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火活着”(散文)

——一首诗,一个事件与一个人的命运

       

 

                                                 

         

    一九八九年元月,北京,一个严冬之夜,寒彻透骨。我在当时任教的大学的青年教师宿舍里,拥裘夜读。孤灯一盏,除窗外凛冽的风,折断的枯枝,断续发出的声响外,万籁俱寂。那是本法国诗歌的译集,诗句如“森林吹起绿色之火”,让人遥想春天的广大和辽阔,心生暖意,至今犹记。稍后,读到“让火活着,我们将离开客厅,为死去的人”(记忆或许有误)之句,似有所感,疲倦上身,合书就寝。

辗转难眠,脑中缠绕的依然是那句“让火活着”,象一首交响的crescendos (转强),倦意尽散,披衣跃起,写下一首诗:

                      让火活着

                      为死去的人

                      为五千年不泯的希望

                        一万载冤屈的亡魂

                      道路会模糊不清

                      在黎明的时刻

                      一切都停止了旋转

                      停止了轰鸣

 

                      让火活着

                      为活着的人

                      流水不再前行

                      倒塌了旧日的山峰

                      喉咙嘶哑着

                      死亡占据了青春

                      在燃烧过的土地上

                      挺立着     刺刀般

                      黑色的森林

 

                      让火活着

                      为将来的人

                      我们将艰难地倒下

                      尸体腐烂的地方

                      鲜花会得到养润

                      太阳在默默地倾听

                      火燃烧时的寂静

                      没有声音   将拳握紧

                      让火活着

                      这是——我们的使命

 

 

  几天后,住语言学院,家在外地的时宪民兄邀我去他处小酌。两人对盏,数杯落腑,家国天下谈论中,感怀渐多。我为他朗读了这首新作。听罢,他沉默不语,许久,头略摇动,感慨地说到“唉,我们这代人呀!我们这代人呀!……”无言。斟满酒杯,又干掉一满杯后,我起身握手离去。

  四月,春风尚未全起,北京的抗议之火已经遍燃。我在学校、 集会、大街、广场上辗转,内心被激情,愤怒,渴望而燃烧着。四二七大游行后,月底,我去当时的北京火车站附近新修的国际饭店参加一诗歌朗诵会,是好友时任国家机关团委书记的张祖桦兄为纪念五四七十周年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在京的几代著名诗人,艾青,牛汉等出席。央视的主持人薛飞也到场朗诵。记得朗诵的诗歌中有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西川朗诵的一首好像题为“火红的六三年”(?),还有牛汉先生朗读的一首悼念耀邦的新作让我留下印象。此外,便觉得氛围与楼外的世界有些隔膜。或许,是因活动很久前便已安排,要么就是老诗人过多的缘故。

   按耐不住,找到女主持人,要求朗诵一首自己的诗。她竟然意外地允许了我的唐突。安排的节目结束时,我这无名“诗人”上了台。主持人在我几乎要开口朗读的片刻打了断我,让我仓促地自我介绍一下。灯光照耀着我,激情几乎要把我湮没。前排暗影处是坐着轮椅的艾青。全场静寂,回荡着我几乎无法控制的嗓音,我朗读了这首“让火活着”。……活动结束,主持人、 祖桦兄以及当时在场的一些不认识的人来向我表达谢意。祖桦兄连声说好,“为活动增加了厚重,要么就觉得缺点氛围了”。

    五月下旬,运动中担负的责任、疲倦、少食和缺眠让我上一年刚经一场生死大病的身体几乎垮掉。昏迷后被送进医院输液,在拿来当作休息病床的手术台上昏睡了一夜,早上醒来,水洗过的头脑中,浮现的竟然又是这首诗,默念着走回广场。五月底,借离开广场去开联席会的机会,一些朋友押着我到人民大学的张杰友处好好吃了一顿饭,记不住为何缘故,又一次朗读这首诗,张杰的女友张帆说,“拿来,我送去发表”——她的父亲是国内最著名的文学编辑之一,当时负责一家大型文学刊物。我笑笑,未置可否。我知道,从纯诗的角度,这首诗难称上是好诗,至少不是我写的最好的诗,但它或许最好地传递了我那个时期的某种心绪。自然,我还不清楚,它暗示了我的什么命运。这些,是随着后来的事变以及流逝的岁月,才逐渐清晰起来的,象晨曦迷雾散去后一一显现的图景。         

    不过,它还是被发表了,两年后,在温辉先生主持的香港“争鸣”杂志上,已经是作为一种对历史的纪念。 后来,九三年,在台北耕新文教院纪念六四的活动上,我再次朗读了此诗,时任法务部长的马英九先生在台下默默地静听。当他再次在台下听到我读这首诗,是几年后,在他当选台北市长后,在台北市政大楼礼堂,纪念八九十周年的活动上。那晚,当台北母亲合唱团的合唱响起的时候,我独自躲到外边,在走廊的尽头,当年没流过一滴泪的我,十年后第一次大哭一场。

快二十年过去,我人在欧洲。一个美丽无比的夏夜,在著名的日内瓦湖畔,与大陆出来的一些朋友野餐,攀谈。追忆起往事,一些当年的参与者,依然情不自禁。我为他们再次朗读此诗。青春的激情已经沉淀,随岁月的流转、世事的沧桑。与第一次公开朗读相比,我的声音定也变得苍老。但诗句还是自然地涌出,在星月下的夜空回荡。游人从附近闲适地走过,不远处有年轻人聚会的欢笑。我专注地朗诵,夜色里,没有注意到,已有朋友泪流满面。

我不是诗人,尽管差点出本诗集。——八九前,朋友高瑜看过我的几首诗后曾让我把一些习作稍作整理,交给她送浙江出版社出版。但我对真正的诗人、对诗歌一直抱一种最诚挚的崇敬,那是属于生命最本质的一些创造,关联着人类或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好友,当年是位很好的诗人,发表过几百首诗歌。有一天,出于对诗歌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他决定不再写诗。但因此也因他的所为,这些年,我依然视他为一位诗人。八九后,我几乎很少再写诗,作诗人的命运彻底远去,象我的身体离故国一样遥远。但我知道,我的命运或许从来也没离开过诗,没离开过这首二十一年前的“让火活着”。

                        

                                

二零一零年六月九日于巴黎郊外,为六四二十一周年应孟浪兄之约而作

 

 

 

                           
《自由写作》首发

回到开端

 

 

 

 

 2006◎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