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文匯報》報道,文藝評論家王曉明在最新一期《上海文學》上撰文指出,最近有不少中國作家「對現實伸出了尖銳的筆」,「在最近一年半的文學雜志上,差不多有一半小說,都是將『弱勢群體』的艱難生活作為基本素材。」
據認為,許多中國作家的筆觸及當代的社會矛盾和不幸。韓少功的近作《報告政府》、荊歌的《謀殺》、麥家的《一生世》以及2005年《十月》(1~4期中短篇卷)所刊登的30余篇中篇小說,都將目光投向現實。日前,這一文學現象已經引起了批評界的注意,《上海文學》專門辟出相當版面,以「當小說重新關注現實」為題刊發筆談,參與筆談者有王曉明、徐志偉、張碩果、張屏瑾、湯惟傑等。其中《報告政府》的作者韓少功更坦言:「我們的寫作要盡量打破模式化都市生活的圍城,把盲區中隱藏著的東西解放出來,看一看那裡的生活狀態和生命存在。」
近日有消息稱,賈平凹的《秦腔》和楊志軍的《藏獒》,剛剛獲得《當代》長篇小說年度專家最佳小說獎和讀者最佳小說獎。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在頒獎時說:「在經過現代主義小說的探索之後,許多作家開始發現現實生活、中國式敘事所蘊藏的魅力,逐步向現實精神回歸。」畢飛宇的新作《平原》以質樸的敘事話語,精妙地敘寫了鄉村青年的沖動、焦灼和迷惘,凸現了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無法協調的尷尬。
對作家們近來紛紛關注現實這一現象,陳建功說,中國作家的目光已從海外反觀國內,對借鑒國外的東西變得更加理性,不再一味簡單地模仿和生吞活剝。經過反思和超越,他們逐漸認同現實資源、生活資源和民間資源的可貴。
據悉,除《上海文學》外,《小說選刊》雜志社也於日前在京宣布,該雜志將於明年1月全面改版。據稱,新改版的《小說選刊》編輯理念定為「貼著地面行走,與時下生活同步」,因此那些關注現實、具備人文情懷的小說作品將成為雜志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