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来稿须知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10

 

第11

 

第12

 

第13

 

第14

 

第15

 

第16

 

第17

 

第18

 

第19

 

第20

 

第21

 

第22

 

第23

 

第24

 

第25

 

第26

 

第27

 

第28

 

第29

 

第30

 

第31

 

第32

 

第33

 

第34

 

第35

 

第36

 

第37

 

第38

 

第39

 

第40期

 

第41期

 

第42期

 

第43期

 

第44期

 

第45期

 

第46期

 

第47期

 

第48期

 

第49期

 

第50期

 

第51期

 

第52期

 

第53期

 

第54期

 

第55期

 

第56期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城里的舅舅和乡下的舅舅(散文)

李元龙     

 

    

自小,我和弟弟就称呼四个人为舅舅。长大些后才明白,四个舅舅当中,只有那个二舅,才是与我的母亲一母同胞的亲舅舅。除开那个后老外婆的随娘儿张姓大舅不算的话,我这个二舅,其实才是正宗的大舅呢。

在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去世了。母亲的母亲,也即我的亲外婆,也是在母亲只有几岁的时候去世的。外婆去世后,外公再婚了。后老外婆不仅带着个拖油瓶,并且又生了两个与我的母亲同父异母的舅舅。

我现在的看法,后老外婆的母爱,没有超出母鸡的程度,即对自己的小崽,呵护备至,像春天般温暖;对别个的小崽,横眉冷对,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偏偏,我的外公又因为吸食鸦片,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判了劳改。就这样,我的二舅,被开水烫伤了手臂、脖子,我的母亲经常受到呵斥。最严重的是,我母亲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小的那个,因为饥饿,被一个没有后代的乡下吆马车的“马哥头”用一个粑粑,就哄上马车,带到乡下传宗接代去了。所以,我的两个同爹同妈的舅舅,一个姓苏,一个姓孙。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城里的舅舅,一个乡下的舅舅。两个一母同胞弟弟,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六十年代初期母亲工作后,经常叫二舅来家改善伙食,给他买穿的,供他读书。母亲去世后,二舅的书读不下去了,初中没有读完,只有16岁的他就应招到水电九局工作去了。。文革期间,走哪里都要挂着“四类分子”牌子的外公被“遣送”,也即被流放到距离城里百把公里的乡村,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改造。在外公被“落实政策”回到城里之前的多年时间里,二舅每年回乡下过年,都要先落脚我们家。所以,我和弟弟小的时候,每年都能见到一次二舅,因为,没结婚之前,享有探亲假的二舅,每年都要回毕节过年

有一年,二舅来我们家的时候,给我们看一张照片,面有得色地说是那是他的“未婚妻”——那时,女朋友之说还不时兴——名叫王某某。二舅对她的称呼,从来都是省去姓氏的、带着亲昵意味的某“小某”。二舅叫我们看她的未婚妻好看不。我们一看,只觉得那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美丽女子。二舅说,你们这个未来的二舅妈,不仅人长得好看,还不是一般的讲究卫生,进她家里,可是要换拖鞋的。啊,这样讲究——那个年代的我们,还没见识过如此讲究的人家。除了没文化,和我一样是个汽车油漆工外,你们这个二舅妈什么都比我强,连个子,也比我高不少呢,二舅说。

我当兵四年回到家乡后,欣喜地听到一个关于乡下那个舅舅的消息:从一个地主被“政府”改造成石匠的外公到燕子口那边做石匠活路的时候,不仅打听到了乡下舅舅的下落,还找到了他。我有个同父异母的“三舅”的,可是,外公等还是让我和弟弟叫乡下这个舅舅叫做“三舅”,要我们叫原来的三舅叫做四舅。

后来,我见到了乡下的这个三舅。乡下这个舅舅矮矮的身高,英俊的相貌,尤其是那个挺直的鼻子,都与城里的舅舅想像极了,谁看了,第一眼也知道这是一母同胞的两弟兄。乡下的舅舅那时候虽然只有四十来岁,可是,他的脸上早已经没有了光泽,遍布皱纹。尤其是,乡下的舅舅 显得老实巴交,憨厚迟钝。更让我们啧啧称奇的是,乡下的舅舅那时候不仅已经有五个孩子,而且已经当公公、当爷爷不止一年了。城里的舅舅则相反,那时候,城里的舅舅虽然是哥哥,但他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表妹们还处于幼儿时期。

说到两个舅舅的孩子,话就多了。是的,城里的舅舅就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的。大孩子,既我的表弟,今年最多35岁的样子,已经是省城一家证券公司的什么“总”。表妹可能也就是30来岁,在京城安居乐业。而城里的舅舅当上爷爷,是去年的事情,当上外公,是今年的事情,足足比乡下的舅舅,晚了20年。

乡下的舅舅对待子女读书的态度,则令人摇头叹惋。我那个表妹小翠,挺直的鼻子,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加上典型的瓜子脸,如果不是晒黑了皮肤,被家乡含氟的水弄黑了牙齿,那她真是个大美女。可是,这个表妹只读过三年小学。她说,当年她的成绩很好的,但爸爸对待女儿家读书的态度是:姑娘家,早晚是人家的人,要读好多书?能认个倒正就是了!总之,乡下的三舅只对抚养他那个独儿子读书有兴趣。偏偏,这个独儿子小学没毕业,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了。

我在小翠这里第一次听到的消息还有:当年,外公在燕子口找到乡下舅舅的时候,他的城市户口还没下,因此,外公叫他进城来,回家来当个好歹有布票、粮票的城里人好了。可是,乡下的舅舅一口回绝了,说是,捡他带的孙家对他很好,做人不能没良心,他还是留在乡下,留在孙家为再无其他子女的“老爹”养老送终算了。我听了,直为我的表弟、表妹们扼腕叹息:小翠他们,原来完全可以成为城里人的啊!

早在八十年代,城里舅舅他们一家还在准城里,也即还在鸭池河住家的时候,我和弟弟就多次去过他们家。确实,那个年代的舅妈,就很讲究卫生。搬到省城贵阳之后,讲究卫生的癖好,更是发扬光大了许多。比如他们家的拖鞋,哪一双是穿着进客房的,哪一双是穿着进卧室的,哪一双是穿着进卫生间的,都有严格分工。所以,一进了他们家,不光是只见他们的人在不厌其烦地频繁更换拖鞋,我们也抬脚动手,动辄也在更换拖鞋,真是要命。更为叫人“那个”的是,你进了他们家,如果舅妈在,换下来的鞋子是不能随便放在地板上的——她要给你拿到卫生间,把鞋帮、鞋底的污物刷洗干净,确认你的鞋子不会污染她家的环境之后,再给你放在指定地方。用贾宝玉的话来说,我们这些小地方来的人,在舅妈眼里,肯定是“泥猪癞狗”呢。所以,和城里的舅舅家家近在咫尺的弟弟一家,只好无事不登三宝殿。

据此,我和弟弟推断:城里的舅舅之所以不去乡下舅舅家,乡下舅舅之所以没有能够去过城里舅舅家,与舅妈的洁癖有关。去年,我们的后老外婆,也就是舅舅们的继母去世,城里的舅舅一家来毕节奔丧,他们没有住在任何一个亲戚家,而是花钱住到了宾馆里。我们猜想:他们担心近墨者黑呢!

斋戒沐浴个把月,任身上有什么不洁之物,也漂白、除污了吧?或者,只能用祖母的话来讲,城里的舅舅与我那曾经的政工科长伯伯一样,他们都是耳朵“趴”到六亲不认唯老婆是从的典型的趴耳朵。我的父亲就一个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我的舅舅也是就一个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怪事了,我这个城里的舅舅和政工科长的伯伯,他们怎么就“如出一辙”、何其相似乃尔呢?

外公去世之前,城里的舅舅回毕节来,等着外公落气。当时,我认为外公虽然八十多岁了,只不过是感冒了,喉咙里有痰,请医生给外公化了痰,就没事了,不应该消极等待。  在我的一再建议并答应开车护送之下,外公总是住进了医院。可是,稍稍松点之后,外公被弄回家来了。回家之后,外公的病当然加重了。城里的舅舅们逢人便说:“我们侄儿元龙已经开车送老爷爷去医院治疗了,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做的我们都做到了,当儿女的,我们尽力了!”外公当时说,他看见好多大鬼、小鬼来拉他。城里的舅舅赶紧附和着外公说:这是在劫难逃,瓜熟蒂落呢。他们甚至对头脑很清醒的外公说,什么都准备好了,你这个省城的儿子还要忙着赶回去上班,你老人家就放心“走”吧!

我认为完全可以再活若干年的外公,就这样在除我之外的亲人的盼望、催促之下,善解人意地,知趣地走了。

在外公的葬礼上,烧香、磕头、化纸,跟着先生超度亡灵,城里的舅舅除了念叨保佑“你的孙子”升官发财的时候极为认真外,其他时候,都是走过场。乡下的舅舅则一脸的认真和虔诚,让人感到,父亲的死亡对他来说,的确是个丧事。几年后,几个舅舅给外公立碑。城里的舅舅,乡下的舅舅都来到了毕节。乡下的舅舅照例拿不出钱尽孝,只是闷声不响地,卖力地做这做那。城里的舅舅还带着他那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儿子来了。在外公的坟前,城里的舅舅叫儿子过来,再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钱,一五一十地点给老爷爷“看”:“老爷爷,你好好的看着,你立碑的钱,是你的孙子某某拿的。你可要保佑某某政治上进步,经济上发财啊!”不是相信死去的外公有这特异功能,外公的坟墓前,至今肯定空空如也。

同样的无知而过于迷信,我曾经以为,这是城里的舅舅和乡下的舅舅的唯一共同之处。现在想来,不尽然。因为,城里的舅舅迷信,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得到保佑,升官发财。而乡下的舅舅迷信,是为了地下的老人能够超生、入土为安什么的。城里的舅舅迷信,是为了行贿;乡下的舅舅迷信,是为了尽孝。

2005年,因为四篇说某党没穿衣服的文章,我被“绝对忠诚党”的机构抓进监狱,后来,又被党开办的法院判处了两年刑。两年期间,包括我被关在省城的时候,城里的舅舅及其一家,没有谁来监狱看过我,也没有一分半文的“意思意思”。两年后,我出狱了,城里的舅舅家别说当时给压惊,出狱三年来,连个电话问候也没有。也就是说,实际上,他这个外甥,究竟出狱没有,出狱后是死是活,他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出狱后,太太和我说,当初,欧洲有一些留学生,他们在网上得知我的遭遇后,捐了一点欧元给我的太太救救急。捐款人和我太太当年都没经验,取款所需的信息,有一项,我太太不知道。在确认绝对不可能对他们一家带来什么“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当时,我太太想找城里舅舅在银行的儿媳帮个忙。谁知,话还没说完,城里的舅舅一口回绝:“那不行,你表弟和他女朋友都是组织的培养对象,不能因为这个影响了他们的前途。”

出狱三年,城里的舅舅即使几次来毕节,也对我一直不闻不问,我也赌气不理睬他。去年春节,我去省城弟弟家过年。弟弟家距离城里舅舅家,不过几百米。我想,地下的母亲应该希望我看望她的弟弟,于是,不管他待见我与否,弄上一些礼物,大年初三那天吧,我和弟弟来到了城里的舅舅家。城里的舅舅一个人在家,他对待我,只能用不冷不热来形容。我和弟弟告辞的时候,他也没有带口客气一声“改天是不是来家坐坐,吃顿饭”什么的。弟弟说,已经很可以了,我们每年都要看望他,可是,每次拿去的礼物,舅妈不仅不笑纳,反而总是皱着眉头说:拿这些来做什么?你看门背后,去年人家拿的,丢在那里呢,谁吃这些东西呢——每次,我们都给这样的话弄得直后悔给他们送东西了。

与此相反的是,乡下舅舅一家,对我们真诚极了。每次来我家,乡下舅舅和她的子女们都不会空手而来。乡下舅舅及其子女们自制的茶叶,喂养的鸡,地里的蔬菜,我们家都得到过。

出狱不久,我曾经开过餐馆。餐馆少不了切菜、配菜的“墩子”。可是,第一次听到“墩子”之说的我,哪里去寻找这劳什子墩子呢?小翠的先生刘某在广东打工的时候,学过厨师。可是,刘某在家,还是在外打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除了给他打电话,我别无它法。电话打通,刘某不仅说他会做墩子,还说没问题,他来给我开张。刘某给我的餐馆当墩子,真是尽心尽力,他不仅将分内事务做的无可挑剔,连关门,往人家送定菜,甚至是深夜为打麻将的人服务这样的事情,也责无旁贷般地担负起来,真叫人无话可说。那年的大凌动比今年年前的大凌动厉害得多,所有公路全程封路。刘某一直在餐馆做到腊月28日那天,才在冰天雪地里步行近百里山路,回到乡下过年。

去年,小翠和刘某如今也在省城摆个露天小摊叫卖服装等,我每次去省城,只要时间稍稍宽松,我都要去去他们的摊子,哪怕只能和他们说几句话。弟弟也不止一次去他们摊子看望过他们。可是,城里舅舅和我的表弟妹们,谁也没有去看望过他们一次。倒是小翠和她先生,主动问上门看望过“大伯”。三个月前去省城看望小翠他们的时候,小翠说,如果她那堂弟,也即我那什么“总”的表弟肯动个嘴,那么,她能做成一笔又一笔很好的生意,她已经给堂弟打过电话。堂弟没回电话,而是发来短信说他很忙,在开会什么的,问小翠有什么要紧事。小翠说,她还要打电话给堂弟的,说堂弟怎么说也是自家人,亲得很,应该会帮忙的。我不好说让小翠扫兴的话,只是说,可以再试试的,要是他肯帮忙,那当然很好。可是,上周我再去贵阳见到小翠他们的时候,还是没听到有关这方面飞好消息,我当然也不应该再问。

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愿表弟……不,我不能自欺欺人,表弟,他也从来没有把乡巴佬的叔叔和堂哥、堂姐他们看在眼里呢。

我要好的朋友们,我都多次带着他们,浩浩荡荡去过乡下舅舅或乡下表弟妹家。今年十月初,专门和兄弟再次去了一次距离城里一百多里的乡下舅舅家。乡下舅舅家已经已经修起了一小栋外墙贴上白色瓷砖的砖混房,搬出了原先那栋破旧不堪的木板房。在他们那寨子里,乡下舅舅家现在的房子,是两栋显得有点现代味的两栋房子里的一栋。据说,这是表弟孙老大打工挣钱修建的。见到自己的两个外甥来了,舅舅和舅妈,以及表弟、表弟媳都很高兴。“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不仅如此,舅舅和舅妈还抬出风簸,将金豆里的杂质去除干净,准备给我们带回去煮吃。“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还要杀了那只温顺的下蛋母鸡给我们吃。兄弟坚决不干,把母鸡抢过来,放生了。把我们接到家的表弟见状,就走了出去,好半天不见了踪影。回来后,表弟手里提着三只大公鸡:“母鸡不许杀,公鸡总可以了吧!”

其间,我们说起了城里的舅舅他们一家,乡下的舅舅等都说,城里舅舅一家,谁也没来过这里。当然,他们一家也是谁也没去过省城哥哥家。

吃饭的时候,我问起了乡下的舅舅,你的胃病好彻底,没再发过吧?乡下舅舅的回答是好了,再也没有发过。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乡下的舅舅来我家时,向当司机的我要点汽油。汽油灌好,我一边递给他,一边随口说道:“这点汽油,最少够你掺半年打火机了。”谁知舅舅说,这汽油,除了掺打火机,他还要“喝”,所以用不了半年。

喝——?我当时大惑不解。乡下的舅舅说,他的“肚皮”经常痛的厉害。痛的时候,喝点汽油,一会就不大痛了。汽油怎么能够治疗肚子痛?我马上把乡下的舅舅带去找医生看。医生一边从下至上摸乡下舅舅的腹部、胃部,一边问是不是摸着的地方痛。摸到胃部的时候,乡下的舅舅说,就是这里痛。医生说,这哪是什么肚皮痛,是胃痛,你舅舅有胃病。

汽油能缓解胃病?医生说,汽油刚喝下去的时候有一点麻醉作用,但恶果是:喝的时间长了,胃病无疑问会越来越严重。

医生开了三盒三九胃泰给舅舅。就是这20来元的三盒三九胃泰,很快就彻底治愈折磨了乡下舅舅多年的胃病。

吃饭之后,我给舅舅舅妈,表弟及其妻小照了很多像,并说,下次来的时候,带照片来给他们。走的时候,乡下舅舅家背着豆子、洋芋,提着两只大公鸡,把我们送出老远。

这样的亲情,让我很是欣慰,甚至是有些感动。我想,我应该坚持每年都来乡下舅舅家一两次。我还想,今年正月间弟弟如果来毕节过年,我们争取再来乡下舅舅家。“无论魏晋、不知秦汉”的乡下舅舅家热情,来这里不会遭冷遇,不会影响他们家谁的“进步”,原生态的他们不懂,不在乎这个。

我还在想,我如果再去城里的舅舅家,我就问:你去过乡下舅舅家吗,你接乡下舅舅来过你家吗?

我想试试,如此的问法,能不能将城里的舅舅“问”到乡下的舅舅家去,将乡下的舅舅“问”到城里的舅舅家去?

写到这里,本来已经搁笔。可是,我想起了一个温暖无比的故事,我还是以这个故事来结束此文吧——

小翠那个大儿子小锦华才一岁多点,刚会走路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看见他。没想到,他居然走到我的双膝间,站在我面前,还把我的双膝当作沙发扶手,把他的两个小手舒服地放上面靠着。我抱他,他居然会把小脑瓜紧靠在我的肩头。乡下小孩,都是羞于见生人,甚至是对城里人敬而远之的啊?素昧平生的第一次啊,这个小侄儿……?没说的,是亲情让他信任我,亲近我呢。我心里鹅毛撩心尖的那个颤巍巍、暖融融,真是无法形容,让我永生难忘。

我那城里的舅舅一家,面对如此至诚至美的亲情,你们的心里,就不会,并且也永远不会有一丝丝、一点点的颤动?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