民主革命,不烧车,不砸碎一块窗玻璃,最终撼动了统治多年的专制政权,把哈维尔推上国家总统的位置,他站到了国家的讲台上。这是二十世纪的神话,最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进程,整个东欧,包括波兰、匈牙利都先后走上了这条民主道路。

哈维尔站在了国家的讲台上,会不会就不是那个个体的哈维尔了。国家的哈维尔和个体的哈维尔,中间的隔离带能够弥合吗。米奇尼克跟哈维尔的对话中,谈到执政中如何面对旧政权人员的问题,即报复、公正和宽恕的尺度如何把握。如果这时的哈维尔保有个体意识,以此决断政治事务,会不会因此损害另一群体的公正呢。个体和国家决断的出发点迥然不同,纠结自然显现。

哈维尔在一次名为《后共产主义噩梦》的演说中,讲到过去他是个持不同政见者,熟人街头遇到他,往往避而远之,并解释了几点理由,美籍俄裔诗人布罗茨基据此质疑到:“你真的敢肯定人们回避你是仅仅因为出于尴尬和担忧‘潜在的迫害’,而不是因为他们想及那个制度表面上的稳定而瞧不起你?你真的敢肯定他们之中至少没有一些人只把你当成一个被监视的、厄运将临的人,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是愚蠢的?”假若人之初到底性本善或性本恶的视角差异,是造成他们分歧的根本所在,那么他们似乎都有他们各自的道理。问题或在于,哈维尔这样的观点,除了对人性持乐观的憧憬,关键是囿于作为国家总统的感召力需要,即国家政治的需要。布罗茨基一针见血,认为要是哈维尔否定某些乐观的结论,“如此一来你就无法为你的演讲下个响亮的结论,有些事情是随着讲坛而来的,不过我们应该抵制它,无论是不是作家”。

诗人是否应该用理想的准则去改变现实政治,从大的方面看,答案是肯定的,千万年以后的人类进化总该是越来越趋于那个终极的善。问题在于,从现在的立足点如何改变。这就把诗人落到国家的语境里,否则你的见解和行动便不着边际。要是着了边际,你就不得不放弃部分诗人的理想。

诗人不是个人。或者诗人是最理想的个人。但柏拉图仍然坚持理想国里容不得诗人,或许道理跟国家的本质相关。诗人本质上是最纯粹的人,会颠覆所有强加于人类身上的枷锁。可理想国再理想,也是一个城邦社会,毕竟有国家的意志在其中起着作用,群体的粘合剂没了,国便不成其国,诗人在追求永恒理念的同时,消解了这种粘合剂,所以只有被逐出理想国。

类似的观察,会不会丧失民主理想的维度呢,比如,把他们的争执放在我们国家现实语境中,怎么来审视。要是站在布罗茨基一边,弄不好会消弱民主天平的分量,因为哈维尔在践行着民主,对他的批评似乎不符合实际政治效果。再如,你站在自由主义立场批评一个民主人士,该怎么理解,要是站在哈维尔那边,似乎跟思考的真理做了一些妥协。只要我们在践行民主,任何苛求就觉得有点不合实际、幼稚,这确实两难。

民主的思考和践行,受两方面困扰。一是上述的语境问题,坚持终极真理,可能会触及自由主义软肋,消弱了自由主义力量;另一问题就是,一旦真理的言说,正好与统治者不谋而合,不管统治者出发点怎样,是利用还是权宜之计,民主的思考者到底要不要说出那个真理,如何说出。这非本文议题,但可据此拓宽理解的思路。

为什么讲布罗茨基的见解一针见血呢。不是布罗茨基的道德理想,他对国家和个人本质上是邪恶的一种洞察,也不是诗人对语词描述准确性的苛求。我觉得他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我们可以从他得出的结论中,洞察到国家的某种本质。

国家的逻辑,和作为艺术家哈维尔的逻辑决然不同。一旦哈维尔站在讲台,而且作为国家首脑的身份演讲,那就必然是“有些事情是随着讲坛而来的”,布罗茨基遵循诗人逻辑,碰到政治家的哈维尔,肯定遵循的是国家逻辑。完全可以想象,哈维尔除了这种文化性质的讲演,还要碰到许多国家预算、税收、国防开支、治安稳定等等现实政治事务。我们再想想,其他捷克政党,跟哈维尔会不会就某些问题达成幕后交易,可能哈维尔在其政治助手的再三劝说下,为了民主政权的稳固,某种程度上的妥协恐怕在所难免。再假如,捷克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哈维尔将如何抉择。这种富于想象的假定,只想说明一个事实,艺术家的哈维尔早已让位于国家总统了。这不是坏事,是历史和政治的本质属性。

政治家和诗人没准就是天然的宿敌,一个理想的国家,在人类可展望的有限岁月里,是不需要诗人的。国家的本质,会重新行塑、奴役每一个个体,这或许就是国家和个体的一种关系,这里面无所谓好坏。不理解这种本质,自然会困惑于布罗茨基的道德质疑。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心中悼念的哈维尔,是二十几年前捍卫真理的那个艺术家,如今,跑到领馆献花,碰到的肯定会是讲台上面的那个哈维尔,以及他的国家机构。

哈维尔和米奇尼克对谈中,也意识到这个层面的纠缠:“而我必须提及某些自己感到的巨大麻烦。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创造性人物,这意味着我痛恨重复自己、痛恨简单化。同时,因为我现在担当的角色,我责成自己千百次的自我重复,向我的听众发出简单明了的呼吁。”

民主政治是所以政治中一种政治,而不是反政治的、理想的乌托邦政治,能一劳永逸摆脱卡夫卡式的生存困境。相反,当下的民主政治现实需要,哈维尔也深诣其道,“我做一个演讲,我意识到我不能使用复杂的长句子,我必须尽量简洁和结束在一个能够理解的呼吁上面。”

我们可以发问,什么叫“能够理解”,又为什么要顾及这样的理解,国家政治是否真正需要这样的理解。哈维尔的自我反省意识,使得他在演讲的同时会如此发出疑问:“我提出一个有原创性的句子,但当我把它解释三遍之后,它已变得陈腐。从我的角度,我的整个生活都在反对这件事情,我批评由陈词滥调组成的生活。我曾经分析过陈词滥调的语言,现在我发现自己正在面临职业性的重返陈词滥调的诱惑之中。”

这个时候,作家的哈维尔最终碰到了讲台上政治家的哈维尔,一个镜像般的政治寓言,其中的疑惑、反思、奋争、权衡和博弈,更凸显了哈维尔思想的丰厚和深度,以及留给整个文明社会发人深省的教诲。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