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中发现另一个严力(诗论)
◎
明
迪
春节前夕,美国蝶王影视传播公司/华联新闻网站和《新大陆》诗刊联合举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暨现代诗座谈会,严力朗诵了他那首著名的《还给我》,现场静穆几秒钟,掌声。在座的俄语诗歌翻译家陈殿兴先生说听了之后心潮澎湃,坐不住了,并借着这股劲对每一位朗诵者作了即兴点评。
在我的印象中,严力的诗歌有两大类,一类是富有哲理的格言诗,一类是适于朗诵的激情诗,而从他这次带到洛杉矶的《严力诗精选1974—2008》中我却发现一些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读完之后眼睛有点潮湿,同陈先生一样也有点坐不住,但由于不善言辞,所以把阅读后的感想写出来分享。
70首精选诗中有这样一首小诗首先引起我注意:
蘑菇
谁能说服自己
在阴暗的处境里
生命不见了
尽管是背着光
朽木
怀了孕
1976.
对生活这样细微的观察、独到的感悟,我读了,情绪被搅动了。看看这些野生蘑菇,谁还能相信在阴暗的黑处、在失意的环境里生命失去了意义呢?你看那块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朽木,尽管背着阳光,也孕育出生命了!短短6行让我看到一种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精神,或者说在随意和不起眼中自然开出的“不经意”之花,后者可能更适于用来描写70年代的严力,略带点嬉皮士不屑正统、流浪街头苦中作乐的味道。
如果10个人经过蘑菇,只有一个人发现蘑菇像孕妇挺起的腹部的话,那么诗人是第11个人,在挖掘出这一意象之后,还注意到“孕妇”其实是块阳光照不到的朽木,
并联想到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以前曾经问过严力为什么他有很多诗写得那么耐人寻味,他回答说他总是在有了感觉之后想办法把这种感觉再往前推一步,然后再推一步,我猜这种“往前推两步”就是他写出那些哲理诗的诀窍,这首《蘑菇》与哲理诗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更是一首精巧、动人的咏物诗,读了之后我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touch了一下,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来,脑子里出现很多很多画面,有我小时候随父母下放时看到的同龄山村孩子的面孔,有我母亲插秧时的汗水,有我和弟弟在山坡上发现荠菜时的笑声,有非洲孩子求生的眼光,有伊拉克妇女抬头看飞机时面巾里露出的一暼……这种感觉很复杂,无以表达,我相信别人读了这首诗后会有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感觉,但不会毫无感觉,诗人除了有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还有一种能引起读者无限想象的催化力。
不管有多少诗歌流派走了这个来了那个,我仍然比较传统,我判断好诗的标准还是简单三条:语言是否纯朴,是否既有对生活的体察又有对生活的思考,是否能打动读者并引起共鸣。当然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审美,也许有人会觉得下面这一首更精巧:
规律
心是永远的风向
目光的线绳
拴住了自然
孩子就是风筝
更是橡皮在天上移动
移动
移动
每天都擦掉一片黄昏
1975.
但在我看来这首诗里的意象太密集了一点,尽管最后焦点落在“(孩子)更是橡皮在天上移动/移动/移动/每天都擦掉一片黄昏”。结尾很美,但前面四行太密,对整首诗有所损,感染力不如《蘑菇》那首强烈。
除了上面提到的最基本三条外,如果发现一些意外或者惊喜,比如超常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方式,我会给诗加分。在《回家了》这首诗里,“把肩膀也脱下来”是很典型的严力式语言,但是“放进衣橱”恐怕就是他所说的往前推一步,而紧接着下去的一行行就不止推一步了,我被推出好几步,推出好几个踉跄,直到笑翻。
回家了
回家了
他甚至把肩膀也脱下来放进衣橱
松弛下来的弹簧
陷入自己的沙发
回家了
把与枕头失散多年的梦
还给睡眠
回家了
脸上的僵局不得不被打破
微笑从眼角奔向下巴
又奔回眼角
回家了
虽然茧子还在奔波的脚上
余音未消
但已转换成回味的咏叹调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他看到的所有家具
比猫还会撒娇
2000.
这首诗不仅仅是俏皮,不仅仅是奇思异想,最后两行“他看到的所有家具/比猫还会撒娇”不仅仅让人捧腹,我笑出眼泪了,对家的回忆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感慨奔涌而出,亲切,甜蜜,沧桑,苦楚,最后又归于亲切,温馨。
后现代诗有个特点就是“张冠李戴”,即把用于A的动词安到B头上,依此类推,造成一种刻意的逻辑混乱效果。这种技巧用得好可出佳作,否则就流俗了,用得不好甚至会显得蹩脚。而在《回家了》这首诗里,所有表面上不合逻辑之处,仔细一想又都符合深层的逻辑,所以令人回味无穷。
要把36年来的作品精选到几十首,严力大概下了狠心砍去大量诗作,我在这里又把过去读过的那些诗删掉,然后打乱时间顺序,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来随意瞎侃。下面这首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
我和太阳之间隔着一个你
我和太阳之间隔着一个你
你拥有两种光芒
你将感受我和太阳
谁的目光更亮更痴迷
我和太阳都与你保持着
春天所需要的距离
你四季如春
从来没有青黄不接的忧虑
我和太阳之间隔着一个你
你面朝着太阳
背对着我
你虽然背对着我
但你迟早会发现
你脚下的影子
直直地
朝向太阳
1989
通常写情诗把对方比喻为太阳或者月亮星星之类遥不可及的东西,如果突然有人把对方比喻为黄瓜西瓜之类的蔬菜水果,也会有点新鲜感,但严力没有在这里路上继续琢磨把对方比喻成别的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而是转了个弯,不说对方,说自己,但又不是把自己比喻成什么树啊叶啊河流啊灰尘啊之类的东西,“我和太阳之间隔着一个你”!就这么简单干脆,我和太阳一样照耀着你,你拥有两种光芒,虽然你更爱太阳,面朝它,背对我,但你迟早会发现,当你背对着我时,你脚下的影子朝着太阳,我的光芒比太阳还强烈,我爱你比太阳的目光还亮,还痴迷。这首诗让我有种脑震荡后遗症的感觉,不是说这首诗有多响亮,而是说这首诗的画面感太强了,太震撼视觉,太扰乱情绪,通常我们背对太阳时会在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光线会强烈到让你的影子朝着太阳的方向伸去?!诗里没有一个“爱”字,但这是何等的爱,你四季如春,我和太阳总有一个会照耀你,“我”自信到连太阳都不嫉妒,因为我比它的光更亮,更强。
这首诗是对光线的重新发现,很有可能是在作画时甚至是在一幅画失败之后发现的。严力79年无意之中发现自己的绘画才能后,习画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与科班出身的画家相比,作为诗人兼画家的严力也许技艺不如人,但作品中的思想性更强。我最喜欢他用“砖头”画的两个气球在城市上空“飘”的那幅画,轻和重交织一体,引起对生活和生命的许多联想。OK,也许有人会说技艺是一切,这点我不反对,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由内涵的深度所决定的。好,不扯远了,回到这首诗,我想这首借助于“光线”的诗,灵感可能来自于绘画,而另一首《美术课》很有可能是虚构的,借美术课谈美术,谈写作,谈生活,谈哲学:
美术课
太写实的地方必须虚掉
老师大讲抽象的必要
我摘掉眼睛
果然玻璃窗上的纸片像一朵云
借助云的飘忽不定
我把老师抽象成一座现代雕塑
永恒地置于讲台上
可是我想起了老师的妻子儿女
他们多么需要老师下班回家
但是老师继续讲道:
美术就是一种假设的技术
假设我们住在自己的画里
假设我们战胜了死亡
1999.8
严力这样的“两栖动物”比纯诗人多了一个视角,无疑有助于扩大和丰富作品的涵盖面。去年有一次与他聊起跨界艺术创作的话题,他给我看了一篇旧作,里面提到他有次画画时得到一个灵感,但用诗来表达会更准确一些,所以用到一首题为《鱼钩》的诗里了。但他的大多数作品直接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或对诗的载体——语言——的思考,比如下面这首《作案之前》:
作案之前
电话铃从我枕着的书报堆里响起
被现代文学忽略的主角一字一句地告诉我
枪
已准备好了
还有炸药
和改装过的汽车
我企图准确地表达一下上阵前的沉静的口气
但由于流行的视觉暴君对语言的欺压
人们的嘴中只剩下一堆堆毫无反省能力的
仰赖广告习惯的夸大之词
我很自然地对着话筒因激动而结结巴巴
但我及时地把会合的时间地点
转告了其他几个同伙
和我一样
他们厌倦了与滔滔不绝的金钱交谈
也和我一样
为这次被定为"恢复深度"的行动
准备余生富裕的消费
想到不用多久
内心的表达将再次变得富有
我手心里就冒出一层层书写生命的湿度
灌下作案前的提前庆功酒
我与将去抢劫文字银行的信心一起
再次理性地端详了一遍
摊在人类身上的路线图
1999
这首诗有着严力惯有的幽默,而且比那些短诗多了一些铺垫,更有诗味,更富有戏剧色彩,很吸引我脑子后面的那个眼球。我读得津津有味,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抢劫“文字银行”,又回头重读一遍,原来一开始就有暗示,只是被我忽略了。除了对整个布局和构思捧腹叫绝外,我不得不佩服他对现代生活及现代人的洞察和略带夸张而准确的描述“……由于流行的视觉暴君对语言的欺压/人们的嘴中只剩下一堆堆毫无反省能力的/仰赖广告习惯的夸大之词”。这么刺激而又能“恢复深度”的抢文字银行作案计划怎么没叫上我呢,我现在说话也是结结巴巴,想写点阅读笔记都吭吭吃吃半天,不着要点。
类似于这首读了让人捧腹又引起反思的诗,在这本诗集里还有很多,比如有关都市生活的《平方米万岁》,有关市场经济的《第二次生命》,有关精神超市的《随便拿》等等,但都比较长,就不一一引用了。有一首关于诗歌本身的短诗不妨在此录下来聊博一笑,恐怕对于很多人来说,岂止是哈哈一笑,是“始于愉悦,终于智性”(弗罗斯特语)的会心一笑:
精神的超市
有人拿来一本诗集
告诉我这是他近年来
所读到的
最有价值的诗集
“价值”两个字令我兴奋
还有前面那个“最”字
更使我想入非非
我想:
从这本“最有价值”的诗集中
每撕下一页
都可以从精神的超市
买回一堆物品
而这样一本厚厚的诗集
可以撕很久
2002.12.
最后那个“撕”字真是绝妙的讽喻!还有这首更短的诗:
理发店
现实是最大的理发店
每次理发时
为修饰外观而被剪掉的那一部分
名叫诗歌
2002.12.
严力作为一个长期处于体制外的民间独立诗人和艺术家,虽然因参与“今天诗歌”和“星星画派”而被“小圈子”认可,并于1987年在纽约创办《一行》诗刊,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官方作协组织和严格出版审查制度的国家,一直被边缘化,尤其是诗歌这样的小众艺术,被各种能够带来商业效益的“畅销书”淹没之下,更显得是一种“奢侈品”,能剪就剪掉,这其中的滋味想必他是深有体会的。出于一种消极抵制抑或是行为艺术的反讽,他把他自己多年来的诗歌压缩成一包包“口香糖”,即从原作中挑出一两行,然后把这些“超短诗”打包,比如有一首《头发》我在信件里读过完整地诗,但在这本诗集的口香糖部分就只剩下最后三行了:
头发
每天有每天的新闻
每天的头发长度不同
但头发始终是头发
或者说
人类的所有活动
就是把头发梳成思想
再把思想梳回成头发
2008
好在有些在别处曾经被打包的口香糖在这本诗集里被手下留情保留了“全尸”,比如这首:
阳光明媚的星期天
星期天的阳光明媚
我们几乎把露天咖啡馆
坐成了度假的沙滩
我们谈到了美妙的生命和爱情
甚至谈到的死亡也是浪漫的
我们谈到了
自杀者到了另一个世界之后
如果再自杀一次
就又回到了这个世界
星期天的阳光啊
真他妈的太明媚
1989.
打包成口香糖之后的效果是这样的:
自杀者到了另一个世界之后
如果再自杀一次
就又回到了这个世界
“口香糖”确实是诗中的精华部分,但压缩后读起来有如床戏省去了前戏。这本诗集里有5包这样的“多味诗句口香糖”,每包100首,几乎占去诗集的二分之一版面,这样把自己的作品砍成快餐文学,很可惜,因为像我这样喜欢细嚼慢咽起承转合而不喜欢暴饮快餐的读者,更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而不满足于只领略最刺激胃口的一小部分。这种做法一是直接讽刺了快餐文化带来的后果,二可能是作品太多太多,不得不压缩打包。严力是中国诗坛极少数跨越几个年代并且至今创作力极其旺盛的诗人之一,元旦前我一下子收到他寄来的16
首近作,其中《知识版权》、《美妙的词》、《安检》、《致奥巴马》等已收入该诗集,都很机智风趣,但苛刻一点说,“思”略多于“诗”,不如诗集中一首几年前的旧作《纪念》那样既震撼又有涟漪,这首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发现严力除了幽默智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常细腻的一面:
纪念
2001年9月11日那天
我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了
有一个人从世贸大厦往下跳的镜头
这个镜头在之后的许多日子里
不断地在我脑中浮现
不断地
浮现
而我也不断地希望下面是水
是游泳池
是一场跳水比赛
有几次
我甚至感到了溅起的水花
不久前
水花真的溅了起来
并打湿了我的衣裳
因为我突然领悟到
这也是一种通过我的内心
让他进入天堂的方式
2002.9.11.
严力每年往返于上海和纽约之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国际视野带来诗歌题材的多样化,市场经济对中国人的冲击力和911事件对美国人的冲击力他都直接感受到并捕捉于诗的镜头内。这首《纪念》是我读到的有关911的纪念诗中最让我难忘的一首,我也多么希望世贸大厦下面是个巨大的游泳池,那些跳下去的人不过是跳进水里游玩,游累了还有上岸的一天。游泳池的水花溅起,溅到我脸上,衣服上,水花从我的眼睛湿到心里。如果我们的眼泪也是一个游泳池,那么,那些跳下去就再也没有上来的有名和无名的殉难者就可以通过这个水渠而超度到天上那个更大的游泳池里,一直游下去。
2009.1.25于洛杉矶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