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有过一次自摆乌龙的经历:在一家网站上看到杨建利即将被释放的消息,欣喜之余,未及核实,便匆匆写了《喜闻杨建利即将获释》一文,过了许久,不见杨建利返美,才知是误传。
这一次再写杨建利,时针已指向4月27日,据说杨建利会在今天被释放,而1989年的4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几万名北京大学生突破警察的封锁线,成功地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大的一次“反政府”游行,为此,有人曾提议将4月27日定为中国民主节,如果杨建利先生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被释放,虽然是巧合,仍会使我对中国民主的未来多一份希望与信心。
杨建利的双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到的,他的主要工作经历也都是在美国境内,从学识与生活来讲,杨建利应该已经是“西化”的人,他对非暴力思想的介绍与阐发,显然也根植于中国本土之外的思想资源(多年来,读刘晓波、胡平、杨建利等师长的文章成了我保持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借鉴与指导),但落笔之时,我仍选用了“忠孝仁勇”这种传统标题,事实上,更想写的是“大忠大孝大仁大勇杨建利”,只是,年龄渐长,多了些坎坷与磨难,已不喜欢这种夸饰的文风。
但杨建利确乎是当得起这“忠孝仁勇”,也当得起一个“大”字的。
凭着良好的天分与个人努力,杨建利拿到了文理双料的两个名牌大学博士学位,而十五年的生活已使他很好地适应了美国社会规则,此时,对一般出国谋生的中国人来说,加入美国国籍是十分自然的选择,更何况他的祖国已经连一张护照都不肯给他,但杨建利还是顽强地坚守着他的中国身份,这一份忠诚,应使那些口头上爱国爱党的“海外赤子”感到汗颜,更不要说那些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的达官贵人的子女们了,如不服气,请亮出你们的护照给大家看看,看你们究竟是哪州哪国的公民!去年,当我在电话里向一位远离政治信息的知识分子介绍完杨建利的情况后,她由衷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精英,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情怀。我相信,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杨建利表示出这样的认可与敬佩。
说到孝道,繁忙的当代人已不讲什么守孝,自然也不必讲夺情。但在去年九月,杨建利本已被释放,却因为他坚持要回山东为父扫墓而被警察从机场重新带回监狱,这一份父子真情,在我们看来是一种美谈,在杨建利而言,必有彻骨的悲切:如果没有这五年的牢狱之灾,他本可以在床前尽一个儿子的孝道,如果没有这五年的牢狱之灾,他的父亲也不必在垂暮之年匆匆回国,阖然仙逝于山东。在杨建利,不能为父亲送终,属古人所说忠孝不能两全,但他用这本可免除的半年刑期,向父亲表达了愧疚之情,我相信他是心甘情愿来坐这半年监狱的——既然连一次祭奠都不能遂愿,那就以再多半年受难责罚自己吧。
我不认识杨建利,也不曾与他有过任何的直接沟通,但通过有关文章和朋友的介绍,对他的人品十分认可。我知道,几乎所有接触过杨建利的人,都对他的待人处事表示肯定。杨建利是一个具有传统“亲吾亲以及人之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情怀的山东人,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一位与杨建利熟识的朋友告诉我,在杨建利被抓之前,他原本不知道杨建利是基督徒,但“一点都不感到奇怪,他就是那种真正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人”。由于参与八九民运的缘故,我未能完成学业,这成了我一生中永远的痛,1995年,王丹曾打算介绍我参加美国某所大学针对六四失学者的函授教育计划,可是由于王丹的被捕,对于身处国内的六四失学者来说,接受教育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杨建利了解到我的情况,他二话没说就帮我想办法出国读书,但书信比人的步子走得要慢,当我收到他的亲笔邀请函时,杨建利已置身中国的监狱,而我的护照也未能办出来,从那以后,我的求学梦彻底破灭,但对于杨建利的这份感激,终身难忘。没有“仁者爱人”的广阔胸怀,杨建利不会对一个籍籍无名的六四失学者施以援手,从他毫无犹豫而干脆利落的做事态度,我感受到真正的仁者之心。
至于勇气,这往往是海外人权活动者受指责的地方(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徒劳无益地展现其勇,在一个有做事空间的地方做事,或许是更有价值的),杨建利却在《破除分割民运之计》的文章发表后,大胆闯关入境,显示出他既说又练的胆识,并以坦然的心态,将五年的刑期服满最后一分钟,这被人戏称是拿到了他的第三个博士学位。
忠孝仁勇杨建利——这并非过度的溢美之辞。甚至要再加几句修饰:德才兼备,学贯中西,文武双全!我相信,有杨建利这样的优秀分子在,中国的前途就不会黯淡到哪里去;我相信,即使那些囚禁杨建利的人,在内心里也会对他充满敬意与钦佩,他是那种可以用精神征服对手的人,同时更会使他的朋友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写完上面这些文字,返观自身,全无忠孝仁勇之浩气,其实是没有资格写杨建利的。不禁哑然失笑——如果换了我,我会加入美国国籍;我会选择逃避;我不会如此热心地帮助素不相识的人;我也不会为了一份不能尽孝的愧疚而多坐半年监狱。曾经以环境使然为自己做过各种辩护,杨建利的五年监狱,却使自我辩解的各种遁词变得轻飘无力。做人是有高下之分的,而杨建利就是这样一面镜子,让人照见自己脸上的斑点。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永远达不到杨建利的境界,但这样一种“杨建利人格”的存在,会使人意识到沉沦是可耻的,并使之懂得人应该有更高的视野和自我要求——以谦卑的姿态,向下扎根,向上凝望。
首发议报第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