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官权联美 愤青反美

自胡温上台以来,在国内是政治上的急遽左转,在国际上对日本强硬而对北韩等流氓国家亲近,以至于导致美日军事同盟的加强。

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内外政策似乎并没有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共太知道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所以对美国一直比较克制。这种克制表现在台海问题上,主要由两方面的妥协构成。

首先,胡温政权对台政策,表现出先硬后柔的两面手法,或曰“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之所以如此,美国无疑是最大制约力量。“反分裂法”的出台,引起国际舆论的大哗,更招致国际主流国家的强烈不安,美国国务卿赖斯女士亲自来中国,表达美国对“反分裂法”负面效应的严重关切。于是,几乎是赖斯前脚走,胡温政权后脚就宣布正式邀请国民党主席连站来北京。这显然是对“反分裂法”的负面效应的外交补救。国亲两党党魁与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握手,多少缓解了由“反分裂法”带来的台海紧张。

其次是胡锦涛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峰会期间,与美国总统布什进行了非正式的简短会晤,胡锦涛主动邀请美国介入台海问题,成为这次会晤的重点。去年11月份,布什总统对北京进行工作访问,在胡布会谈期间和会谈后两人出席的记者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希望中美共同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

在江泽民时代,无论在外界看来江核心骨子里多么“媚美”,但在台湾问题上,江泽民在口头上还是不断地重谈老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然而,中、台、美三角关系的现状,是中美之间五十多年博弈的历史所形成,绝非空洞的口号所能改变。以现在中国的软硬实力而言,不准干涉内政的口号喊得再响,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海现状,还不如面对现实,采取更为实用的应对策略。

而胡锦涛上台以来,美国的台海角色表现出更为务实的态度:既然无法改变历史形成的台海现实,那就索性放弃空洞的外交说辞,转而承认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重要角色,通过邀请美国来共同面对台海问题,以美国对台湾的巨大影响力来遏制台独势力,显然比不断重复“中国内政不得外国干涉”更为有效。

胡锦涛邀请美国共同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的言论一出,顿时引来爱国愤青在网上的炮轰,正面高呼捍卫主权尊严者有之,反面斥责胡锦涛此论是“卖国论”者也不乏其人。然而,对于一个独裁党来说,无论谁执掌中共政权的最高权力,都不会太在乎的民心之向背,胡温政权当然也不例外。愤青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并不能阻止现政权的我行我素,不仅中共政治局大佬们要与党魁保持一致,而且中共军方也要服从中央军委主席的统一口径。

2006年1月11日,中共军报《解放军报》在第一版报道了国防部长曹刚川会见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的新闻。曹刚川表示:去年频繁的“胡布会”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成功访华,说明“当前中美关系总体发展良好,两国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沟通。”谈到台湾问题,这位军头说:“我们赞赏美国政府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希望美方切实履行承诺,不向台湾发出错误信号,与中方一道反对和遏制‘台独’,共同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

在我对时政新闻的有限了解中,在台海问题上,中共党魁与中共军方一直表演着黑白脸的双簧,党魁相对温和,军方相对强硬。安抚出自政务官员之口,狠话出自军队将领之口。外国媒体也经常夸大党魁与军方的分歧。而这次国防部长曹刚川的表态,还是中共军方第一次明确表示拥护胡锦涛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中、美、台三方关系,说明了胡锦涛对军方掌控力的加强。

然而,被大国崛起的幻觉引上激进民族主义之路的愤青们,却齐声反对胡锦涛的务实态度,很有点“头可断,血可流,主权尊严不可辱”的劲头。

我浏览了对此条新闻在新浪网上的反应,虽然跟贴不多,但是只有一条跟贴是赞成胡锦涛的务实策略:“和美国共同维护台湾地区稳定,是一种策略需要的考虑,这种策略是陈阿扁和日本人所不愿看到的,我看这还算一着好棋。”而绝大多数跟贴都是主权尊严第一的论调,现摘录若干跟贴如下:

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事情,不应由任何国家和地区来维护和干涉。

为什么要共同维护台海和平????????

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吗????????

中国人解决自己的事,岂能让他人插手!!!

应是大陆和我国台湾地区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事情,不应由任何国家和地区来维护和干涉。

这样就把台海稳定国际化啦!

应该这么说:台湾是中国人的事,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

中国内政,怎么要美国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呢?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应是大陆和我国台湾地区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甚至有愤青放出类似朱成虎的狠话说:“外国如果不想让地球毁灭的话,就不要干涉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激进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泛滥,对中国的前途是单刃毒剑,对中共现政权的机会主义外交,也至多是双刃剑,既可以用于弥补现政权的合法性危机,也会给现政权的权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006年1月14日于北京家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