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讯 文学 人文 批评 思潮 作品 书评 文献 会刊 论坛
                         

 

 

 

写作可以改变世界吗?

——国际笔会在纽约召开


作者:董鼎山


十九年前,我在本报写过一篇《世界作家.国际政治》,报道了一九八六年在纽约举行的国际笔会年会的情况。本届年会又轮到美国分会作东,于四月十六日至廿二日在纽约举行,声势不如上次大,但还是值得报道。当年国际笔会主席是诺曼.梅勒,世界各地作家云集,中国也派出了代表,陆文夫在会上作了发言。会议是集中的,讨论的主题是「作家的想像与政府的想像」,颇引起会场中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争,左右双方的发言,甚为热闹。 

这次开会的情形可不同了,形式是散漫的,在不同地点分别举行,有的是朗诵(中国籍作家哈金也参与了),有的是讨论,有的是演讲。媒体方面也不如上次的注意(我不曾收看过电视报道)。此次主事者是美国分会主席沙尔门.拉什迪(《撒旦诗篇》一书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因卡(尼日利亚诗人)发表演说,主题是「写作可以起改革作用吗?」可是这样的话题缺乏刺激性,没有引起媒介的很多注意。我在节目单中看到列有一位来自北京的青年小说家名字:Shan Sa(编者按:山飒,现居巴黎)。 

拉什迪说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指出,当此世界各地亟需交换意见的时刻,美国处于文化上的孤立。据出版界专家指出,二○○四年度美国所出十八万五千种英文书籍中,只有八百七十四本是外国文学的翻译作品,证明译作在美国的贫乏(我于去年在本报发表过一篇《外国文学为何在美不吃香》可参考)。 

国际笔会在全世界共有一百四十一个分会,美国分会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这次由美国作东的集会主题就是着重外国文化的介绍,四月十六日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所举行的晚会是纪念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名作《堂吉诃德》出版四百周年,拉什迪发言时开玩笑地说,这本世界最伟大的作品是西班牙人所写,叙述者是阿拉伯人,故事来自印度,这是证明国际文化交流没有界限。 

政治论争是免不了的。四月十九日晚在纽约大学举行、由《纽约书评》双周刊主持的讨论会中,一位美国作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位出生于伊拉克的教授则声言这次伊拉克之战实属必要,「历史会证明该国已有希望。」 

热闹的朗诵晚会则于四月十七晚在艺人集居地东村一个酒吧内举行。朗诵主题是「被禁的语声」,所朗诵的包括一封越南女作家的来信。她批评政府腐败,说是虽然她应邀与会,但是政府没收了她的护照。她说:「我是个自己祖国的囚犯,我的罪名是叛徒。」 

四月十八晚在时报广场附近一剧院举行的讨论会听众最为踊跃。节目名曰「笔的力量:写作可以起改革作用吗?」除了索因卡之外,拉什迪也作了发言,他对这个问题的答覆是正面的。他说他有证明:《汤姆叔叔的小屋》不是改变了美国人对黑奴制度的态度么?狄更斯描写贫民窟儿童苦况的小说不是改善了英国法律么?但他并没提及自己曾因《撒旦诗篇》一书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威胁,几乎丢了命。 



(二○○五年四月廿四日于纽约)


原载《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