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讯 文学 人文 批评 思潮 作品 书评 文献 会刊 论坛
                         

 

 

 

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

 

作者:陈迈平

 

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文作家获得该奖的记录终于有了零的突破。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明确奖励高行健为中文戏剧和小说开辟了新的道路。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行健的作品至今在中国大陆被禁止,名字不能见诸媒体,当局还是坚持把流亡法国并加入法籍的前大陆戏剧家小说家高行健说成法国作家,老百姓的耳目依然被蒙蔽,所以,不用说大陆的平民百姓,就连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大学生,也大都不知道高行健何许人。他们仍然以为从来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中文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包括海外也有人出于种种目的来贬低高行健作为中文作家的成就,否认他代表中文文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圣殿的资格,言外之意也是说优秀的中文文学在这个圣殿依然缺席。

对于那些把国家看得比语言更重要的爱国人士来说,还没有一个“中国”作家,一个具有中国本土国籍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更是一个事实。其实物理化学医学和平经济等等奖项,哪一个都没有大陆公民拿到过,但是海外华人获得物理奖化学奖,大陆当局还是觉得与有荣焉,可以请来让国人“扬眉吐气“,可以和国家领导人共餐,唯有文学奖不行,或不幸无此幸。

如此央央大国,作家如云诗人如潮,自我感觉也都好得很,居然还没有一个人获得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公平的。有人说,大陆比高行健好的作家起码有一百个,似乎是批评瑞典文学院有眼无珠,或别有用心。若公正地评选起来,大陆的作家可能早得了,还不止一个两个,可以得一百次了。

笔者当然不认为瑞典文学院尽善尽美,它有可以批评之处。现在十八个院士中已有三个退出,抗议其内部作业的弊病,抗议其制度的腐朽(院士均为终身制,即使早已不能视事也不能撤换),最近刚宣布退出的院士克努特-安伦德就认为文学院必须改革,可以让老朽离开。他是对去年颁奖给奥地利的“红色女妖“叶列涅克最为不满的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将“一钱不值“。

我们确实应该用平常心对待瑞典文学院的评奖,看到其局限,看到其不足,那么“中国“作家得或没得,本来也可以无所谓。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就把这个奖说得“一钱不值“。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是举世公认的文学最高荣誉,不仅因为其奖牌含金量最足,不仅因为其仪式隆重,也因为获奖名单上大多是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能与之并列,就可以不朽。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其百年来所选之人基本上名至实归,所以它已经代表了一种价值,已经有一种内在的高贵品质,使人不得不仰视,所以,就连最傲慢的诗人或作家都不能拒绝。曾经拒绝出席布克奖和很多其它颁奖仪式的库切(2003年获奖者)也没有拒绝出席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而且那幺彬彬有礼而谦卑,让媒体大为意外。曾经那幺藐视权贵的俄国流亡诗人布罗斯基(1987年获奖者),在发奖仪式上也照样毕恭毕敬趋前从瑞典国王的手里接受奖金和奖牌。我曾经以为法国的萨特(1966年获奖者)最了不起,他是为数不多的拒绝领奖的人(还有一位是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1955年的获奖者,但那是在当局压力之下,并非本人不要)。萨特曾经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以为他是真正坚持自己存在主义哲学的人,所以敢于拒绝领奖,但是后来才知道,萨特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拒绝并非出于自己的信仰,而是不满文学院先颁发给了他的对手加缪(1962年获奖者),实在是出于醋心。而且他先不要,后来又悔恨,写信给文学院要补领,言而无信,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所以我们还是敬畏这个文学奖吧,没有人不对它顶礼膜拜。对于“中国“作家没有获奖,与其贬低这个奖的意义,或者责怪瑞典文学院失职,不如寻找自身的原因,洗凈自己的尘土才能跨入神圣的殿堂。

中国大陆到底有没有能和以往的获奖者并驾齐驱的作家,有我们的布罗斯基、加缪、萨特或者库切……,等等,能够当之无愧地和这些人平起平坐,我不敢肯定。就戏剧来说,我知道百分之百没有。就诗歌来说,我看到过一批过于有世界影响之焦虑(哈佛大学殴文教授语)的诗人,可惜他们的焦虑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世界影响,结果是功亏一馈。就小说而言,它正在接近诺贝尔文学奖水准,似乎可圈可点,但总让人缺少甚么东西。

仔细比较“中国“大陆的作家和这些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特别是比较其作品,也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我们到底缺少的是甚么东西。其实我前面谈到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贵性,也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文学。在这篇小文中,我无法深入追踪这种高贵性,我只能说,真正优秀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必定是相当高贵的。他们绝对不媚俗,也绝对不对权贵低头,他们绝对不随波逐流,他们也绝对不会冷漠,对苦难袖手旁观,如此等等。我想,如果我们不追求这种高贵性,我们就没有尊严,我们就永远和诺贝尔文学奖无缘。

 

(原载《观察》)

 

© 2005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  Freedom to Write committee of I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