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式微”已无药可救

  最近,江苏有位杂文家江帆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发了些牢骚,大意是杂文家现在的生活很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很少”,杂文现状很不景气,埋怨很多报纸不给杂文空间。(时代杂文网2005-12-30《杂文究竟怎么了》)对此公的论调,笔者有很多不同意的地方,想在这儿唠叨几句。

  杂文“式微”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虽然

把时评从杂文中分割出来我并不同意,但大家都这样说我也就先大众化一下),最近很少有人再提了,大概大家都认同了这一趋势,只是没有人愿意在桌面上摆出来。

  从历史的新旧更替这一唯物论观点看,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体也是如此。“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极盛之后有宋词代替,宋词之后又有元曲,老的文体虽不至于消亡,但主导地位却不得不拱手让出。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它时代特色的东西,就如同京剧要让位给现代戏剧,相声要让位给小品一样,杂文必定要把言论界的接力棒交给时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到需要,传统的杂文虽然好处颇多,但却不适应现代的快节奏,而时评则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事实上,如果现在的所谓杂文能秉承老杂文耐读讽刺锐利的文学特色的话,也不会这么快落到如此地步。从很早以前有些人的杂文就成了“和事佬儿”杂文,看不懂的杂文,故弄玄虚的杂文,试问,让人看不懂的东西怎么会有市场?和稀泥的文字怎么会有人看?杂文家们在失落的同时应该先问一下自己,你的东西有哪儿能比的上时评?文学性荡然无存,赖以生存的讽刺性难寻踪迹,你的文字有何理由占领巨大市场呢?

  不要抱怨报纸不给杂文空间,时评那么尖酸刻薄都有空间,怎么会没有你的呢?恐怕是技不如人吧。而杂文家的情绪也就很好理解了,有些说葡萄酸的意味。

  其实时评也不一定长命百岁,肯定有他的继承者在等着他。

  所以杂文衰败了也无所谓,历史的必然,没有理由为他去悲伤。本来时评也是杂文的本家,所以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没人去扛鲁迅的大旗。

  杂文“式微”了,没必要去救它,没有旧的消亡就不会有新生,如果有人硬要为它哭丧,那我只能说它无药可救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