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2005年的郭敬明看青春文学作者的文化产业新观念
2005年,无论郭敬明被多少负面新闻所包围[77],有一个事实不容怀疑:郭敬明的媒体暴光率有增无减。在“80后”中,郭敬明还是被媒体宠爱的头面人物,依然风光无限。客观地说,郭敬明不断地被众多媒体所追逐,的确是一副明星的作派;频繁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点,也有追求商业性之嫌。但郭敬明原本就没有将自己定位于既定意义上的作家[78],也就不必以既定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来对他作出评判。郭敬明只是在尝试自己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只是感兴趣于富有刺激和挑战、且具有时尚气息的新体验,如继续担当《岛》工作室的总监、出版《1994年-2004年夏至未至》、进军音乐界、友情出演电影界、客串主持界。但是,正是这些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属于郭敬明个人选择的问题,却不由郭敬明做主地连带出青春文学作者的文学产业化新观念。
1、
据春风出版社和郭敬明之间签定的协议规定:“由春风社提供资金,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合作期限暂定两年,产品包括每两月一本的“岛”书系以及特别单行本。这些图书由郭敬明主编或策划。在作品内容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在选取文章和设计方面郭敬明享有很高的自主权。”[79]显然,在这个协议中,双方是一种双赢关系。但是,协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立了出版方与作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而且还为青春文学作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或者说,与经济效益相比,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协议背后双方所尝试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产业化的理念更为值得关注。
进一步说,首先,春风社试图推行一种新的组稿方式和销售方式。这种方式由以往出版方直接组稿、运作、推销为主改变为以明星合伙人直接策划、与明星品牌的象征资本捆绑促销。这种方式带来的经验就是出版方与合伙人是一种新型的分权和分有关系:出版方在充分信任合伙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合伙提供员工组阁权、自由策划权,资金的使用权。一句话,出版社通过出资的方式让合伙人过足一位文化产业者的瘾。尤其,出版方以对合伙人的信任为其提供了一种归属感:青春文学市场上,很多出版社的销售仍然是由一小部分名人作者来完成的,他们被出版社和媒体奉为大腕儿级销售明星,一旦他们跳槽,出版社的销售业绩就会受到影响。其次,郭敬明作为出版社的合伙人已经专门设计了一套合作模式。该模式借助出版方提供的资金培训青春文学圈的员工,既赢得员工的友谊,又分享很可观的利润。尤其,郭敬明以总监的身份可以获得一《岛》之天下的自主地经营权、管理权,为今后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前预热。如果说“80后”想要打造另一个文坛,那么,首先最切实的工作就是以自主的心态与投资的出版方联手打造图书市场上的一片江山。“岛”中之地,固然狭小,却可以作为进可攻、退可守住的文学据点。
这样,春风社与郭敬明的这种合作关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产业化。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化通常是指:为了产品的商业性质,写作者不顾文学自身的审美性、创造性和美感教育等特质,将文学生产全部纳入一种等同于商品生产的机制中。而《岛》工作室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产业化的生产作坊,尽管它也没有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产业化划清界限。即是说:《岛》工作室的确包含着盈利的目的,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文学的审美性、创造性。尤其,它以娱乐性替代教育性,更体现了“80”时尚化的写作态度。但是,归根结底,《岛》工作室全体员工在底线上没有出售自己安身立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他们将文学产品质量的提升作为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80]。《岛》工作室有着严格的审稿制度:初审由痕痕和清负责,终审由郭敬明定夺。据《岛》的成员痕痕叙述:“小四是相当严格的审稿者,而且他也是站在一个非常公平的角度进行审稿的,不会看来稿者的名气,以来稿者的稿件质量作为第一标准。”[81]这种严格的审稿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卖得持久、卖上好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岛》工作室成员从总监到员工大多从文学的梦想出发,走多远,都愿意保一份对文学的情结。写好书不吃亏,既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又可以追逐利润,这是合作方与出版方在《岛》工作室里达成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合作共识,出版方一面将客户作为上帝,一面又将文学产品的质量作为检验的重要指标。同样,合作方一面获得运作上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个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青春文学“场域”[82]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一面体验如《幻城》中“自由的梦境、忧郁的梦境、孤独的梦境”[83]。双方在共同的合作中,逐渐滋生出一种新型的并不成熟的文学产业化新理念。这个理念可以被定义为:出版方与合作方以文学产品的质量的保障赚取利润、以各自经济权益的获得换取各自的需求。出版方追求图书的发行量,合作方则除了追求利润的版税权等经济利益,还追求青春时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由此,《岛》工作室选取了文学性和商业性同时并置的双轨制策略。即郭敬明等“岛”工作室成员一边守护文学自身内部的审美性、创造性,一边将“岛工作室”生产、加工的作品以商品的形式源源不断地送进青春文学图书市场。他们的文学产品既有审美因素,又有欲望因素,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消费品。不过,正是由于“《岛》工作室”的的双轨制策略,才提供了一个呈现“80后”文化产业新观念的利弊并存的个案。
首先,从图书市场上看,双轨制策略使得“岛工作室”与有着相同策略的青春文学作者一样,轻而易举地在销售额上击败了单轨制的前辈作家。当下,在青春文学图书市场上,惟一能够抵挡双轨制青春文学作家的,是同样步入双轨制的成人作家,如海岩、余秋雨等走的就是一条文学生产的旅途。
其次,从图书制作上看,也是由于双轨制策略,“岛工作室”出版的图书不乏调动煽情的因素。亲情、爱情、迷惘、忧伤、忠诚、背叛、自杀……,再加上郭敬明的各种色彩、服饰、背景的明星照,再配置上诸如“一千年前的敦煌什么样?一千年前的敦煌,什么样?阳光在未来得及开口的季节隐去,从此没了声响”[84]的华丽卷首语、以及有几分时尚、几分前卫的摄影插图、四张四款随着书页翻动坠落、飘飞的信笺、时尚小资的装桢等等因素,一并构成了《岛》的诱惑之气。即便郭敬明在2005年献上的精神大餐《 1995-2005 夏至未至》,也不可否认它的商业性因素。小说中为了强化人的孤独感、世界的荒谬感,采取了时下流行的“将人物往死里写”的制作倾向,用郭敬明的说法是“惨烈”。
再次,也是由于双轨制,“岛工作室”现今仍然固守着语言的干净和美感。这在当下“80后”纷纷“叫春”的时代更加珍贵。其实,从语言的层面上讲,《岛》工作室就相当于一个趣味相投的文字爱好者组成的书吧。书吧的风格延续了郭敬明的半是忧伤、半是明媚的文字风格。书吧除了总监郭敬明,还聚集了阿亮、清和、痕痕三位责编,夏无桀、留加、落落等撰稿人,SamQ等摄影师和插画模特。书吧具有交流的功能,创作别册《航海日志》记录了工作室同人相处时的琐屑情感、工作情状。
总之,“岛工作室”在双轨制的路途上与其说是生产一个《岛》品牌书系的场所,不如说是“80后”作者为生存大计而预热的打拼之地。当然,与此同时,它也是趣味相似的“80后”同人暂时的心灵归属地。
3、
2005年的郭敬明除了主打的图书市场,还活跃于多个娱乐圈。2005年3月,《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2005名人榜”中,郭敬明位列其中,排名第92位。[85]对于这个排行榜和媒体所说的“他已经是千万富翁”的说法,郭敬明的态度既超然,又否定:“要是真有那么多就好了”[86]“这个数字太离谱了”。[87]不过,郭敬明倒是很看重2005年7月策划并推出的“音乐小说”《迷藏》。他不仅卖力地宣传到位[88],而且还试唱《九月·摩天轮》。整个一副忘情的音乐制作人和歌手的样子。尽管这期间伴随着两位青春文学作者塞宁和饶雪漫的愤怒[89],但并没有影响郭敬明的兴致。与此同时,在郭敬明宣传、发行《迷藏》的兴头上,另一场聚集媒体目光的擂台赛正进入紧张的决赛期。2005年7月8日擂台赛的谜底已见分晓:为时月余的、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小说改编权花落郭敬明。经过20万张网友的选票和陈凯歌的定夺,郭敬明挫败了另外两位候选人张悦然和颜歌。在7月25日的授权发布会上,郭敬明谦逊而自信。其中,值得玩味的是郭敬明与陈凯歌之间的对话:郭敬明发言时说希望大家看看小说,再看看电影,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陈导马上表示应该先看电影,再看小说。[90]看来,陈导对电影版《无极》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郭敬明对小说版〈无极〉也是看得很高调。但是,郭敬明在娱乐圈的进军不过是客串,包括他后来放出的话:明年即将担任东方卫视明年全新节目《读书正流行》的主持人。[91]无论增加多少头衔,如“音乐周杰伦”、“内地版蔡永康”等,都无法替代他对文字的恋情。他玩得多快乐,都要回到用文字写作的老本行。
“80后”与前辈作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80后”从一开始就具有理性、自觉、的文学产业化观念。同时,又不断向娱乐圈进军,以感受刺激、赢得名气、积累财富、储存经历、挑战极限。
(四)导演“90后”:“80后”的权力之梦
“我们一直在成年人的重压之下,无法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在未成熟之前就已经被扼杀,他们永远在试图改变我们,他们用他们的价值观来衡量我们,用升学和工作束缚我们!”“我要变得更有力量,我不要再哭泣。”[92]相信春树在新作《两条命》中的内心独白代表了许多“80后”的心声,也寄予了他们的未来文化构想。《三重门》《北京娃娃》《两条命》《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等是他们生活的影像,也是他们反叛的行动。即使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才华是通行证》《我们都寂寞》这些没有愤青、放纵、愤世嫉俗的作品,也充溢着成长过程中被成人权力话语所掌控的焦虑。只有几年光景,由韩寒开启的“80后”对现行教育模式的反抗已逐步升级为对整个现实成人社会的反抗。当然,反抗的方式随着“80后”的分化和重组,更加多样,如春树的措辞激烈的方式只是其中一种。不过,反抗的方式尽管不同,对未来文化的构想却大体一致,即“80后”要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写作方式做主,而不是接受成人权力话语的操纵。
沿着这样的思路,2005年新年初始的一篇关于“80后”的报道值得关注。2005年1月2日上午,“首届全球青春写作大赛”[93]新人选拔赛在现代文学馆举行了颁奖仪式。除了相关领导外,郭敬明、春树、蒋方舟、李傻傻等九位“80后”作家以大赛评委身份出席颁奖仪式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94]在青春文学文学大奖赛不断以各种形式被媒体、出版社、学者联袂推出之时,“首届全球青春写作大赛”无疑是一个花样翻新的策划。其中,最有创意之处就是主办方在“青春抒写青春,青春评判青春”的旗帜下第一次让郭敬明、春树、蒋方舟、李傻傻、胡坚、易术、彭扬、叶子、黄思路九位国内风头最劲的“80后”作者执掌评委大权,而以往取舍“80后”奖项命运的成年作家——曹文轩、叶兆言、苏童、王干、格非、李师东、邱华栋、吴炫、程永新等“文坛前辈”则退至幕后,担纲指导顾问。对于主办方的这一策划,出席颁奖仪式的“文坛前辈” 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表示,“文坛的变化太快了”、“世界是他们的”。[95]《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则表示,这个奖在现代文学馆颁奖很有意思。“现代文学馆代表五四以来文学发展的传统,在这里举行的颁奖仪式让年轻人和传统有了一种对话关系。”[96]
应该说,“80后”居于“首届全球青春写作大赛”的权力中心位置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时刻。最初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时代的候选者,经过几年的青春文学市场上的打拼,终于登上了评委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的事情。通过从被评价者到评价者的身份转换,“80后”耿耿于怀的被成人权力话语压迫的往事似乎已经过去。但是,问题远远不会简单地停止于权力的交接:“80后”既然曾经默默地遵守了或反叛了成人权力话语中心的规则,就会在记忆中铭刻下被权力话语统治的或深或浅的印痕。而况,细说起来,“80后”作为中国1990年代自由经济历史性变化的时代产物,从来就不是主流文坛意义上的文学与作家。他们没有任何的历史负担和传统的桎梏。他们的生活方式、写作方式是绝对的个人主义的。其专长就是以文学的名义从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中挣脱出来,然后在市场上如鱼得水地发展、壮大。“80后”这种游弋于文学与市场之间的自如情状,正如评论家马相武在分析“80后”元老级人物韩寒的出道秘诀时指出的:“翻阅一下当年韩寒初涉文坛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最早出场实际上是以文学神童的面目亮相于书市的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表面上是正在进入文坛,而实际上是迂回绕开了文坛。通过这样一个策略,他最终带着作家的光环进入了文坛。”[97]这段远兜远绕的描述准确地道破了“80后”的成功秘诀:在文坛,“80后”背靠着商场;在商场,“80后”又依靠着文坛。事实也是这样:“80后”在文坛,通过占有图书销售额,改写了当代文坛将作者死死拴在文学性上的历史。“80后”在市场,又以文学的名义赚取利润,通过发行量、媒体的暴光率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只是这些原因加起来,一经“80后”获得了权力话语,会不会历史性地循环他们曾经所反叛的权力中心话语统治的惯习?甚至比前辈们更为严苛?会不会比成人更熟稔地制作文坛与市场的合谋?这些忧虑在“首届全球青春写作大赛”的赛场上并非纯属多余。
事实是:“80后”评委对于参赛选手的评语比“文坛前辈”还要严苛。大赛九位评委,除了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以惯用的调侃语调表示对众多参赛者追逐文学、追逐不朽的勇气感到,大多数评委都对参赛者的选材、表现方式、功利化的立场提出了批评。彭扬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是最大的缺陷所在。几乎所有选手都过于展示文字的力量,过度渲染感情,但缺乏核心情节和精神。彭扬认为这也许和年龄阶段有关,青春期的孩子太过敏感,文字往往成为宣泄感情的途径。黄思路在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几乎是从根子上对参赛者的作品进行了否定:“我在审读这些作品时惊讶地发现了风格的高度一致,像出自同一人之手。”[98]无论彭扬还是黄思路,都没有为这些新手们留下面子。不过,他们的批评尽管严苛,但还是入骨地准确。不仅彭扬、黄思路,其他评委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校园题材居多.风格一致叛逆,每一篇都写性,很清楚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在这九位“80后作家”的“前辈”看来,后来者的成熟已经让他们有些看不懂了。
但是,令人感到有趣的是:“80后”评委虽然对于参赛选手的作品批评严苛,但在评奖词上却又表现出一种过度的褒奖。来自辽宁抚顺的王麒麟凭借长篇小说《我的不纯真年代》获得最高奖项“青春写作大奖”,众评委对此作品的评价是“一份忏悔录式的作品,表达了主人公对青春曲折经历的超越与恍然回望,格调超出许多展览青春的作品的高度”。河北邯郸的中学生石志远凭借小说《毒杀》获得“最佳人气奖”,他“脱离传统的武侠束缚,以一个青春少年精神自由漫游,把这一全凭想象的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最佳探索奖”被河北石家庄一位网名叫“卡生”的女孩获得,她的作品《撕毁》“反映出青春的多思,对世界精神秩序的反省不时闪出令人兴奋的火花”。而来自福州的初三女生张格嫣以长篇小说《被诅咒的游戏》获得“最具潜质奖”。[99]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难道真的中那句古话:此一时,彼一时?还是彭扬和黄思路只代表个人看法。或者他们与其他评委的评价标准有着很大差异?或者“80后”评委们本来就处于批评标准的暧昧?我们无法排除这些可能性,但更大的可能性则是:“80后”评委们以评委的权力话语摆平了在文学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说他们一面严苛地指出参赛者的致命问题,另一方面又极力与市场一道掩饰参赛者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以文学的标准,应该接受批评的地方,在市场的立场上恰恰是盈利的资本。
不管怎么说,“首届全球青春写作大赛”对于“80后”而言是一个大事件。在评选过程中,“80后”评委不仅得意于评价“80后”同代人,而且更过瘾的是90年代出生的新人也在其指点之列。不过,最开心的也不是推举出超越于他们的新人,而在于过一把评委的瘾。而且,这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如果说“80后”冲向市场只是小试牛刀,进军文坛只是初战告捷,那么执掌未来文化的权力话语中心,建立未来的文化构想才是他们真正的奋斗理想和目标。
(五)、当代主流文坛与“80后”之间的“交流无能”(代结语)
2005年的青春文学,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其主力军“80后”的作家身份始终没有得到当代主流文坛的正式确认,其作品也始终没有被视为与当代主流作家作品具有平等价值的定位[100]。虽然曹文轩、马原、白烨等著名作家、学者对“80后”的文学创作给予一以贯之的关注,也有“80后”的作品被主流文学期刊隆重推出,但从双方整体上的交流而言,仍然没有实现真正的沟通和对话。即使2005年,当代主流文坛频繁地与“80后”进行对话的一年,也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双方之间的“交流无能”。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本年度的三个会议之中——全国 “80后” 文学新人交流峰会、“首届文学代际沟通论坛”、全国校园文学高端论坛。
2005年5月14-16日,由南开大学主办了“80后”文学新人与专家教授研讨会。与会成员主要由当代主流文坛的作家、学者、“80后”新星和众多青年文学爱好者组成。会议主要就“文学与青年”的议题进行讨论。据南开大学新闻网报道: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马原、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萌芽》副编审李其纲以及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乔以纲、李新宇、李润霞、耿传名4位学者。“80后”代表分别是樊瑞青、恭小兵、胡坚、蒋峰、刘卫东、彭扬、宋静茹、小饭、颜歌、一草、易术、张佳玮、王越、王一波。此次交流峰会旨在活跃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学水平、推动未来中国文学发展。
通过报道,可以看出:南开大学作为主办方已经感受到日渐活跃的“80后”文学创作的不可漠视。只是会议期间最能够将双方对话引向深处的一场对话,即5月14日10:00-11:30青年作家与教授、专家研讨会并没有产生有推进性的论争,更谈不上激烈的交锋。其主题——八零后青年文学特点、发展及对当代青年思想的影响显然是从一个文学之外的话题,或者说,此次研讨会仍然仅仅笼统地将“80后”写作理解为一个文化现象。也许,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原本就是为了给全国的知名“80后”与南开的“80后”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以主流文坛的身份与“80后”对话。所以,如果说当代主流作家、学者与“80后”的交流有些淡漠,“80后”名人与文学新人之间的交流倒是很投契。一位叫婴儿的理想的南开女文青在博克上幸福地记载了她与宋静茹在“男人的品质”等问题上的共识,大有
想见恨晚之感。[101]不过,无论“80后”之间的交流多么深入,当代主流文坛与“80后”没有留下有推进性的对话备忘录都是此次会议的缺憾。
比较而言,2005年7月30日至8月5日,上海市作协及《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文学代际沟通论坛”,终于打破了当代主流文坛与“80后”之间的沉默,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坛两代“面对面”。这是一次阵容庞大的面对面,最能够代表双方实力的腕级代表几乎全部到场。主流文坛这边是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年作家:余华、格非、陈村、方方、叶兆言、曹文轩……,“80后”这面,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所谓“80后”作家群:张悦然、郭敬明、蒋峰、小饭、周嘉宁、苏德、蔡骏、颜歌、宋静茹…… 真可谓在“代际沟通”的名义下,暗中开始了一场话语权的较量赛,用作家叶兆言的说法:这次论坛“有标志性意义”。那么,这次会议究竟有哪些推进?从当代主流文坛的立场来看,除了中年作家们猝不及防地升级为前辈作家之外,他们并没有使得“80后”的文学观念有什么改变。如当芳芳对“80后”作品的雷同、经历狭窄持批评态度的时候,张悦然奋力反击。[102]从“80后”立场看,他们也不想指望这个会议将会给他们的尴尬处境有什么改善。主办方成员“史零点名让小饭发言,小饭却似乎并不愿意在会上讨论这个问题。”[103]于是,在面对面的会场上,更多的时候,双方的对话、神情更是有互不相关之感:“ 余华低着头,仔细把玩着手中的火柴盒;格非燃着一支烟,若有所思地盯着面前的一张单子;方方用手托着腮,一半脸隐在话筒后面;陈村摆弄着尼康相机,镜头一会儿对准身旁的同辈作家,一会儿对准对面的后辈们。刚发完言的张悦然端坐,脸上的神情看不出是在倾听还是走神;小饭和蒋峰凑在一起,心不在焉地喷云吐雾;周嘉宁伏在桌上,用发来记录的铅笔和白纸随意涂抹;还有,闭着眼睛揉鼻梁的,发短信的……”看来,如果双方没有对话的基点和可以沟通的尺度,面对面还不如背对背更敢于说真话。不过,尽管双方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没有深入对话,但双方对彼此的经历还是多了一层了解。
而且,当代主流文坛和“80后”并没有因为“交流无能”而放弃交流的愿望。2005年11月18日—2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中语会、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文联、深圳特区报主办;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特区文学、新新阅读杂志社承办的首届全国校园文学论坛专门设置一个全国校园文学高端论坛,以著名作家、学者直接与知名“80后”单独就某一问题对话的方式结束主流文坛与“80后”的隔离状态。高端论坛分为四个主题:曹文轩和杨宏海对话青春文学与阳光写作;谢有顺和李傻傻对话80后乡土记忆与中国经验;白烨和颜歌、蒋方舟青春写作与文学提升;谭旭东和秦文君电子文化与青少年成长。[104]主办方的这种安排,避免了以往会议中话题分散以及发言者放弃交流的可能性。同时,四组发言各有其职责:曹文轩和杨宏海的对话,承担着本次会议的总体目标。对话既反拨了“80后”的写作的极端化的格局,又重新打造了“阳光写作”的含义,由此为青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指向。谢有顺和李傻傻的对话阐释了农村书写的革命性意义;白烨和颜歌、蒋方舟提出了青春写作向文学提升的命题;谭旭东和秦文君的对话论及了青春写作的资源问题。总体上说,这是历次双方对话中心态最平和、也最能够彼此倾听的一次。但是,由于双方刚刚从各自不同的立场理解对方,交流只能算做刚刚开始。
事实上, 当代主流文坛与“80后”的交流不容乐观。其中原因,除了当代主流文坛目前还不愿意以平等的身份阅读“80后”作品,或者缺少耐心考察类似于“蔡小飞”事件[105]外,除了“80后”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难以调和的原因,即双方对于文学的理解完全不兼容。不过,随着主流文坛与“80后”交流方式的改变,尤其,一些文化研究学者如张柠、马相武、邵燕君等文化研究视角的开启,双方逐渐有了理解的趋向。
作者简介:
徐妍,北大文学博士,师从曹文轩先生。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
联络方式:
266071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电话:0532-85906086 13863955105
[1] 见作家出版社网站的2005年最新图书资讯。
[2] 见作家出版社网站的2005年最新图书资讯。
[3] 该大赛自2004年5月启动至2005年4月终止。小木不识丁的《魔术师与传教士》等《橄榄项链——“QQ作家杯”征文大赛获奖作品丛书》在网络上早已暴得大名,再加上一年来的擂台赛、当代文学名家的点评、推荐,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一件颇有声势的青春文学市场上的“催星”事件,与《岛》等书系各有风光之处。虽然这些新星没有如郭敬明一样如日中天,作品的销售量也一般,但作家社成功地操作了出版与媒体的“联网”并推波助澜地成为青春文学市场上的营销亮点。
[4]在图书资讯上,作家社或赞其幻境之美,或赞其笔锋凌厉,或赞其充满有力度的哲理。虽然这些赞誉当下还没有获得青睐,但为自己培育了青春文学明星后备役。
[5]改书虽算不上大红大紫,但也算没有过气。
[6]《裙摆摇摇》包括妖精七七的《十二夜》、短发夏天的《游乐场》、秦猫猫的《欧若拉》和许诺儿的《葵花生》。这四个女孩子是饶雪漫从网络上淘到的宝贝,她们是由国内第一个“文学合作社”花衣裳文学组合推出的少女写手组合。
[7]2004年10月,由翠园中学主编的《情感与励志》丛书向全国发行,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阳光阅读,阳光体验,阳光写作”的文学旗帜,成为全国第一套以励志为主题的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学生原创文学丛书。见谢晨和胡丢丢主编的《青春萌动的季节·编后》,海天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8]夏伊在《云上的日子·后记》中自述:“我让自己记忆起那些片断和瞬间,但并不挖掘。”
[9] 在石康与孙睿就草样年华的一次对谈中,石康就孙睿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表示如果把孙睿的小说当成文学作品来看,他认为这些作品的文字还需要更凝练一些。“我觉得有些语言段落比较重复,如果是我来写,我就会删掉那些重复的文字。而且我觉得整个小说的色彩、明暗、层次都还少了一点,感觉整个小说的层次还是比较单一。我想如果多注意一些心理描写,情景描写,可以写得更加细腻一点。”见 《新京报》2005年9月15日。
[10] 《都市时讯·冀东版》,见《燕赵都市报》2005年10月7日。
[11]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日前邀请北大附中的一些初、高中学生和夏伊一起座谈《云上的日子》。《云上的日子》的策划人黎波则表示,《云上的日子》是他们今年推出的第一部提倡“阳光写作”的试验性的青春小说。“阳光写作”提倡青少年以正面积极的健康心态和扎实有力的创作基本功,挥洒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见《北京青年报》 2005年1月18日。
[12]比如现场,记者四处围坐,近距离受用两位作家且聊天且PK,颇有袖珍剧场观演感受,颇有出版企宣推陈出新升级之叹;此外,大幅张挂的新书宣传海报及封面摄影以及书中十几幅的摄影插图,像悬挂的书包、男生宿舍的臭球鞋、热恋中相拥的男生女生等等校园即景,都是作者、出版者先后近十余次的沟通、碰撞才最终选定的。石康在得知对方设计如此精雕细刻后,颇生羡意,他说,我每本书不过给人800元设计费完事,哪有这么复杂。金丽红说,我们是跟细节要发行量。
[13] 关于《草样年华2》的[交大日新论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9 22:52:17编辑过。
[14] 《湖南文艺出版社“青春图文馆”开馆》,见《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19日。
[15] 2004年10月—2005年1月19日,新浪网主办,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信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协办了“新浪第二届华语原创文学大奖赛”。 据主办方新浪网副总编侯小强说,大赛邀请了内地和台港澳的著名学者、评论家为顾问,权威性超过了其他同类赛事,本次活动的投资达50万元人民币,且使网络文学和电影相结合,增设了青春文学大奖。大赛 产生青春互动小说大奖1名,获奖作品为《谁说青春不能错》;一等奖 1名,获奖作品为《爱情豆豆》;二等奖2名,获奖作品为《谁说青春不能错》、金恒雨的《玫瑰花精》,三等奖5名,获奖作品为《人声鼎沸》、《水魅》、《再见萤火虫》、《你喜欢林林肯公园吗》、《爱情妖精》,同时还评出了媒体提名奖3名、入围奖12名。北京出版集团与上述8篇作品同时签约。
[16] 李健亚:《青春新掌门轻松取代忧郁》,《华西都市报》2005年1月22日
[17]倪方六:《“悬疑潮”是一种文学假象?》,见网易文化网站,2005年01月10日15:02:47。
[18] 《聆听80后一代的声音》,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8日 10:38。
[19] 王晓渔的观点。转引自倪自放的报道《80后作家全面明星化》,见《兰州晨报》2005年7月18日。
[20] 朱大可的观点。转引自倪自放的报道《80后作家全面明星化》,见《兰州晨报》2005年7月18日。
[21] 春树:《两条命》第123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第1次出版。
[22] 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著《自由交流》第2页,三联书店1996年6月第1版。
[23] 80后任首届华语青春文学大赛评委时,大多对青春文学的复制化倾向提出批评。
[24]《饶雪漫:“17岁”的永恒主题》,见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22日。
[25] 郭敬明:《1995—2005年夏至未至》第7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6]王皓舒:《我们真寂寞》,重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7]郭丹:《迷途》,重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8] 冯中才:《我的秀秀姐》,接力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9] 朱婧:《猫咪森林》,见《布老虎青春文学》2005年第3期。
[30] 麻宁:《年华,恍然》,重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1] 麻宁:《年华,恍然》第138页,重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2] 庞婕蕾:《想把我唱给你听》,见《布老虎青春文学》2005年第3期。
[33] 杉娃:《看云的好日子》,见《青年文学》(下半月)2005年第10期。
[34] 李萍:《当尼卡遇上福尔摩斯》,见《萌芽》2005年第2期。
[35]《周嘉宁:我的写作》,新浪读书频道,2004年12月29日。
[36]《杜撰记》短篇系列完成于2004年末,其中两个短篇《杜撰记之红颜白发》《杜撰记之一九九三年的火烧云》发表于《布老虎青春文学》2005年第3、4期。
[37] 周嘉宁:《1993年的火烧云》,见《布老虎青春文学》2005年第4期。
[38]《<青年文学·下半月版>8月新张 一线写手云集》,见新浪校园,2005年07月22日 16:51。
[39] 颜歌:《异兽志·悲伤兽》《异兽志·喜乐兽》《异兽志·舍身兽》,见2005年《青年文学·下半月刊》第8、9、10期。
[40] 水格:《一个人的海市蜃楼》,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版出版。
[41]施战军:《王者的混响:<读一个人的海市蜃楼>》,新浪读书,2004年9月13,14:17。
[42] 水格:《半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43]萧泊零羽的“花鸟”系列:《花鸟与锦瑟》《花鸟非过日月山》,见《青年文学》2005年第5、6期。
[44] 王麒麟:《我的不纯真年代》第110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5] 沈亦然的《鱼塘》,《芙蓉》2005年第3期。
[46] 蔡骏:《玛格丽特的秘密》,《萌芽》2005年第3期开始连载。
[47] 那多:《那多灵异手记之神的密码》,见《萌芽》2005年第3期。
[48]唐明亮:《索眼校园》,《萌芽》2005年第1—6期连载。
[49]徐璐:《我捡到了秘籍》,见《布老虎青春文学》2005年第4期。
[50] 徐璐:《未名湖》,见《萌芽》2005年第9期。
[51] “生冷怪酷”这一说法以及对于这一说法的透辟分析,参照邵燕君评价张悦然的一篇文章《张悦然:生冷怪酷的“玉女作家”》。见邵燕君著《“美女文学”现象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2] 王颖:《看<人民文学>》,见《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3期,2005-04-10。
[53] 文学评论家白烨是最早提出张悦然脱“80后”这一倾向的:“把她放在当代作家的行列里,她已经是丰姿绰约,自成一家了。”
[54]据“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谢有顺介绍,该奖的设立和颁发,旨在以一种文学实践的方式,描述华语文学发展的年度记忆。它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观察的眼光,而真正对中国文学有影响的还是那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表彰,就是要推崇一种真正的创造精神,以推动华语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55]《张悦然:“2004年最具潜力新人奖”》,见《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9日。
[56] 《张悦然:我杜绝以经历来写作》,见《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9日。
[57] 春树:《两条命·前言》,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8] 春树:《两条命·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9]在2005年11月2日春树在新浪的聊天时,有一段对话传达出春树对于《北京娃娃》的反思。由此,透露出《两条命》手法变化的原由。主持人马骧: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一直想问你,网友也感兴趣,《北京娃娃》抱得大名,媒体追捧,各方面的声音都来了,在之后你觉得有一点失落吗?春树:我后来发现是泡沫,是泡沫的感觉,当泡沫碎的时候,你会有太假了的感觉。原来一切是这样的,然后你就降落到地面上了,剩下的就是自由了,独立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事情得到一些真正的固定的东西。
[60] 春树聊天实录,新浪读书,2005年11月02日 17:00。
[61] 朱步冲:《春树“2条命” 反乌托邦时代的救世主》,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1:19 新浪读书。
[62]沈浩波:《盲目而奋不顾身》,见《诗江湖》——江湖存档0001号。
[63] 《“80后作家”何去何从》,深圳商报,2005年11月20日。
[64] P·布迪厄、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第5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一版。
[65]李傻傻:《从“人”的角度看民工》,《海峡都市报》2005年7月12日。
[66] 马原主编《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5月第1版。
[67] 盛可以:《把嚎叫干掉——读李傻傻散文》,见《新浪文化·李傻傻专栏》。
[68] 张柠:《李傻傻散文点评》,见《新浪文化·李傻傻专栏》。
[69]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都市与媒体艺术》第90页,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70]
[71] 《李傻傻写中国农村上<时代>周刊》(转载),南方都市报,2005年7月5日。
[72] 《80后作家李傻傻登上<时代>》,见《新京报》2005年7月7日。
[73] 《<时代>周刊再次关注中国80后作家 》,见《东方早报》 2005年07月05日。
[74]《李傻傻的意义:通往乡村之路》,见《时代信报》2005年7月25日。
[75]在2005年11月的第六届深圳读书月主题活动中,谢有顺、李傻傻将展开“80后乡土记忆与中国经验”的对话。它或许可以为李傻傻在2005年的市场定位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
[76] 赵尚渝:《李傻傻登时代引讨论》,见《潇湘晨报》2005年7月15日。
[77]青春派掌门人郭敬明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各方权力话语关注的热点人物。早期评价都多为正面评价,特别是对《幻城》的评价。但由于涉嫌抄袭等问题被披露后,媒体中的评价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认为郭敬明是有才华的作家。另一部分人认为郭敬明很浮躁,不成熟,是商业化社会的产物。有人断言他的创造力已经衰竭。
[78]郭敬明在一次访谈中肯定地表示:“毕业后不会当作家。”“作家太累了,我毕业以后可能随便找个工作,白天上班,晚上自己玩。当然我不会强求自己去从事什么职业,顺其自然吧。” 见《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9月7日。
[79] 春风出版社资深编辑时祥选先生向笔者提供的信息。
[80] 郭敬明在《船长的航海日志》中记录了第一本《岛》创作时的敬业程度:“第一本《岛》终于做好了,前前后后”
[81] 《岛 陆·眼创作别册》第18页。
[82] “场域”的概念引自法国文化学家布迪厄的界定:“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见[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康华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第13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83] 张悦然:《幻城·序言》,见《幻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1日第1版。
[84] 《岛·卷首语》,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5]《余秋雨郭敬明韩寒海岩入选05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华读书报》2005年03月21日。
[86]《郭敬明质疑福布斯名人榜排名》,见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3月16日。
[87]《郭敬明否认千万家财 坦言未有女友》,news.sohu.com,2005年10月13日10:42。
[88] 从一张时间表,就可以大致看出郭敬明在做宣传时所投入的心力。2005年8月7日至8月9日,郭敬明带着《迷藏》来到昆明新知图书城。具体时间安排如下:8月7日10:00—11:00 昆明新知(东城区)图书城;8月7日16:00—17:00 昆明新知(开远)图书城;8月7日19:30—20:30 昆明新知(蒙自)图书城;8月8日10:00—11:00 昆明新知(文山)图书城;8月9日10:30—11:30 昆明新知(玉溪)图书城。
[89] 青春文学作者塞宁和饶雪漫都力争自己是“音乐小说”的掌门人。见〈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5月18和5月24日刊登的两篇报道《书未出版 郭敬明再次被指抄袭》和《郭敬明、饶雪漫争当音乐小说掌门人》
[90] 郭敬明高调改编无极,见北京青年报,2005年7月25日。
[91] 郭敬明献唱首支单曲 明年做主持做内地版蔡康永,上海青年报,2005年11月11日。
[92] 春树:《两条命》第25页,第43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93] 据悉,由《同学》杂志社、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此次青春写作大赛,2004年4月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到2004年10月底,收到了海内外45000余位25岁以下作者的各类体裁作品5万件。
[94] 《请“80后”当评委 首届全球青春写作大赛颁奖》,中国新闻网,2005年1月3日16:34。
[95] 《一周看版》,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5日。
[96] 《9位80后作家担任写作大赛评委》,见《南京晨报》,2005-01-03。
[97] 马相武:《 挑战传统中国文坛 “80后写作”与新文化现象》,见《人民日报》2005年3月2日。
[98] 《大人们退居为顾问,“80后”自己做编导》,见《东方早报》2005年1月5日。
[99] 《大人们退居为顾问,“80后”自己做编导》,见《东方早报》2005年1月5日。
[100] 举一个实例:2004年各家小说年选本均没有收入“80后”作品。比较而言,曹文轩、邵燕君主编的《2004年最佳小说选》对于“80后”给予了关注,但入选作品仅有朱婧、阿莱、李海洋、蒋峰四人的小说,而且被列在“榜外受关注作品”之中。
[101] 婴儿的理想:《我想大声说出我爱你》,见婴儿的理想的博克,2005-5-16。
[102] 此次会上,评价“80后”作品的不多,惟有作家方方直言:这次发给我的作品,我看完有点儿失望,比我想像的水平要低。在方方看来,“80后”作品的最大问题是雷同,“10个人放在一起,起码有8个人是差不多的,无论是文字还是所表达的情感。” 这让她觉得有点儿困惑,因为恰恰是这一代人特别关注自我,而不像她那个时代,很少有什么自我。她自己想出的解释是,“80后”一代,经历几乎相同,读同样的教材,考同样的试,所以容易产生雷同;她那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作品自然也各不相同。 “读你们的作品,以我这个年纪,觉得还有点儿幼稚。”方方下了一句断语。见徐百柯《文坛两代面对面》,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10日。
[103]徐百柯《文坛两代面对面》,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10日。
[104] 《“阳光写作”鹏城对话》,深圳特区报,2005年11月20日。
[105] 2005年6月9日 ,网上流行蔡小飞的高考反思作文《留给明天》; 2005年6月20日 ,网上议论蔡小飞跳楼自杀; 2005年7月5日 ,蔡小飞被北京一家媒体公开报道; 2005年7月11日 ,网上开始论证蔡小飞的真假; 2005年7月22日 , “ 蔡小飞事件 ” 的谜底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