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讯 文学 人文 批评 思潮 作品 书评 文献 会刊 论坛
                         

 

 

 

诺贝尔奖得主克劳德·西蒙辞世

 


【2005年7月13日讯】法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劳德﹒西蒙(ClaudeSimon)于当地时间7月6日逝世,享年91岁。西蒙近60年来一直在比利牛斯山区的帕皮尼安定居,种植自己的葡萄园,生性沉默寡言,深居简出,很少接受媒体釆访,然而其作品却视野博大,思想深邃。西蒙去世后,媒体也遵照作家习惯,保持着他生前的低调,直到上周六下葬后才公布消息。 

“新小说派”的主将


西蒙1913年出生于当时属于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父亲是一个上尉骑兵军官。他后来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跟随画家安德烈﹒洛特学过绘画。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西蒙的思想和生活,他在梅茨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后来逃了出来,战争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后来写出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自1946年开始,西蒙到比利牛斯山定居下来,再也没有迁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这个派别的人物反对以往的文学创作手法,反对线性叙事,甚至反对“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克劳德﹒西蒙从战后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作弊者》仍然釆用传统写法,和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从主题到人物形象都不谋而合,但从1947年的《钢丝绳》开始,西蒙尝试在写作中借鉴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在画面上表现运动的艺术手法。在《春天的祭礼》和《风》的小说中,他运用巴罗克式的叙述方式,同时表现过去和现在,感知、触觉和现实生活经历的回忆和影像的零碎片断交织成无数场景,从而一跃进入“新小说派”的行列。

从《弗兰德公路》到诺奖


1960年,他出版了小说《弗兰德公路》───后来被证明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1940年二战初期法军在弗兰德公路的溃败途中,三个骑兵佐治、布鲁姆和伊格雷西亚各自的回忆、思虑和挂念,如同万花筒一般展现了三人及其队长雷谢克上尉在战争中的痛苦遭遇和大地所受的蹂躏。这部小说不仅标志着西蒙小说技艺上的成熟,而且标志着其作品贴近现实、关注历史的一面───因为许多人都把“新小说派”看成纯粹的文学形式的实验者。

经过20多年的艺术尝试,西蒙写出了20多部小说。1985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时年72岁的西蒙,其理由是:这位作家“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这次授奖被看作是国际文学界对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的肯定。但在当时,西蒙的知名度也远在“新小说派”同人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罗特等人之下。西方评论家把他看作最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出色小说家,融新颖的形式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于一体,这也是“新小说派”四大将中,唯有他能获得瑞典皇家学院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 2005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  Freedom to Write committee of I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