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不相识的情感

ReadingLife :BooksfortheAges ,SvenBirkerts 著,GraywolfPress 2007年出版。

  ”这本书可以用来勾勒道德感的成长曲线。年轻读者比如我现在的学生和当年二十来岁的我,读到的是HH的欲望和狡诈,还有纳博科夫优美的语言。是的,我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就集中在这些方面。但是,时光过去几年,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如今这个有毛病、心碎、富于悲剧意味的HH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他看上去与其说应该被谴责,不如说是悲怆的。书的第二部分更明显,HH的爱慢慢显现–你渐渐对这个男人产生感觉,并清楚地体认着作为读者的你自己。”

  ”我需要纳博科夫的感觉–诗意、生活的疲惫、垂死时的黑色幽默和欲望的混合物……这正是我需要的振动和音调。虽然这种感觉从未离开我,我仍感到过一段时间需要重读,就像突然需要一剂药或者一下击打。当我把自己重置于这个’力场’,我确信找到了自己。”

  总算又遇到一个迷恋《洛丽塔》和纳博科夫的读书家!我随便翻翻,看到作者倾心细读《洛丽塔》,就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拿回来。

  书不到200页,作者说的是被人解读无数次的经典,也是令他刻骨铭心的常读之书。比如福特的《好兵》,他说第一句”这是我听到的有史以来最伤心的故事”,好像简·奥斯汀的”众所周知……”书的开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诱人的开头,它充满动态、抒情,然而又是主人公以轻快的口吻说出的,语调和情节有微妙的矛盾和平衡,这种摇摆持续了几页。

  他谈到”读了几十年”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引出一段舞会上的细节–空气、花香、烛焰、龙虾、瓷器、”他”–这段充满场景变换的描述,给人的感觉犹如观看立体派绘画,引入一个幻觉中的维度。福楼拜总是把情绪编织到情景描述中,让它们扩张,生长到我们背后,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绽放,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好像那些精心折叠的日本插花,浸到水里。这种微妙的方式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经历一种’持续加剧’的感觉–我们活在这个复杂但被重力或者透视法则约束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有它的自治之力。刻意留心杰作的技巧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但这种批评意识会把人推向作品的深处。我相信有一种高超技巧好像烛光照在平面上,我因为赞美它而凑得更近……我们会在这种努力之中扩展自我,克服阻力。

  《读书生活》是一本评论经典的小书,涉及《麦田守望者》、《洛丽塔》、《到灯塔去》、《好兵》、《恋爱中的女人》、《大使》等等”新经典”,感受鲜活,是一种有密度的”闲读”、”闲说”。它让人想起十余前那本轰动一时的《伟大的书》(David Denby 著)一样是事隔几十年后温习经典,在”不能两次踏入的河流”中惊奇、感慨、认识自我。

  本书作者、美国评论家伯克茨(Sven Birkerts)大概还不为中国读者所知。他著作不多,半辈子四处教书,教过许多大学的写作班(WritingSeminar),还当过编辑、书评作者和书商,读书经验贯穿各个职业角度,过眼成百上千的新书–对文学和写作的激情和疲倦,他都经历过了,自然而然地目睹经典与自己奇妙的”共同生长”。读书的根本,说到底是一种自我求证–求证自我的存在,并且时时发现自我的各个侧面生长到时空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创造式阅读,它让人目击自我的拓展。这两位作者重读之后,有类似的感慨,好像发现了爱情的涵义:”我觉得现在总算接近文学的神秘之处了”。

  用本书作者在序言中的话来说,阅读同时是”逃离”和”加剧”,读者内心和外界是彼此给予和获得的互动过程,读者的期待正在此极彼极之间。而对于这种运动,伯克茨有这样的”深度描述”–阅读纳博科夫将我的一些天性向前拉扯,这使我感到晦暗、吃力,并且体验到那种令人伤感的智慧。另一些小说则触动自我的另一部分……爱默生说,”我们的情感并不彼此相识”。

  延伸阅读

  《伟大的书: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美)邓比著,苇杭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9月版,45.00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