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会场上泡了三天,逛展台,听论坛,努力发现新亮点,意外地发现:今年众多专家和读者对国外作品多有称誉,形成了不小的好评“磁场”。
《世界美如斯》:战争诗人眼里的世界
诗人赛弗尔特
创作《世界美如斯》这部巨著时,作品以“地下”方式流传;当他重病卧床时,家门外却满是读者。人们无声地表达着对诗人的关心。1984年,由于他的诗作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评人黄集伟对记者说,这位捷克最伟大的民族诗人,向世界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存在,这个拄着拐杖倚在桌前的诗人,是有着清晰的民族意识的。在这本《世界美如斯》里,他一反通常所见以自己生平往事、某个瞬间回忆一生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很多小故事去怀念自己一生中的很多朋友和事。作者说,“亡人是沉默的,固执的沉默不一,还是让我来非议他们吧,我将会怀着友好的爱来非议他们”。作者本人的身世非常坎坷,但字里行间却看不出诗人曾经是一个愤怒的人,以后也不会是一个愤怒的老头儿。
《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系列》:到剑桥听最好的讲座
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于1986年开始,已持续了近20年,这个讲座深受欢迎并已形成广泛影响。讲座每年设定一个主题,分别由八名权威学者从不同专业的独特视角,讲授科研成果以及学科的研究方式。
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科普专家刘兵说,我曾经在剑桥聆听过这样的讲座,那个场合给人的印象很深、很有意思。讲座举办于剑桥最好的大礼堂。如果去晚了,很有可能赶不上也听不着。讲座每年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从各自视野研究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体会交叉学科的魅力。他们不像国内的大学只限于狭窄的学科。这本书是要告诉我们,真正高质量的大学报告是什么样的。
《朗读者》:凿破心中冰封海洋的锋利斧子
这是一个让文学界震惊的故事:少年伯格与比他大21岁的女人,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情。他很久以后才知道,汉娜曾经身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后者宁愿坐牢也要保守一个秘密。该书出版后德国每个中学都在讨论《朗读者》,它很快就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阅读话题。
书评人黄集伟认为,海涅曾经说过一句话,在父辈身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人们不相信这些故事,更不愿意回忆这段故事———与其回忆,不如放弃。这句话放在德国人身上更为贴切。在这本书中,父亲的形象一直是缺席的,“所以我觉得《朗读者》这本书,它的寓意就像化学反应一样虽然没有写在书本里,却产生在不同的人的阅读过程当中”。他说,卡夫卡曾经说过一句话,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朗读者》就是这样一把斧子。
《美国佬》:找寻心中缺席的父亲符号
《美国佬》讲述二战时美国士兵的儿子后来才明白父亲在战争中精神受到了很大刺激……小说通过父子心理冲突,对当今社会的物质主义和表象崇拜作了反思。
黄集伟说,法国文坛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小说叫做“自我虚构”,就是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但是又有很多的虚构。小说前面1/3部分的故事情节,使人想起有一个歌手叫张楚,他有一首歌叫《姐姐》,《姐姐》的歌词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我的父亲是一个混球”,这个小说就是写这意思。
去年,国内有一个评论说,在我国当今文坛,很多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精神领域当中,父亲的符号一直是空缺的。看了这本书包括前面的《朗读者》,让人觉得这个现象不光是中国的现象,从文化符号的角度说,父亲这个符号的缺席和残损可能带有世界性。
《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用来解惑的历史书
用1000多张图片记录与解读人类历史上非常独特的100年,对20世纪每一年的史实详尽分析,涵盖政治、军事、体育、艺术以及科学等方方面面,以这个时代最有说服力的图片结合客观的描述来直观、清晰地解读这个时代。
它可以当做闲书看,也可以当做工具书看。这本书让黄集伟想起一句话,“对于历史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迟到的”。他转述了一个比喻:我们去看电影,但是我们晚了,我们被领位员领到座位上以后,心里却很无奈,因为我们不知道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历史书可以帮助我们解除一些困惑。“它可以告诉我们王子是怎么爱上公主的,甚至会告诉我们,他们后来是不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