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来稿须知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10

 

第11

 

第12

 

第13

 

第14

 

第15

 

第16

 

第17

 

第18

 

第19

 

第20

 

第21

 

第22

 

第23

 

第24

 

第25

 

第26

 

第27

 

第28

 

第29

 

第30

 

第31

 

第32

 

第33

 

第34

 

第35

 

第36

 

第37

 

第38

 

第39

 

第40期

 

第41期

 

第42期

 

第43期

 

第44期

 

第45期

 

第46期

 

第47期

 

第48期

 

第49期

 

第50期

 

第51期

 

第52期

 

第53期

 

第54期

 

第55期

 

第56期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四五运动”对于今天的启示和意义(随笔)

野  火     

 

    

时隔今天35年之久的“四五运动”也称“天安门事件”。在民间改革派19771月命名为“四五运动”之前,当局曾一直定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直到1978年,四五运动终获官方正式平反。

我还清楚地记得197647日的那一天,全家按照广播通知要求,老老实实地围坐在简陋的餐桌旁,打开摆放在桌面的一台小小的收音机,静静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广播”那时人们还不知电视机为何物,但好在那时已是毛泽东政治恐怖统治时代的尾声。

805分一到,随着一声语带凝重但浑厚好听的男中音读出“中共中央现在播出重要新闻”的时候,我看到父亲的表情,已经变得如同参加追悼会那样严肃而阴沉。黑暗中的空荡平房里,静如暗夜,只有广播里的男播音员在缓慢地朗读着中共中央的“两个决议”——《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和《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那一刻,对于蒙在鼓里如我家这样远隔千里、信息不畅的芸芸受众听来,只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国家发生大事了!这件大事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革命事件”,而且矛头直指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亲密战友。这可是犯天条的大罪。我们一家人听得冷汗直冒,那一刻谁都没有出声。但在我混沌而天真的心里,却暗自对那首“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的反诗钦佩有加。诗中字里行间那荡气回肠的气韵和文学水平,是我第一次惊心动魄的文学体验。我心想,“这个反革命还很有水平啊,而且诗文功底竟如此了得!于是,一听完广播,我就对父亲说道:“爸,这首诗歌写得多好啊!”爸爸转头对我正色道:“别胡说!”看着爸爸那瞪大着的惊恐眼神,我吓了一跳。马上闭嘴不敢吭声了。

 

    “……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

  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

  秦皇的封建社会已一去不返了,

  ……”

 

父亲1927年就投身抗日,参加东江纵队所属的地下游击队,担任队长。但他没想到“革命到头”来,最后连自己也险些成为“革命”对象。父亲“解放后”所经历的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政治运动,使他这个早年投笔从戎,怀着一腔热血献身“主义”的老革命,屡次被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裹挟而去,失魂而归。真是身不由己,也苦不堪言。在那一次次的政治运动的洪流中,昨天可能还和你手挽手同是一个战壕里的革命战友,今天也许一不小心就被你昨天熟悉的革命战友揪住按在台前,高呼“打到×××!”了。

我小时候,曾亲眼看见来过我家的、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伯伯,有一天突然被一大群愤怒的革命群众合力揪着往前推,那些群众里面也有与我父亲常常往来的面熟者。那位伯伯十分狼狈地被按在一张木桌旁边,周围到处都是大声吼叫着要他坦白交代的人群。我躲在门外紧张地偷看着。忽然,大家都起来呼喊“打到”的口号,那位伯伯一下就被哗啦啦地人群推嚷着,连滚带爬地赶出来了,我赶忙躲闪到一边,而可怜的伯伯却这帮革命者给踢到走廊楼梯下面去了。可正在状态中的革命群众还不罢休,冲到楼下继续群起抬腿,又踢又骂着……

我那时还没有上学,可是在我幼小的世界里,就被迫装下了平常虽然微笑招呼转眼就翻脸无情、恶言相向的童年记忆。虽然我还不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但童年的阴影却已像挥之不去的阴霾影响了我后来的世界观。不但童年的记忆影响着我,而且,也影响着忠厚老实的父亲。他在我印象中,总是善良但惊恐,忍让但胆怯,温良但软弱。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刻在父亲身上的生命烙印。

“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总统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说过的这句话却与父亲悲剧性的一生恰成反照。父亲终其一生,都惶惑地活在毛泽东实行的恐怖政治的浓重阴影之下。

后来,随着自己青涩岁月的流逝,我已渐渐不满足于偏信官方的宣传口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对很多事情都喜欢自己去寻找希望得到的真实答案。记得“四五运动”刚刚获得平反的1978年的冬天,我问过父亲:“四五事件中毛主席那时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地扳倒邓小平呢?”父亲看到我已到明事理的年龄,便也不违言自己的真实思考了:“那是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越到晚年,封建帝王思想就越来越重了。他的晚年最后阶段,实际上已经很孤立,于是,他就已经不太相信周围的任何人了,没有可以放心的朋友,也没有可以交心的知己,甚至有幻觉忽然袭来,总觉得有人背着他想谋反,想加害于他。”

于是乎,他在唯一可以信赖的侄子——中央政治局会议 “联络员”毛远新对“四五运动”添油加醋的汇报描述中,重新找到了一个政坛上刚刚露头的假想敌——邓小平。毛泽东便固执地断定,天安门广场上大规模的群众自发反对四人帮、悼念周总理的抗议示威活动肯定是亲邓派在幕后操纵的杰作。

历史的吊诡有时也很有趣。1976年邓小平最后一次的跌落,是受天安门广场的群众运动之牵累而蒙冤不起,1989年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败笔,又是与“天安门事件”的“政治风波”脱不了干系。虽然他1989年有幸避免了再次跌倒,但却因前所未有的下令武力镇压示威学生而被世界舆论同声谴责。

“四五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对于今天这个时代最大的启迪就在于,任何政党在执政期间,都有可能因政策的失误和领导人个人风格差异而导致决策的错失,但这在民众眼中其实这并非不可原谅的失误。因为必须承认,人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始终全知全能。因此,知错即纠,便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约束游戏规则。民主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乃是因其有这种难能可贵的纠错体制,可以随时用这套制度化的纠错机制,使错误的决策不至于变成难以修复的政策拖累,以求世道人心不受最大程度的损伤,从而可以保证社会的运转之轮始终行进在正常的轨道上。而专制制度,却无法完成自我纠错的制度性功能。即使清楚错了,却坚称黑的也是白的,错的也是对的,死不悔改,拒不纠错,长此以往,本来应该享有民望的执政集团就会在人民的心中渐渐丧失公信力。

回首“四五运动”,毛泽东和他忠实的“四人帮“再恼羞成怒也不过是挥起大木棒赶走了广场上“聚众闹事”的愤怒人群,好在中共最终还是迈出了承认错误“平反”举措。而邓小平89年在镇压中,使用的是冲锋枪和坦克,难道不会在未来公正的历史中再次获得彻底的平反吗?这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伪命题。

当年被定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四五运动”,到1978年一举获得平反后,也并没有造成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倒退。同理推知,六四事件,如果从抚恤六四受难者群体开始拨乱反正,一步步展开和反省当年采取措施的鲁莽和非人道失策,我想,现在已经变得日益理性的人民大众,也并不见得会永久纠缠。即使有人会这样,但相信其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理性,而不会跟风而行。

何况,我想在许多现任领导人的心目中,六四的未来定性,早已在他们的内心里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不然在官方的公开场合下,就不会发生从“反革命暴乱”、到“政治风波”,最后到“事件”的措辞演变了。只是目前的形势,令谁都没有重拾这个烫手山芋的勇气罢了。

但是,如果今天谁有非凡的政治抱负和义无反顾的大智大勇,从64事件的平反开始,逐渐实施政治体制改革,那么,谁就有机会成为改变中国的历史伟人。然而,21年过去了,人们对此仍然看不到丝毫过于乐观的迹象。

尽管现在官方仍然竭力掩盖,但六四的血痕并没有让人们彻底淡忘,反而每到每年的那个敏感时刻,官方比受难者群体更加紧张,更加恐惧。不得不提前严密布防,一有风吹草动,就作出愚蠢的过度反应。这样倒使本来已快修复的伤口又添新盐,造成年复一年地恶性循环。

岁月的流逝,虽然可以让天安门广场上那片殷红的血迹凝固,暗淡和风化,但并不会让人们内心的痛感记忆减轻或消失。“辛德勒的名单”和丁子霖母亲群体的名单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构性,就像鲁迅先生半个世纪前说的,“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丁子霖女士的名单,未来肯定会在阳光下重见天日。不管这期间要走过多少光阴荏苒,也不管历史会出现怎样的巧合,天在做,人在看。时间是最公平的。况且“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还原真相是走向正义的第一步。“六四”的“正名”,迟早也决不会例外。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