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人权成为治理标准的宪政启示

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首个治理评估框架,日前由中央编译局正式发布。人权与公民权、公民参与、法治及合法性,均占有突出地位。

人权与公民权方面,涵盖了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妇女、儿童、贫困居民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对少数派和不同意见者的保护和宽容,公民和官员的人权意识,公民合法的游行示威,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公民的维权,以及对公民的法律救助等内容。

公民参与方面,则包括选举法规、直接选举的范围、竞争性选举的程度、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业职工自治、重大决策的公众听证和协商、网络民主的发展程度、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的状况、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社会组织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显而易见,这个治理评估框架是跟现代文明接轨的,是尊重国际公认的价值的。但它并没有让国际公认的价值停留于口号,而是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标准,以之引导行政过程,在波澜不惊中打造一个有限的政府,公共的政府,具备基本人文素养的政府。宏大布局,微观切入,技术先导,构成其鲜明个性。这应该是当下推行宪政最可操作的方案之一。

刚巧,今年正是中国立宪百年,中国首个治理评估框架此刻问世,这个历史的偶然中似乎蕴涵着必然,似乎是对中国立宪百年的回应,似乎暗示着中国宪政转型的顽强和坚韧。

早在百年之前,清廷颁行的《钦定宪法大纲》,在明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同时,也肯定了宪政的大方向,肯定了人权保障是宪政的核心,而有如此庄严承诺:“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规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惜乎立意虽美,然时机已过,政府立宪的诚意不被社会所信任,革命的躁动引发社会爆炸,承诺无从兑现,令人扼腕。

此后宪政进程屡仆屡起,而在抗战时期达于顶点。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则成为传播宪政思想、对抗法西斯独裁的舆论高地。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既参照了几十个国家的宪法版本,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清末预备立宪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宪政民主的总成果。

就像黄河必将入海,中华民族走向宪政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她走向宪政的具体进程,也像黄河九曲十八弯,充满了曲折和艰险。不能不承认,宪政,我们的这个百年梦想,即便到今天仍较久远。而一部百年动荡史已经不可辩驳地证明,宪政是善治的基础,没有宪政,就没有人权保障,也就没有善治可言。

如果说,我们的第一个三十年主要是阶级斗争为纲,第二个三十年主要是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今后三十年,中心工作则应该主要转向社会发展,应该主要转向公共治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持续高发,已经不是现存体制之下任何常规手段所能应付的,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社会矛盾和冲突还有可能升级。通过推行宪政提升公共治理,以此化解戾气,化解危机和困境,已经刻不容缓。中国首个治理评估框架的主要价值,正在于它契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堪为时代的先声。

总结百年立宪的深刻教训,一是宪政需要决断,需要勇气,稍有疏忽就会坐失机会,而机会往往一去不复。二是就当下来说,尤其需要方案,需要通过具体的方案,需要通过针对具体方案的讨论,来集中全民智慧,提升我们的宪政经验,提升我们公共治理的水准。所以,首个治理评估框架固然是很好的示范,但仅有这么一个示范方案仍远远不够。宪政既是一个价值问题,更是一个操作问题,一个技术问题。只有从具体方案切入,操作才有一个起点,技术的精进也才有一个起点。这方面,有待我们费心雕凿。

朱欣欣:生命从自由表达开始——兼评电影《梦想阿根廷》

梦想阿根廷海报.jpg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的生死抉择,对某些地方的人们来说,可置换成含义相同的话:“表达,还是沉默,这是个问题……”当公共领域的表达与否关乎生死,钳制舆论的当权者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合法性,意味着社会丧失了生命力,走向崩溃。

1976年至1983年,是阿根廷历史最黑暗的七年,军人政府独裁,解散议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迫害异议人士,先后逮捕了5万名左派人士、进步知识分子、学生和市民,3万多人被害,可他们家庭却被告之“失踪”。电影《梦想阿根廷》(美国,2006年)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

女记者塞西莉亚采写了一篇文章,报道一些学校抗议公共汽车票涨价,之后抗议者就有人“失踪”,谁是凶手,大家心知肚明。面对恐怖威胁,塞西莉亚的丈夫、剧作家卡洛斯反对她发表,认为“这是一种挑衅”、“不理智的自找死路”,卡洛斯的朋友、剧院导演也劝说她:“政治就是这样,没人愿意涉足,没有人。我同意你文章中的观点……这个就能把他们救回来吗?”如何作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其中必有符合公义和良知的,尽管勇敢者最初总是少数,但这少数不可或缺,塞西莉亚就是这样的人。文章发表后,她被人绑架失踪……

通过口头、书写、印刷等方式自由表达是公认的基本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中国宪法等均有相关规定,无需赘述,其重要性众所周知。关键是在专制社会中,这一权利只是书上的文字,当权者虚伪的装饰,而不是现实的存在。有人看到引言获罪,渐渐明白了潜规则,并习惯了这种自我失语的生活,练就了与当权者的要求相一致的表达能力,何时何地说什么话,甚至戴上何种面具,熟练得运用自如,日久天长,不仅不觉得痛苦,程式化的语言反而简单轻松,思维也因模式化的训练而规范清晰。至此,由外在恐怖的监控到内心自觉的审查,自我精神阉割导致正常话语功能的丧失,并进化到完全适应、毫无察觉的层次,就像一只关久了的小鸟,离开笼子后,也不会自由飞翔了。记得在报上看过一篇短文,作者谈起对某社会问题本来有自己的看法,可在街上突遇电视记者随机采访,面对镜头他脱口而出、侃侃而谈,待记者离开后,他细想刚说的话,完全不是发自内心,而是近乎本能地说了些迎合的官话,于是惭愧不已。

与其他国度相比,中国几千年专制和文字狱的历史悠久,自由的基因一再被摧残。记得我的一位恩师,看到文革中许多人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成了被迫害的“罪证”,从此再也不写信和日记。精神自宫的结果导致国人表达方式的“含蓄丰富”,难见生命鲜活的率真、阳光般的亮丽,世上少有国人对这种“含蓄丰富”的高度解读能力。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表达空间的拓展,国人的语言开始焕发自由的生机,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如此斑斓的景观,尽管一时鱼龙混杂。

人们常常将公共舆论空间缺乏自由完全归咎统治者,却没有反省自身,在许多时候我们的胆怯也是同谋者。须知,刽子手的高大是因为我们精神的匍匐,内心的勇气与外在的恐怖成反比效应,表达自由是我们的权利,无需统治者首肯和让渡,首先要打碎内心的枷锁,从享用自己的权利开始,直至让自由的表达成为阳光下的常态,不再需要“勇气”和“勇敢”。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定地一步步拓展自由的空间,这可能会付出代价,但是我们宝贵的生命不是为了苟且地活着,生活的变革就在每个人肩起自己的那份责任。电影《梦想阿根廷》中的卡洛斯就是这样,他从妻子的遭遇中鼓起勇气,一方面加入了失踪者母亲们的抗议行列,用自己的灵异能力为她们提供失踪者的真相;另一方面,他借助自己的戏剧嘲弄当权者。当剧院被毁,女儿和导演相继“失踪”。 女儿和其他无辜的人一起被枪杀;导演像大多数“失踪者”的命运一样,最后被装上直升机,扔进海中。卡洛斯依然坚持抗争,带动了更多的人勇敢地走上街头,最终在自由胜利之日与妻子团聚……

同样,改革开放30年来大陆民间声音的壮大,对改革的推动,对权贵的抗争,是民众努力的结果,诸如六四天安门死难者母亲、访民、维权的工人农民等各界人士,都是推动民意自由表达的杰出代表。目前迅速升温、声动各界的《零八宪章》公民签署运动,更是将中国的民主进程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海内外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做出自己负责任的抉择,我们的自由空间不是等来的,要靠亿万人凝聚起来的力量。“自助者天助”,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我们首先要用行动表现出自己起码的尊严。

当前,大陆民意表达的自由现状与民众的改革诉求相比,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善。借用那句流行语,权贵们“穷得只剩下权和钱了”,我们连说话的自由还没有保障,所以要实现公正,还政于民,让我们的生命拥有完整的权利,就要从自由表达开始——表达,还是沉默,这不该是个问题!

2008年11月12日初稿,12月17日改毕于石家庄望云楼

作者为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会员

电影《梦想阿根廷》在线视频: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A2%A6%E6%83%B3%E9%98%BF%E6%A0%B9%E5%BB%B7&id=4009360&pattern=40000

廖天琪:就刘晓波被捕递交德国联邦政府和议会的呼吁书

编者按: 呼吁书已发表在德国媒体,签名还在继续进行之中。 http://www.china-observer.de/081218-123950/Oeffentlicher_Appell_zur_Verhaftung_von_Liu_Xiaobo.html

303位中国公民,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学者、律师和曾经是体制内的官员,打算于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这天,公开发表“零八宪章” ,要求中国政府进行政改、直接选举、分权制衡、恢复受迫害的公民之名誉,保障人权与民主,允许公民行使基本权利和发起公众行动的权利。

“零八宪章”提出:“在经历了长期的人权灾难和艰难曲折的抗争历程之后,觉醒的中国公民日渐清楚地认识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

这份文件从名称和精神上是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知识分子们所发起的“七七宪章”的衍生, 以前者作为榜样,“零八宪章”回顾了中国现代的历史,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国家权力的泛滥,挺身起而反抗,一如1898年百日维新中的先贤反对腐败的清政府一样。

正如国际社会所周知,作为“零八宪章”的发起人之一的著名异议分子作家刘晓波博士,于宪章公开发布的前夕,跟其他的异议人士一同被警方带走。现在其他人被释放,而刘晓波依然在警方假其名为“嫌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借口之下被拘禁着。

刘晓波博士长期以来为中国的人权、言论和新闻自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而遭受当局不断的骚扰,经常在形同软禁的警方监视下生活,并且数度进出监狱。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它本身签署了的国际人权协定,也跟自己所大力宣传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刘晓波恰恰是在2008年12月10日人权日的前夕,在联合国人选宣言发布六十周年之际被逮捕。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一百年之前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产生了。十年之前,中国也签署了国际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然而就在这个时刻,刘晓波博士被逮捕了。这显现中国政府窘迫无策的状况。这种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基本人权,对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构成威胁。

我们强烈抗议中国政府的行为,并要求德国联邦政府和德国议会为刘晓波先生的立即无罪释放做出努力,让中国人能有言论自由和自由讨论的空间。

签名者:
廖天琪,劳改基金会主任,美国华盛顿/德国科隆
汤玛士• 魏豪赫博士,法律学者,德国基森
福来德•普旭博士,出版家,德国波鸿
海嘉•森内坎普,教师,美国新泽西
沙比那•佩雪尔,记者,德国科隆
西维亚•希安,波鸿大学学术助理,德国波鸿
罗瑟尔•梅丁格,奥地利笔会负责人,奥地利维也纳
文生特•魏斯巴赫,项目主管,奥地利维也纳
比吉塔•何恩里德博士,学者、翻译家,德国图宾根
比德•何夫曼教授,汉学教授、作家、翻译家,德国图宾根
卡塞林•奴吉布塔,书商,德国汉堡
芭芭拉•布克哈德,记者、剧评家,德国柏林
乌里希•德里欧斯,受威胁族群协会亚洲部负责人,德国歌廷根
比尔特•福格尔,作家、翻译家,德国威尼森
汉斯•库勒教授,汉学家,柏林宏堡大学,德国柏林
爱丽丝•格林菲尔德,汉学家,文学出版和编辑,瑞士苏黎世
卡林•威斯勒,设计师,瑞士苏黎世
依姆克•梅斯硕士,汉学家,德国许尔特
汤玛士•卡斯丁,学生,德国图宾根
芙利达•恩南,德国图宾根
米歇尔•瑞菲尔,德国图宾根
约格•希尔席,作家,德国图宾根
赫尔穆特•斯特科尔,教育督学,德国汉堡
谢志伟教授,东吴大学德文系,台湾台北
阿德海德•东阁斯,翻译家,德国慕尼黑
鲁丝•克恩,文学翻译家,德国柏林,德国笔会会员
克丽斯塔•福罗姆克莱西特,家庭主妇,德国多特蒙特
约阿亨•瑟豪斯,建筑师,德国科隆
卡提亚•兰普,经济师,德国科隆
约格•洛根坎普,税务师,德国维腾
钱跃君博士,工程师,德国法兰克福
钱红,家庭主妇,德国法兰克福
提利•切维尔,编辑,德国柏林
克利斯朵夫•穆勒•何夫斯特德硕士,汉学家,德国科隆
安娜•格尔斯特拉赫,汉学家、旅游策划,德国柏林
乌里克•菲弗,记者,德国图宾根
芮虎,编辑,德国斯图加特
克丽斯田•贝克,房产经纪人,德国柏林
潘永忠,商人,德国额肯兰兹
飞利普•蓝普,公司经理,德国科隆
芭芭拉•马丁,学术档管,德国柏林
加比•冯•西弗斯萨特勒硕士,汉学家,德国海德堡
克劳斯•加勃尔特,编辑,德国法兰克福
伊娜•马丁,按摩师,德国汉诺威
曼菲德•马丁力斯林,出租车司机,德国汉诺威
彭小明,德国学联主席,德国西格堡
马伦•埃克哈尔德,汉学者,德国埃森
萨比娜•潘佩林博士,作家、记者,德国柏林

附德文原件:
An die
Bundesregierung,
das Präsidium des Bundestages,
sowie die Damen und Herren Abgeordneten des Bundestages

Datum: 17. Dezember 2008-12-17

Eine Gruppe von 303 chinesischen Bürgern, unter ihnen zahlreiche prominente Wissenschaftler, Rechtsanwälte und ehemalige Regierungsbeamte, haben am 10. Dezember, dem Tag der Menschenrechte, ein Manifest verfasst, die “Charta 08”. Darin fordern sie umfassende politische Reformen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sbesondere freie direkte Wahlen, Gewaltenteilung, die Rehabilitation verfolgter Bürger, die Förderung von Menschenrechten und Demokratie sowie praktikable Regelungen für die Aktiviäten von Bürgerinitiativen.

Die “Charta 08” konstatiert: “Das chinesische Volk, das in den vergangenen Jahrzehnten unzählige Desaster im Bereich der Menschenrechte über sich ergehen lassen musste, sieht heute klarer denn je, dass Freiheit, Gleichberechtigung aller Menschen und Menschenrechte universal gültige Werte sind und dass die Demokratie und ein verfassungsmäßiger Rechtsstaat den grundlegenden Rahmen bieten, um diese Werte zu verteidigen. ”

Dieses Dokuments lehnt sich in Namen und Geist der “Charta 77” an, die von tschechoslowakischen Intellektuellen im Januar 1977 ins Leben gerufen worden war. Wie ihr Vorbild will auch die “Charta 08” an die moderne chinesische Geschichte erinnern, insofern als Intellektuelle es als ihre Aufgabe verstehen, gegen den Machtmissbrauch des Staates aufzutreten wie seinerzeit in der 100-Tage Reform von 1898, als besorgte Intellektuelle Druck auf die marode Qing-Dynastie ausübten.

Wie inzwischen weltweit bekannt, wurde Dr. Liu Xiaobo, ein prominenter Schriftsteller und Dissident und einer der federführenden Initiatoren der “Charta 08” einen Tag vor der Veröffentlichung des Dokuments zusammen mit anderen Dissidenten in Peking verhaftet. Während die anderen inzwischen wieder auf freiem Fuß sind, hält die Polizei Liu Xiaobo weiter in Haft unter dem Vorwand, es bestehe der “Verdacht der Aufhetzung zum Umsturz der Staatsmacht”.

Dr. Liu Xiaobo hat sich seit langer Zeit für die Realisierung von Menschenrechten, Meinungs- und Pressefreiheit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eingesetzt. Daher wurde er ständig von den chine
sischen Autoritäten belästigt, lebte unter Hausarrest und kam mehrfach ins Gefängnis. Mit diesem Vorgehen hat die chinesische Regierung genau diejenigen internationalen Menschenrechtsbestimmungen verletzt, die sie selbst ratifiziert hat. Außerdem verstößt diese Aktion der chinesischen Regierung ganz offensichtlich gegen ihr Konzept von der “sozialen Harmonie”, das sie stark propagiert.

Die Verhaftung von Herrn Liu erfolgte ausgerechnet am Vorabend des Tags der Menschenrechte am 10. Dezember 2008, dem 60. Jahrestag der Verabschiedung der UN-Deklaration der Allgemeinen Menschenrechte. Das Jahr 2008 ist jedoch für China auch insofern denkwürdig, als die erste Verfassung in Chinas Jahrtausende alter Geschichte vor 100 Jahren verabschiedet wurde. Außerdem hat China vor 10 Jahren das Internationale Abkommen für zivile und politische Rechte unterzeichnet. Just in einem derartigen historischen Augenblick wurde ein Menschenrechtler wie Dr. Liu Xiaobo verhaftet – das kann nur ein verzweifelter Akt der chinesischen Regierung sein! Dieser Akt ist eine schwerwiegende Verletzung der Allgemeinen Menschenrechte und eine Bedrohung der Demokratie anderer Länder der Welt.

Wir protestieren daher schärfstens gegen dieses Vergehen der chinesischen Regierung. In diesem Zusammenhang fordern wir die deutsche Bundesregierung und den Bundestag auf, sich für die sofortige und bedingungslose Freilassung von Herrn Liu Xiaobo sowie sich für das Recht auf freie Diskussionen und Meinungsäußerungen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einzusetzen!

Unterzeichner:
Tienchi M.artin-Liao Direktorin der Laogai Research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Koeln
Dr. Thomas Weyrauch, Jurist, Giessen
Dr. Fred Pusch, Verleger, Bochum
Haijia Fu, Lehrerin, New Jersey, USA
Sabine Peschel, Journalistin, Koeln
Silvia Sian,Wissenschaftliche Hilfskraft der RUB, Bochum
Rosl Merdinger, Geschäftsführerin des Österr. P.E.N., Wien
Vinzenz Weissbacher, Projektmanagment, Wien
Dr. Brigitte Hoehenrieder – Wissenschaftlerin und Übersetzerin, Tuebingen.
Prof. Dr. Peter Hoffmann – Privatdozent, freier Autor und Uebersetzer, Tuebingen.
Catherine Nurtjipta, Buchhändlerin, Hamburg/Deutschland
Barbara Burckhardt, Journalistin und Theaterkritikerin, Berlin
Ulrich Delius, Asienreferent der Gesellschaft für bedrohte Völker, Goettingen
Birte Vogel, Autorin & Übersetzerin,Wennigsen
Hans Kühner, Professor, Kultur und Literatur des modernen China, Humboldt-Universität, Berlin.
Alice Grünfelder Sinologin Lektorat & Literaturvermittlung Zürich
Karin Weisener Gestalterin Zürich
Imke Mees, M.A. Sinologin, Hürth
Thomas Kastning, Student, Tübingen.
Frieda Ennen, Tübingen
Michael Raffel, Tübingen
Jörg Hirsch, Schriftsteller, Tübingen
Helmut Steckel, Oberstudienrat a.D., Hamburg
Prof. Dr. SHIEH, Jhy-Wey, German Department of Soochow University Taipeh, Taiwan
Adelheid Dönges, Übersetzerin, IGFM München
Ruth Keen, literarische Übersetzerin, Berlin, P.E.N.-Deutschland
Christa Frommknech, Hausfrau, Dortmund
Joachim Seehaus Architekt, Köln
Katja Lampe, Dipl. Volkswirtin, Koeln
Jörg Roggenkämper Steuerberater Witten
Dr. Yuejun QIAN Ingenieur Frankfurt am Main
Hong QIAN Hausfrau Frankfurt am Main
Thierry Chervel Redakteur Berlin
Christoph Müller-Hofstede, M.A. Sinologe, Köln
Anna Gerstlacher – Sinologin, Studienreiseleitung, Berlin
Ulrike Pfeil, Journalistin, Tübingen
Hu Rui, Redakteur, Stuttgart
Christiane Beck, Immobilienwirtin, Berlin
Pan Yong Zhong Kaufmann Erkelenz
Philipp Lampe, Geschaeftsfuehrer, Koeln
Barbara Martin, Wiss. Dokumentarin, Berlin
Gabriele von Sivers-Sattler, M.A.,Sinologin, Heidelberg
Klaus Gabbert,Verlagslektor, Frankfurt
Ina Martin, Masseurin, Hannover
Manfred Martin-Riessling, Taxifahrer, Hannover
Peng xiaoming,Vorsitender des Verbandes 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tschland e.V., Siegburg
Maren Eckhardt, Sinologin, Essen
Dr. Sabine Pamperrien, Autorin & Journalistin, Berlin

昝爱宗:大声疾呼人的权利—因蔡楚的诗而感动

在寒冷的冬夜,在候车的间歇,在聚会之后,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所思想的不过是世上万物给予人的感受,而在这感受中最强烈的莫过于心灵的感动了。

离开喧嚣繁闹的都市,亲近大自然,在点缀着野花的草地上远足,让我感动;寻一刻默想时间,手里拿着一本书,让诗意舒展一下心灵,同样令我感动。而此刻,我最感动的莫过于这些富有活力而奔放的诗句了:

九月的晴空
沉醉于农家的镰下
群星坠落
静谧的湖也失去安详
水面的箫声
同瓜果一样酣熟
故乡的秋燃在山野的红叶上

这段诗选自诗人蔡楚的诗选集《别梦成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中的”怀秋”。作者蔡楚是一位异国他乡的漂泊者,由于他先后经历过石工、泥工、窑工、路工等等,有过蹬三轮车的酸楚和吃不饱饭的饥饿记忆,对自然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和亲近感,对人类自有的痛楚和喜乐,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

诗人的感觉,向来是敏感而多情的。古往今来,诗人的笔调多是在雪夜、春风之间伸展,比如”风飘绒雪轻轻拂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类,便是非常可爱的句子。

如果诗句仅仅是充满漂亮辞藻的可爱句子,不过是没有思想的芦苇被镀上了一层金边。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虽然能够被外力压弯,但不能折断。思想,人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思想自由,无疑是诗歌中最核心的成分,也便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也是我通过蔡楚诗集所感受到的。

2003年,中国热闹的网络世界产生一个著名的可爱人物”不锈钢老鼠”,她是一名可爱的北京女孩,几乎很多人都忘记了她的真名刘荻,但蔡楚不会忘记,他在一首《铁窗——献给刘荻》的诗中这样写道:

窗外,十月的惯性又沸腾了广场
窗内,禁锢着一个个鲜活的思想
历史喜欢机械地重复
小老鼠因此变成了不锈钢

说什么猫代表了老鼠的利益
请瞧瞧这紧闭的铁窗
既然月亮注定要呜咽
请为您点燃生日的烛光

这就是诗人蔡楚横溢的才华,尤其那句”历史喜欢机械地重复/小老鼠因此变成了不锈钢”成为名句,其经典可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具有现实感和时空穿透力。北师大浪漫小女生刘荻因为在西祠胡同网公告板上留言成立”柿柚党”(室友的网友喷饭式写法),险些被政府当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敌人,虽然最后不至于入罪,但因多了份身陷囹圄的经历,愈发使她成为金刚石般的捍卫言论思想自由的超级”不锈钢老鼠”。

古希腊伟人伯里克利说:”幸福是自由的果实,自由是勇敢的果实!”蔡楚的诗,强调人权自由便是最大的特色,便是最大的主旋律,他在《人的权利》一诗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有人把人民
当作牛羊
驱赶向一片不长青草的土地

够了
我听腻了虚伪的呓语
我猜透了贪欲和王权的谜底
——凡是假、恶、丑的东西
都在人的尸体上建筑海市蜃楼
祭起半圈装点江山的霓虹

凡是真实的
善良的
美好的
都已经或者必须死去
因此
我大声疾呼——
人  的  权  利

当一个国家苦难深重,人权被权力粗暴践踏之时,人权自由只能是一种盼望,一种向往。1980年,就是中国刚刚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走出的时候,信仰自由才不是敌人的自由。蔡楚在这一年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句《礼拜堂内》:

上帝保佑华主席,阿门
因为华主席解放了宗教
一位白发苍苍的牧师
这样闭目祈祷

牧师的双手向前伸向教友
仿佛要把背负的十字架扔掉
我的心因醒悟而痛苦——主啊
在中国你仍是人的发明创造

蔡楚说过,”我的文学创作起于寻求自我安慰,归于追寻心灵自由”。1960年代初,全国陷入大饥荒灾难时,只有15岁的蔡楚已经过早地感受到了饥饿的难耐。六十年代的饥荒,导致蔡楚家乡四川饿死一千万人。当时四川人口七千二百万,饿死的人高达七分之一。所以说蔡楚的诗心敏感,不能说与当初经历的饥饿等苦难无关。1961年12月,16岁的蔡楚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乞丐》:

为什么他喉咙里伸出了手来?
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乞丐,
彻夜裸露着、在街沿边,
蜷伏着,他在等待?

褴褛的衣襟遮不住小小的过失,
人们骂他、揍他却不知道他的悲哀,
自从田园荒芜后……
这双手原可以创造世界!

……冬夜里朔风怒吼,
可怜的乞丐下身挂着几片遮羞布。
这双手原可以创造世界……
长夜漫漫,他在等待!

诗作创作出不久,这首诗不无意外地为蔡楚带来一生的屈辱和不幸,他被人检举揭发而遭受围攻和批判,他的同情心使他成为当朝的敌人——”这双手原可以创造世界”,但疯狂的人们拒绝诗人的杰出创造。不过,今天令人感恩的是,昔日的不幸是苦难,又是动力。西方哲人辛尼加说,”没有谁比从未遇到不幸的人更不幸,因为他没有机会检视自己的能力。”不屈的诗人用爱和善承受这个黑暗的时代,而打压和欺凌跟自己不同的声音的政府,却显出了与普世价值相对立的虚妄和愚蠢。蔡楚先生还曾说,”勇敢是信念和智慧的果实”,通过他的诗集可以看出,诗人用心灵诚实和善的行为来撼动和唤醒一度充斥冷漠和麻木的国度,执着地写着诚实的诗歌,大声疾呼人的天赋人权。既然”天上的星星是没有一颗相同的”,那么在诗人的笔下,人权自由恰好是永恒的主题,是黑夜中最璀璨的星光——尽管高远,但不微弱。

《别梦成灰》,蔡楚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定价18元。

冉云飞:不要被仇恨所束缚

云飞老师:

你好。

在给你写信的时候,我的电脑上正在播放着一个系列录像,名字叫《九评共产党》。我想聪明如你,已经猜到了我想问你什么,想说什么。是的,我想跟你探讨的涉及到敏感问题。如果你有忌讳,大可不必答我,我依然会感谢你。给你写信的过程也是我整理烦乱思绪的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知道你值得信任。对你而言,我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可是你对我而言,是太熟悉了。您的勇气令我敬佩。

简单说下我。我是一名大二学生,80后,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标签。89年那场运动的时候,这世上还没有我。但是今天跟你说话的时候,我只有一个身份,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迷茫的学生。

从上大学之前的十八年里,我所受的教育都是,热爱D,没有D就没有新中国,虽然我这样年纪的人没有几个笃信追随这种信条的,可是,被灌输着这样的观念信条成长,多少会受影响。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曾因为文革的问题而纠结,并且受到了政治老师的开导。我问他,为什么文革会发生,为什么到现在还藏着掖着,不肯好好反思,为什么作为执政党对腐败毫无作为,为什么现实如此残酷而昭然我们还要学习背诵歌功颂德文过饰非的东西?现在想来,老师怎么回答的,已经不重要了——他也说不清楚,或者不想跟我说。

上大学之后,我偶然接触到了与以前的教育完全不同的,足以颠覆我世界观的东西,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只知道哈韩哈日,跟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他们没看到的还有很多。80后90后很多关心国家热爱民主自由的人,很多很多,我想这样的人就是民族的希望。我们热爱自由,关心政治,热爱刘晓波,王小波,阿伦特。

还有,最近在朋友的介绍下,上到了一个被屏蔽的网站,新唐人电视台,那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电视台,但是给人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不同渠道。这让我想起在家的时候经常会收到法轮功的宣传册子,上面完全是抨击政府抨击共党的内容,揭露共产党的罪恶,。他们总是把它塞到车库里,每次看到这样的册子,我都会慌张地偷偷拿到家里,好好看看。那时候是半信半疑的,觉得我所能看到听到的东西都是表面,这些表象下面掩盖的或许是巨大的阴谋,不幸或者秘密。其实到现在来说,也不是很明白很确信,除了亲眼见到的周围的情况,我的历史缺课太多了,影响到我的判断能力。当然,会慢慢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很痛苦。我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都读书很多,中文系的历史系的,有能力也有勇气表达出自己所想的。可是我,写不出来,因为缺乏知识,憋在心里很难受。他们是一个圈子,我很难进去。

该信什么,该信谁,我不知道。我所见的,这个政府这个政党有很多人反对,偏偏这些人又是我觉得很亲近,很正确的。

由此而纠结的第二个问题是,我真心对这个感兴趣,想像何清涟,辛濠年一样做一个自由自主的知识分子。可是,这个事业的风险让我没有勇气去努力,连想一想都缺乏勇气。(可见我前面标榜的热爱民主自由是要打个折扣的)我在一个二流的学校学习经济,可是我不喜欢学数学,想起来很尴尬。高考失利考到这里来,脑子一热报了个热门专业,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学。对于我这个专业的学生,现实一点的选择是,找一个名牌大学,考一个金融之类的研究生。爸妈的期望很高,我不舍得让他们失望。我想过考中文的,历史的,还有心理学的研究生。这都是我感兴趣的。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哪个值得我付出。周围的同学有立志考研的,早晨出去很晚才回来,用一句老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考研是跃龙门的办法。大家都知道这点,没什么别的办法爬到上面,只能考研。我觉得太无趣了。就业压力这么大,我心里很焦灼。很痛苦。

您会理会我的疑问么?

答应我,就算一句话,也要回复我,好么?

每天期待着。

您保重。

迷惘的女孩


迷惘的女孩:

征得你的同意,作一点公开的回答,是因为我每天会收到一些像你一样的年轻朋友们的来信。虽然我也并不觉得自己老到有资格来做你们的心灵按摩师,但既然你们相信我说的话,还有几分道理,那么我也就不惮贡献浅见如下:

一:没有最反感,只有更反感。说实在的,我及我的朋友中都没有人信法轮功,但我对法轮功有一定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其说来自信仰自由,毋宁说来自于对一个不受制约的政府,动员国家力量,开动国家机器,采用一切卑鄙手段,来对付他们,所带给我的反感。更进一步地说,在此一问题上,我对官方的反感超过了我对法轮功的不认可。

二:不要被仇恨所束缚。官方几十年的所作所为,所犯下的过错有目共睹,这样的结论,我们是通过艰辛的现实感受及众多资料证明,从研究所得,不是信口雌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义愤所困,不惜歪曲事实,来曲就自己的观点,以利打倒敌人,保存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讲,尊重事实比所谓的“胜利”更重要。《九评共产党》的观点也许有可采之处,但他们的思维路径,完全成了共产党的跟班和影子。很多时候,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实是一种宿命的反噬。仇恨的反噬作用也是相当巨大的,争取自己的幸福并不需要去仇恨他人,哪怕这个“仇人”是巨大的共产党。制造敌人不能带来快乐。

三:不要在思维上成为反对者的俘虏。我们有时看到有思想的人,常给我们茅塞顿开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他渊博的知识,雅健的笔墨,风趣的话语,逻辑的力量,得体的风度,在在都给我们以教益。那么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一个不寻常的思维方式。所谓不寻常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意思呢?据我粗浅的理解,就是他不被现存答案所囿,他常会换位思考,他总是相信人的局限胜过相信人的完美。法轮功开办的媒体为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做出了贡献,比如我上海外网站浏览信息,常用的是他们的翻墙软件,很好很强大。但我却很少看“人民报”的新闻,因为它常是“人民日报”的影子,从言论思维和造假方式都有雷同。

四:思维雷同,很不经济。对共产党思维和做派的模仿,使得法轮功所得到的同情反而减少,这种伤害,他们至今似乎不知,不能不为之一叹。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互相描黑,是杀人八百自损三千的蠢事。我当然觉得他们有言论自由,《九评共产党》,我认为作为一种信息了解是必须的,但他们的思维上进入了共产党官方的圈套,这个圈套,你再强大玩不过共产党。互相玩无间道,最后结局是同归于尽。思维雷同,不仅不利于创造,而且更只产生无趣的模仿者,不利于一个机构或者个人成为稀缺资源。不努力在宪法范围内使自己成为社会上的稀缺资源,你的竞争力何在?

五:不要模仿草包,做思维上的恐怖分子。共产党的电影,总是把他的对手描写成一个草包,一个战胜草包的党,有什么可“伟光正”的呢?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惜曲为之辩,将对手贬得一钱不值,这是我们要深加注意的。我们的思维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东西太多,很容易被这种非此即彼的草包思维所害。我们是接受阶级斗争和仇恨教育长大的(当然你们80后比我们少,但并不是没有,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打鸡血的“爱国主义者”呢),这是我们终身都要警惕的。为了衬托自己的伟大,不惜把对方描黑或者妖魔化,这种弱智化的草包思维,陷我们于不义久矣。

六:政府的黑都是自证的。有人会说,你不是常批评共产党政府吗?我看你就是把他们描黑。老罗说,傻逼都是自证的,我说,政府的黑都是自证的;李敖说,我不骂你是王八蛋,我证明你是王八蛋;同理我证明官方的许多做法是比煤炭还黑的,并不是我骂他们黑。一个机构强大到听不进甚至常常打压不同的声音,那么它随时都在自证其黑。

七:参差多态是人类幸福之源。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罗素说的。这话的意思是,只有一种声音,无法构成一个美妙而嘈杂的声音世界;只有一种花朵,哪怕那种花美丽无比,也构不成大自然。同理,多党制的政治竞争,对人类的好处不言自明。

八:不要随便接受现存的答案。社会的复杂性不是两句话说得清的,我活了半辈子也有许多困惑,有的困惑也许会带进坟墓中,比如宗教和信仰问题。我不信任何宗教,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思考。曾经的标准答案说宗教是精神鸦片,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喜欢抽鸦片呢?思考比获得一个答案重要得多。

九:保持质疑是对自己负责。世界上你最亲近的人,你最爱的人,都不能代替你思考。除非你授权,都不能代表你的意见。对待那些随意代表你意见的人,你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看上去相同的两个人,并不能表明意见的一致,就像“NO”和“搂”的发音是多么相近,但你不能否认它们实质性上的不同。

十:把自己锻造成器。胡适先生说为自己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可以建成的。但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自己锻造成器,怎么锻造成器呢?就是尽量多的吸收各种信息、知识、智慧。信息、知识、智慧有相同之处,在我看来还有点递进关系。我认为在大学里贪婪地读书思考和美好有趣的恋爱,是人生永不可再的享受。我希望你好好享受这一切,青春是拿来享受的,不是拿来着急的。

就答这些吧,因为有些事我也并不清楚。昏昏在我,昭昭在你。废话实在太多,好在生产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本领,由此释然。

祝你顺着骨头活:)

冉云飞

2008年12月18日9:18分于成都

徐冷锋:《零八宪章》,行动即意义

《零八宪章》出炉后,刘晓波先生被抓,我很尊敬的一位朋友也被叫去喝茶,这已在我的意料之中,我跟朋友说,如果需要我签名,我义不容辞,说句实话,对于签名本身的意义,我也很茫然,但他们是一群真正为每个被损害个体担当的精英分子,是这个犬儒时代硕果仅存的“人”,许多年来,我一直耻于自己只敢在外围摇旗呐喊,于中国进步就像个多余人。我向来认为世间之事,知易而行难,再加上自己眼高手低往往有始无终,所以对实际做事的人更加尊敬。因此无论出于道义还是友情,如果需要,我也会签名。

最近几年,我已经习惯背对这个庞大、无孔不入的权力机器说话,自觉地成为一个非暴力的不合作者。原因在于该体制已经让我绝望,这种绝望源于当权者自私、残忍和没有良知,当法治失效时,人们只能寄托于领导人,然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们怯懦、萎琐、没有政治理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无过相对于党利益而言),他们从上台的当天就成了看守政府,唯一的历史使命就是平稳的交班。后极权时代的领导人越来越平庸,没有人格魅力,在党内机缘巧合被推上头把交椅后,个性更加模糊,成了党利益的傀儡。这些人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威信来变革。为了在党内不会遭到罢黜的命运,他们高度紧张,对任何风吹草动极为敏感,动辄就担心“亡党亡国”,他们把他们有限精力全部用来构筑防火墙和监禁体系。

所以当《零八宪章》面向权力来喊话时,我并不看好。当然我所尊敬的朋友正在遭到打压,我不能像个看客一样,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智者,以貌似同情实则矫情地口吻来理性的指指点点。我不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人是一个个能动的个体,不是历史必然的殉葬品,人的行动本身就构成一种历史的可能性。

当谈论行动的意义时,一般百姓往往持功利的视角,有用还是无用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暂且不考虑这种标准是否正义,但就评价本身来说也是不当的,我们眼里的有用和无用都是当下的视角,眼光不够长远清醒。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其实隐藏了另一层意思:一切历史都影响着当代。所以短视功利的评价人和人的行为,往往失于偏颇,有时甚至直接亵渎了正义这一最可珍贵的价值。

关于何谓正义,给它下一个准确定义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但我知道它包含了自由、平等、权利等核心理念,罗尔斯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罗尔斯认为正义建筑在两个原则之上,一个是自由之下公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权利,此所谓平等原则,一个是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差别原则。当然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可能对正义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正义的感受并不强烈,但对不正义却有切身的痛感,越是底层的百姓,对于权力的欺凌和霸道感触越深,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记忆更加鲜活,强制拆迁,圈地运动、城管暴力、司法腐败、贪污腐化、环境污染,还有每天都吃的有毒食品,哪一样背后没有权力的跋扈和冷漠。

回到《零八宪章》,他们面对权力所呼吁的无非就是民主共和宪政人权等普世概念,其实质就是对正义的期望和呼吁。在人权入宪的今天,如果不是把宪法视作一纸空文,宪章呼吁的普世概念和宪法就是兼容的,我们的国家不是自称共和国吗?我们国家不是自称人民当家作主吗?我们国家人权不是好五倍吗?这几个词哪一个不是被我国的外交人员整天挂在嘴上?难到这几个词成了你们当权者的私有品,不容公民品评置喙?可你们制定的宪法明文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他们不过是践行了其中的一项言论自由而已。何况这份宪章是面对权力喊话,自然是出于建设而非解构的心态,虽然不乏批判话语,但无疑仍然局囿于公民权利之内。没想到当局反应如此过敏,直至对发起人拘捕和传讯。

他们像极了历史上的那些僭主,制定宪法却又带头粗暴践踏。

当公民以和平的方式向权力呼吁时,却遭到了公权力暴力的回应,这在一般百姓心目中将留下怎样的阴影?是让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吗”?

点明这层意思,无意以谏臣的心态设身处地的规劝肉食者慎行,然后就高呼“吾皇圣明”。

所谓天作孽尤可为自做孽不可活,看看最近几年群体性事件风起云涌的境况,便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和谐社会?怎样一幅山雨欲来的盛世场景?

《零八宪章》出炉后,凡是正面评价宪章的文章博客都遭到删除,只留下恶毒辱骂的文章,发展了几十年,在意识形态彻底破产的今天,考虑到五毛们的不学无术,只得重新祭起了文革的批判话语,某位自称是大学教师的网民发了一篇《我看08宪章》的文章,该文被广泛转帖于各个论坛,当谷歌《零八宪章》时,几乎都是这篇的链接。为了让大家见识一下这似曾相识的流氓话语,我摘录几段以飨读者,这种流氓话语在今天尽管仍然声嘶力竭、疯狂叫嚣,但人们不再胆战心惊,在官员忙于包二奶搞小蜜贪污腐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今天,极权政治的道德自卑感使得政治动员的能力下降,再想回到文革无异于引火烧身,即便有贼心也不再有贼胆,何况当权者比谁都清楚,当基本的法律和人权遭到践踏,谁也无法独善其身,连共和国的主席都会被迫害致死,那些大小喽啰又算得了什么。因此这种流氓话语更像是气急败坏急火攻心导致的失心疯病症,只能用来吓唬自己。我摘录的目的不是觉得这是一种现实的威胁,而是想展览一下其一以贯之的恫吓疯狂可笑色厉内荏,如果这真是一名大学教师,只能为大学感到悲哀,一个人的立场可左可右,但最起码应该具有对不同政见者的宽容,如果这个人写这篇文章是真诚的,其不容异己的专制偏狭作风已经进入精神病状态,他无理由的仇视和向壁虚构的敌人其实恰恰一直在维护作为底层的他的利益,如果这个人是五毛党,也只会是个低级的五毛党,其对普世价值的无知和仇视,他的不学无术连一般爱国粪青都迷惑不了,他根本不具有诱导认知的能力,除了自觉地成为政治流氓和打手,其对党一无用处。

但我还是要摘录他两段文字,让人看看此文的文革遗风和精神病的癫狂。

“《08宪章》终于出炉了,很好,它们终于又从黑暗中窜出来,张牙舞爪的向人民冲过来了。这个阴险的敌人在76年劫后重生以来,一直像病毒一样偷偷的复制着,今天爆发了,看来我们现在的免疫力确实是不行了。病毒总是趁人虚弱的时候爆发,08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虚耗,刚刚病倒的时候,它们果然就发作了,治病救人看来是势在必行了。”

“除了加强免疫力,我们最重要的是还要给病毒杀死。看看这份病毒的制造者吧,两个长期以来通外祸国的跳梁小丑。不能再纵容它们了,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来一场正义的审批再送上人民垒起的断头台是它们的最好的结局。还有那帮亡我中华之心不死的帮凶们,也要用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来对待它们(榜单上的茅于轼之流)!”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一度恍然不知身在何时。当极权体制如丧家之犬,当民主潮流浩浩荡荡,当极权体制变成稀有物种,如此的话语底气是从哪里来的?这也逼使我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的作者是一个极端的精神病个案,其对《零八宪章》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一般人怎么看呢?

在中国了解一般民意,只能通过网络这个有限手段。从网上发现大部分人基本上是看客心态,是一种漠然的态度,有时还会诛心的讽刺为作秀,似乎《零八宪章》呼吁的民主宪政人权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私下里仍然认为这些普世价值都仅仅属于意识形态,而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无涉。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心底开始认同普世价值,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声援《零八宪章》,这让我多少感到点希望,当然后极权体制的自改革已经陷入困境,而体制的惯性仍然存在,当权者仍然把权力置于党利益的卵翼之下,警惕的守护着他们的命根子,甚至随时准备必要时大开杀戒,因此中国的政治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深陷“丛林世界”而无法自拔,甚至我们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去,因为制度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当资源告罄,当自由贸易终结,每个国家重新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制度的失败和恐惧会激发统治者的残忍,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内残外忍的“文明”国家,成为世界的弃儿,成为政治教科书的反面教材,成为人类善良和正义的伤口。

“看吧!那就是中国,邪恶极权主义的活化石,永恒的动物庄园!”

这种警示意义将是我们所能给予这个世界的唯一的贡献。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是否意味着我们注定在劫难逃?当然不是,鲁迅先生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尽管渺茫,但希望也真实存在。何况行为的意义也不仅仅由结果决定,行为本身即意义。

联合签名在一个后极权国家可能是表达不同政见的无奈方式,权力封堵了其他表达不同政见的渠道,不允许游行、集会、结社、示威,那持不同政见的公民“只能有秩序的联合起来,表明一种人数的威力,由此可以削弱多数派的道德强势”(阿伦特语)。

这次的《零八宪章》签名,提升了联合签名的道德底蕴、精神气质、政治品格,相比轰轰烈烈充满喜剧色彩的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名校博士联名抵制圣诞,从自由的精神看,其差距足够让那些博士汗颜。他们真正代表了中国公民的精神高度,代表了我们这个族群屡遭打压的勇敢无畏,代表了公民在遭受不公正待遇后仍然没有被仇恨扭曲的正常心灵,他们的勇敢为后极权时代日渐怯懦的我们树立了一个仰视的尺度,他们的理性为后极权时代陷于绝望的我们找到了走出精神困境的出口。

尽管公正的评论《零八宪章》的社会意义为时尚早,但此一行为至少使得后极权时代不再是没有任何行动的空白。我们的子孙若干年之后,至少会说:“他们曾努力过,尝试过,他们的行动至少证明我们并不是一个甘于被当作动物豢养的族群,从来不是,永远不是!”

刘晓波先生为中国民主曾几度身陷囹圄,然而长久的牢狱之灾并没有磨损他的勇气和傲岸的人格,他是真正的民主斗士,自反而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现在屡屡遭受权力和庸众的诽谤、讥讽、误解,但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晓波先生求仁得仁,当也无憾矣!

仅以此纪念那些在黑夜穿行却守身如玉的人们!

2008年12月16日夜激就

郭罗基:一场伟大而又短暂的思想解放运动(四)

(四)何人争抢发明权?

本来,理论家们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它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是由于当时人心往一处想,实践标准的宣扬满足了现实的需要。同时,也因为有人反对,反对的调子越高越引人注意。一篇文章触发一场大讨论,只有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像现在的中国社会,能够引起轰动的是股票,不是文章。一大批坚持实践标准的人们顶住了高压,在论战中取胜,有人就来争抢发明权了。喧嚣一时,成了公案一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是谁?

《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一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的“本报举行优秀理论文章作者授奖大会”的消息中公布:“特别奖(一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胡福明”。从此胡福明本人也堂而皇之以“作者”自居。在这以前,胡福明的名字并不为人所注意。一九七八年七月,在北京召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胡福明参加了。那时他尚未享有“作者”的尊荣。每天晚上孜孜厄厄准备发言,终究没有讲出什么名堂来。一九七九年,江苏省出席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名单也没有列入胡福明。《光明日报》何以前后说法不同?时势异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见于五月十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六十期,注明“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些修改”。“光明日报供稿”是何来历?一九七八年四月初,《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将发表一篇来稿,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来加“一切”二字,成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其实,这是画蛇添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全称判断,当然包括所有真理、全部真理、一切真理。)。理论部请新上任的总编辑杨西光审阅版面。杨西光当即表示,真理标准问题是一个重大题材,这篇文章应当从哲学专刊移到第一版。但文章的内容需要好好修改。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组织党史讨论时,杨西光是高级班的学员。他对于“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明路线是非的标准”印象深刻,故慧眼独到,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实质。他不但主持文章的修改,还周密地安排文章发表的程序,后来又在重要的会议上多次发言,系统反驳“凡是”派的攻击。杨西光是对真理标准讨论作出重大贡献的不可遗忘的人物。

杨西光将《光明日报》四月二十四日改定的第八稿,交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并亲自出马,拜访吴江、孙长江,商谈修改、发表事宜。杨西光已经不在了,他没有留下文字材料,作出说明。吴江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杨送来这篇稿件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报社内部意见不一,有人反对发表这篇文章;二是,杨西光得悉我们正在写同样主题的文章,他就把文章送来,意在得到《理论动态》的支持”。吴江所说的“我们正在写同样主题的文章”,即孙长江执笔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江就将《光明日报》稿交孙长江一并处理,把两个稿子捏在一起,他特别嘱咐“题目还是用我们原定的”。四月二十七日,孙长江交出完稿。他提供了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对稿。由于孙长江是将《光明日报》小样中的有用部分剪贴到他的稿纸上的,所以,哪些是吸收《光明日报》稿的文字,哪些是孙长江撰写的文字,哪些又是吴江修改的文字,一清二楚。

从文字上来考察,电脑统计的结果如下:

完稿全文5821字。吸收《光明日报》修改稿的文字2629,占完稿全文的45%.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吸收了什么。在吸收的文字中,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语录和对语录的解释占了1101字,举例(门德列捷夫周期表,哥白尼学说等)占了654字,两项相加,共1755字,又占了吸收《光明日报》修改稿2629字的66.7%.这些材料本是举手可得,并非一定要取之于该稿。除了语录和举例,属于《光明日报》修改稿中的创作文字,吸收了974字,只占完稿的16.7%.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孙长江所作的如下重大改动:

一,将题目从《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这里所着重强调的是“唯一标准”。“凡是”派并不直接反对真理的实践标准,而是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真理的标准”,即语录标准。三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的短评已经指出“标准只有一个”,排除了语录标准。《光明日报》稿的题目不能排除“语录也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这就从论战中已经占领的阵地倒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比“标准只有一个”更加规范化、命题化。

二,拟定四个小标题,明确全文的主要论点。

三,“凡是”派攻击文章的结尾“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革命实践……”,就是要“要向马列主义开战,向毛泽东思想开战。”这一段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光明日报》修改稿所没有而出自孙长江之手。

吴江的改动,主要是文字上的修饰,大问题可能他已与孙长江商量过了。

文章的题目、论点、框架都是孙长江(和吴江)确定的。按照吴江的意见“尽量吸收”的,主要是《光明日报》稿中有关语录和举例的文字。孙长江本人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稿,即使没有《光明日报》的文章,他也必将继续修改,独立地完成定稿。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发表,是两条流水线的汇合,一条是《光明日报》流水线,一条是中央党校流水线。

《光明日报》流水线的第一道工序是一九七七年九月胡福明的投稿。第二道工序是理论部主任马沛文主持的修改,历时半年多,改至第五稿。第三道工序是重大转折,由杨西光主持修改,与中央党校沟通,部署发表程序。

中央党校流水线始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讨论党史上的路线斗争,胡耀邦提出以实践作为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吴江在提供的讨论文件中确定“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明路线是非的标准”。第二道工序是吴江和孙长江商量后,由孙长江为《理论动态》撰写一篇文章,澄清学员中的模糊认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稿写成后,吴江认为不够成熟,需要修改。

中央党校的第三道工序,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光明日报》的第四道工序,修改《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汇合了。孙长江将两个稿子捏成了一个。这个工序还包括《理论动态》组的讨论,吴江的修改。中央党校流水线的第四道工序,也就是《光明日报》流水线的第五道工序,是胡耀邦的审阅、定稿。中央党校流水线的第五道、即最后一道工序是五月十日由《理论动态》刊载。《光明日报》流水线的第六道工序、即最后一道工序是五月十一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转载《理论动态》的文章。

这两条流水线的汇合,相得益彰。文章的最后完稿,有赖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特别是执笔者孙长江。但中央党校的原意只是澄清学员中的模糊认识,文章的发表成为社会上大讨论的引信,主要是由《光明日报》、特别是总编辑杨西光策划的。在这两条流水线上作出贡献的,有一大批人,轮不到胡福明来抢头功。

当时的事实和事后的描绘

胡福明在一九九六年发表文章说:“这篇文章(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我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自己选定的题目,自己形成的主题,自己提出的观点,自己寻找的材料,自己拟定的提纲,自己撰写的文章。”这就摆出争抢发明权的架势来了。

胡福明没有说明,他“自己选定的题目”是什么?同样为他争抢发明权的王强华,不小心透露了真相。原来他的最初的题目是《什么是生产力?》,本是胡福明一九七七年七月在南京的一次讨论会上反对“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发言。参加此次讨论会的《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专刊编辑王强华向他约稿,才有后续的故事。

胡福明叙述的过程是这样的:“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到八月,写成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并于同年九月及时寄给《光明日报》”。他特别强调:“时间,是个严肃的问题,……国际上评诺贝尔奖,也要审查某项发现或发明的时间,何时何人首先取得某项发现或发明。把时间搞错了,把时间抹掉了,历史就弄不清了,不应模糊‘时间’。”意思是,他最早提出真理标准这一“发现或发明”。仅仅就“时间”来说,胡福明在一九七七年九月交出的稿子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差不多同时,北京大学的教师运用真理的实践标准,反对“两个凡是”的标本,反对“凡是”派控制的中共北京市委,却是广为人所知的故事。也是同时,吴江在中央党校讲哲学课,提到:“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证明路线的正确与否,即它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完全在理论范围内解决,而要从社会实践的结果来证明,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是否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哲学课的内容,真理标准问题还在八百学员中进行了讨论。后来又以实践标准检验路线斗争的是非为内容,进行了党史课的讨论。如果说这些仅限于局部范围,那么,吴江的言论公开发表,就有全国性影响了。所以,即使审查胡福明的“发现或发明”的时间,也得不了诺贝尔奖了。

文章寄到《光明日报》后,在理论部主任马沛文的主持下,讨论、修改数易其稿,送到总编辑杨西光那里,还说不行。四月十三日,趁胡福明到北京的机会,杨西光找来胡福明,召集理论部的马沛文、王强华,也请中央党校的孙长江参加,讨论文章的修改。杨西光讲了许多重要意见,特别提到“两个凡是”。王强华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两个凡是’,就记下来了,后来想想,其实这个会是很重要的一个会。”

看看胡福明怎么说:“我于一九七七年夏天写作实践标准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我于一九七七年六月间抓住了拨乱反正的主要障碍——‘两个凡是’;第二,我找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批判‘两个凡是’;第三,我以马克思恩格斯自觉运用实践标准检验自己的理论,证实、修改自己的某些观点作典范,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也不是‘句句是真理’,以此批判、否定‘两个凡是’;…… ”从“我”出发的特点,共有六点,不必一一引述了。另一个地方,他的说法在时间上更为提前:“两报一刊发表了《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我觉得是语录标准,还是实践标准,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一种责任感驱使着我,决心写一篇文章,破一破‘两个凡是’。”这就不是“一九七七年六月间”,而是一九七七年二月了。但胡福明事后归纳的“特点”,在他的初稿中和当时的言论中是找不到的。王强华第一次听到“两个凡是”不是来自与他打交道已有八九个月的胡福明,而是刚认识不久的杨西光。

胡福明修改了一遍就回南京了。杨西光认为,他没有贯彻四月十三日讨论的修改意见。四月二十日、二十四日又改出第七稿和第八稿,然后交孙长江修改。从一篇哲学专刊的署名文章到头版头条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一篇发表不了的文章到发表了的文章,这是经孙长江的手完成的。文章发表之前的《光明日报》第七稿、第八稿和孙长江的完稿,胡福明都没有看过。而且,事后胡福明说:“我对几点修改,也有自己的看法。”起初,《理论动态》刊登时署“《光明日报》来稿,作者胡福明,本刊作了些修改。”可见,谦让有加。开印以后,有人提出署“作者胡福明”不妥,因为他没有看过完稿,不能对文章负责,遂删去五个字。从胡福明本人的态度来看,确实不妥。王强华以《著作权法》来论证作者身份。将发表前没有看过文章、而发表后又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的人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合乎《著作权法》的哪一条?

文章的发表有一套周密的计划。杨西光请求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修改、先发,意在借助胡耀邦的影响。《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后,接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新华社播发,于是造成全国性的影响。这一切,胡福明非但无能为力,也超乎他的想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承担责任的又是中央党校的吴江和孙长江。他们继续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文,才顶住了高压。发表的名义还是“特约评论员”。吴江和孙长江都是谦谦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如果不是因为有人炒作胡福明,恐怕人们至今不知道这些“特约评论员”是谁,就像《理论动态》上其他百余篇被报刊采用的文章所署的“特约评论员”一样。

历史真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女孩吗?

将胡福明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这是歪曲事实。为什么这一幕的上演不是在一九七八年而是在一九八四年以后?因为中国的政治风向变了。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重提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九八一年,批判白桦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反自由化运动开场。从此,真理标准讨论夭折,思想解放运动终止,代之以反自由化运动;反自由化运动即反思想解放运动。一九八二年之后,反自由化追根溯源,追到理论务虚会,称“理论务虚会是自由化之源”。反对“两个凡是”,参加理论务虚会而又不转变立场的,在思想解放运动中活跃一时的人物,被称作“自由化分子”,纷纷受到反攻倒算。王震到中央党校任校长,这位不学无术的一介武夫拆散了胡耀邦建立的理论班子,吴江和孙长江被整肃之后调离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的小动作是在胡乔木的授意下,努力配合形势之举。评选“优秀理论文章”的时限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首选、授予“特别奖”,更是刻意为之。时任总编辑为杜导正、 副总编辑为王强华,而当时的经办人前任总编辑杨西光、副总编辑马沛文竟毫不知情。

杨西光不赞成《光明日报》的做法。虽早已离休,他不得不站出来,一九八五年一月,召集《光明日报》的有关当事人,整理出一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写作和发表的经过》,作出如下结论:“综上所说,这篇文章是胡耀邦同志支持并审查同意的。《光明日报》和中央党校的上述几个同志(即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和吴江、孙长江)支持和参加了撰稿和编发,作了多次重大修改。”最后说:“胡福明同志是初稿的执笔者,孙长江同志最后执笔完稿。”这一结论推翻了《光明日报》授奖大会以胡福明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的公告。其实,说“胡福明同志是初稿的执笔者”也是意义不大的。他的初稿经《光明日报》理论部的不断修改,产生了五个稿子。第六稿是他本人修改的。其后,《光明日报》又改出第七稿和第八稿。孙长江把两个稿子捏在一起,经吴江润色,形成第九稿。胡耀邦审定的是第十稿。胡福明交出初稿后,十易其稿,只有第六稿与胡福明本人有关。孙长江的完稿中,吸收《光明日报》稿的2629字,究竟有多少字是出自胡福明执笔的初稿?很难说了。

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三十周年之际,胡福明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或“主要作者”的名义,到处发表演讲,接受二十多家媒体的采访,演绎“当时写完文章已准备坐牢”的悲壮故事。沈宝祥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一书的自序中说:已有的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论著,“有的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恕我不客气地说,也有的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其实,沈宝祥先生还是很客气,没有点明这个唯一“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人物就是胡福明。胡福明非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而且以己度人,强加于人。他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曲》中说:“可以肯定,当时中央党校还没有写成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这种事是没有的。”对别人的讲法何其武断。

在杨西光去世之后的二〇〇四年,已经升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原《光明日报》编辑、副总编辑王强华,发表《解开“真理标准”文章作者之谜》,企图翻杨西光定的案。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一日之前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已有几十篇,何以唯独这一篇存在“作者之谜”?那是因为一九八四年的《光明日报》首先制造了“作者之谜”,又劳制造“作者之谜”的当时副总编辑王强华来“解开”。真正的“谜”是,文章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何以评奖时改为“作者胡福明”?王强华“解开”了吗?没有。

王强华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不是中央党校的孙长江,而是胡耀邦不认识的南京的胡福明。他需要虚拟一个前提来进行推论:“由胡耀邦‘亲自组织’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胡福明‘撰写’一篇重要论文,则有悖于常情!”由此又进一步推论:因为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不是胡耀邦“亲自组织撰写的”,所以他不是这场讨论的“发动、组织和领导”者。原来,王强华舞剑,解开“作者之谜”,意在“沛公”胡耀邦。

那么,谁是真理标准讨论的“发动、组织和领导”者呢?他说,“有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只是这场讨论的‘支持者’”。这是“不实传言”,是“野史”。为了避免“野史”变“正史”,“有关方面表示,光明日报的同志应该出来说话。”他就是奉“有关方面”之命,出来“说话”,为邓小平争“发动、组织和领导”的地位,从而否定胡耀邦的历史功绩,以便将“野史”、“正史”统统纳入他们的“官史”。

注:吴江《十年的路》第36页,第26页,第39页,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

孙长江《真理的求索》第249-2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原稿影印件见 http://www.hybsl.cn/zt/jiemi/taolun/2008-10-16/10246.html

胡福明《真理标准大讨论序曲》,全文33,000字,见《开放时代》杂志(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1996年1-4月号。

王强华在三十年后公布了他在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九日给胡福明的信:“你好!你寄来的稿子,我回来之前有关部门就处理了,《什么是生产力》一文,他们认为写的简单了一些。我把原稿的第一部分压缩了,突出后面部分,但是觉得长,是不是请你删一些,有些地方文字意思有点重复,是否可以精炼一些。另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分寸上请你仔细掌握一下,不要让读者有马列主义过时了的感觉。文章请尽快处理寄来,争取早日刊用。”(《亲历者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出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11/content_8118491.htm 2008-05-11 08:27:48)收信人胡福明与寄信人王强华的说法有所不同,连日期都不一致。胡福明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文章寄出后,四个月没有消息。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四日,王强华同志给我一信(胡福明收到的信,比王强华寄出的信提前了五天——郭)。随信寄来两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小样。他信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已粗粗编了一下,主要是把原稿第一部分压缩了,突出后两部分,但似觉得长了一些。是否请你看看再删一些,有些地方,文字的意思有些重复,可否精炼一些。另外,这篇文章提的问题比较尖锐,分寸上清仔细掌握一下,不要使人有马列主义”过时“论之感的副作用。’”(《真理标准大讨论序曲》,《开放时代》1996年1-4月号。)看来,胡福明对原信进行了加工,特别是删去了第一句话:“你寄来的稿子,我回来之前有关部门就处理了,《什么是生产力》一文,他们认为写的简单了一些。”加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已粗粗编了一下,……’”注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不在引号之内。这样,他就掩盖了一个差异:他寄给《光明日报》的文章是《什么是生产力?》,《光明日报》寄给他的小样,把原稿的第一部分压缩了,突出后面部分,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们二位在论证“作者胡福明”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胡福明怎样成为“作者”这一点上又是不一致的。

王强华《亲历者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出炉》,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11/content_8118491.htm 2008-05-11 08:27:48

以《哲学上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为题刊登于1978年2月初出版的《哲学研究》一、二期合刊,又见《人民日报》1978年4月3日发表的《林彪、“四人帮”实用主义哲学批判》。

姚远方《与胡福明教授共忆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32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同。这就是说,别人的修改稿胡福明是不同意的,但他又以“作者”自居,捉襟见肘。有人指出:“胡福明又把他投给《光明日报》之稿与经中央党校所合成的稿混同了,如最近他说:”这也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文章,我此生再写不出同样高度的论文了,不可能!我也不希望再写这样一篇文章!‘“(肖舟《胡福明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新民晚报》2008年5月29日)他只能说,”投给《光明日报》之稿“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文章“。另外,也可以说,”我此生再写不出“”经中央党校所合成的稿“了。的确,他把一篇发表不了的文章和一篇发表了的文章混同了。

胡福明在干什么呢?一九八二年,我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到南京大学哲学系。系里的同事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一九七八年,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受高压期间,胡福明对人说:“《光明日报》的文章不是我写的,我原来文章的内容都被改掉了。”后来形势起了变化,他又说大话:“我是准备坐牢、杀头的。”有人把他说成“不是我写的”文章的作者,他又毫不客气地接受了,还去领奖。以此为资本,他当上了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党校校长,成为十足的共产党官僚。南京大学的老教师还告诉我,胡福明历来是个“风派”人物。“文化大革命”中“批邓”的时候,他在大会上第一个跳上台去,作“引路”发言,称邓小平为“邓纳吉”。(纳吉曾二度任匈牙利总理。一九五六年的匈牙利事件后,被称作修正主义头子。一九五八年以叛国罪遭枪决。一九八九年二月获平反。)同时就是把天安门事件比作匈牙利反革命事件。一九八三年,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胡福明写了一篇大批判文章。新华社正要播发,搞了二十八天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被胡耀邦叫停。胡福明庆幸没有播发。

本人第一个中箭落马,被邓小平赶出北大、赶出北京,发配南京。之前,邓力群掌控的中宣部和以韩天石为书记的北大党委,对我批判了半年。接着,王震在中央党校批判阮铭,并将阮开除出党。尔后,在胡乔木的干预下,王若水先是被撤销《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职务,后又遭党内除名。李洪林被邓力群免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的职务,调遣福建。张显扬被开除党籍。苏绍智被撤销马列研究所所长职务。如此等等。

转引自孙长江《决不能抹煞耀邦同志的功绩:历史不容篡改》,胡耀邦史料信息网,http://old.hybsl.cn/91-pingjia-04.htm

参见陶铠、张义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纪实》,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书,光明日报编辑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8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实践无止境》,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 时间: 2008-04-2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谈文章写作过程》,

《胡福明:当时写完文章已准备坐牢》,新华网《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三十周年》专题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jyzl/

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第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同。为了证明胡福明的武断,引用《理论动态》负责人孟凡的一段话:“吴江和孙长江根据胡耀邦研究党史的指导思想, 认为有必要专就真理必须由实践来检验问题, 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他们在征得当时的中央党校副校长马文瑞的同意后, 便由孙长江动手撰写。孙在3 月间写出初稿后,曾送吴江、韩树英、王聚武和我征求意见, 吴江认为还不成熟, 需要修改。”(孟凡《胡耀邦和〈理论动态〉》,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http://www.hybsl.cn  2008-05-09)

王强华《解开“真理标准”文章作者之谜》,《纵横》2004第10期。

《文摘报》,发布时间: 2005-01-31 07:40,

光明网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1/31/content_772013.htm

亚洲周刊:“零八宪章”展现中国当代宪政运动新旗帜

《零八宪章》激起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声援,自由派的牛博网没有被屏蔽,网友纷纷支持,但也遭到左派网站「乌有之乡」的连篇累牍批判,把它视为中国「颜色革命」的宣言。《零八宪章》成为国际瞩目的政治事件和中国人争取宪政的标志性事件。

二零零八年末的北京,寒流次第来袭,气温忽升忽降让许多人患上感冒。比天气更难以捉摸的,是京城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这不平静的一年,似乎注定要有一个不平静的收尾。对执政党而言,零八年十二月原本该是庆功的季节。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三十年前此刻起步,到今天,成绩斐然。各种纪念、总结、反思从年头到年尾,如火如荼地进行;谁知临到末了,调子却越发微妙起来。

十二月九日,一份宣示宪政民主、提出政治改革主张的《零八宪章》在网络上公布,三百零三名各界人士签名,随后几天,签名人数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已升至五千多人,他们之中不乏各界精英,有影响力的学者、媒体人,有公信力的专业人士。而就在宪章公示前一天,发起人之一的独立作家刘晓波被刑拘,更激发了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

还不仅仅是宪章。仍未见底的经济危机困扰著中国沿海的製造业和数千万就业大军,并一步步向内地消费领域蔓延。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似乎让当局在政治上更趋向保守,无论是外部舆论控制,还是内部意识形态争论,都流露出让人担忧的端倪。

一向被视作言论先锋的南方报系高层再次遭遇人事震盪,时评或新闻的审查都更加严苛,业内人士普遍担心,这会否是新一轮媒体整肃的开始。另一方面,零八年七月开始,以中国社科院为主要阵地的党内理论界针对「普世价值」概念进行批判,无视胡锦涛与温家宝曾对这一提法的肯定,从社科院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都不定期刊文批判「普世价值」的概念,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在讲话中甚至严重地表达:「有些人故意模糊改革的性质,打著改革的旗号,企图取消党的理论基础,图谋褫夺党的领导权力,改变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提倡这样改革绝对不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和平演变的图谋。」

在经济、政治多重因素并存的複杂背景下,又正值中国改革三十年,联合国人权宣言发表六十年,八九天安门事件也即将迎来二十週年,此刻,《零八宪章》作为一份纯粹民间文本的诞生,无论在时机、内容、外部情势上,都夹带了无比複杂和敏感的意味。

刘晓波被抓,更把宪章由一份公开信、建议书,完全推向一场国际关注的政治事件,甚至,可能还因此附上某种历史意义。在向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论坛解释《零八宪章》的缘起时,作为第一批签署人的维权律师李建强说:「我们预料,这个行动,会被一些人误解,被另一些人曲解。……然而,儘管我们有思想准备,事态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

第一批签名的哲学教授徐友渔对亚洲週刊说:「关于宪章,我本来不觉得非常特殊,它只是把中国向国际大家庭承认和承诺过的东西重新表述一遍,没有明显的矛头指向、批判对象,应该是不起波澜的。但是由于当局非常不明智、不理性的反应,特别是抓捕刘晓波先生,使得一个平常的东西变成一个政治事件,被看成中国人争取宪政民主的标志性事件,甚至是一个起点的东西。这让情势变得複杂多了,尤其在纪念三十年的时候。」

在境内,公安部门约谈了全国各地数十名签署人,但除了刘晓波之外,没有其他签署者再被拘捕。《零八宪章》的文本遭遇了当局惯用的信息封锁,主流媒体对此隻字不提,门户网站也几乎是逢贴必熘。但在越发成熟的互联网时代,封杀任何一条新闻,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各种形式的转载和讨论还是一波一波地深入下去。

「『零八宪章』被屏蔽,我们可以说『中国版七七宪章』;『宪章』被屏蔽了,我们可以说『县长』;或者我们乾脆不说『宪章』,只说『签名』。现在谁不知道签名的事儿啊?」资深网民白小七说。许多博客转载捷克《七七宪章》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九八九年《北京晚报》上曾发表的《抓捕刘晓波的黑手》,不置一评,供读者自由联想。

在聚集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的博客集群牛博网(www.bullog.cn),编辑推荐的位置并没有放置任何一条有关宪章的博客,但是在四十八小时浏览点击排行榜里,前二十名几乎全部是针对宪章、签名与刘晓波发起的讨论。

嵆门PX事件中远近闻名的博客连岳,一篇《我来当个替补》盘踞排行榜好几天。他声明自己并没有在零八宪章上签名,但是「若又有签名人员因此事被抓之时,即我签名之际,我来当个替补」。并多次提醒普通读者要「足够认知」风险,「此事不必向我看齐,我可能比你安全」。

文化批评家崔卫平则解释《我为什麽要在宪章上签名》,她说「需要与我们的朋友休戚与共,需要与我们的朋友站在一起,需要那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并强调「我们也是可能犯错误的,也有可能在这件事情并非完全恰当」,所以「愿意随时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包括来自官方的,来自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所有不同意见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从而可以调整自己的立场,知错就改」。但是,「要讲道理,一定要讲道理,只能讲道理!」

时评作者姚博甚至在博客里坦白,「我是在没看见文本的情况下签署的,都是出于对邀请我签名的人之信任」,而他们「都没辜负我这种信任,说的全是我想说的话」。也有不少声音提醒签名者警惕「烈士情怀」,「不要妖魔化政府」。

梁文道在牛博上发表《为了爱,以及慈悲》:「任何良好的改变都不该变成你死我活的局面。从美国立宪群英、甘地、一直到曼德拉,他们最后都没有把争议的对手当做必须除之而后快的仇雠,他们全都企盼和解与协商;反过来说,他们的对手也终于学懂了尊重的必要。」「事实上,政府不可能做错了所有事;甚至,它还很努力地做了很多好事。不给它掌声,只是因为这不是读书人的本份。」

郝建则表示担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互相将对方妖魔化的倾向」,他说:「妖魔化就是一种被夸大的恐惧感。威权社会就是靠恐惧感维持著的,营造和再生产这种恐惧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坚硬、可见的现实,就是我们面对的荒诞境遇。……负起责任的第一条就是适度恐惧,拒绝妖魔化人家。」

两大阵营网络论战

上述讨论集中出现在牛博,让牛博几乎成了唯一可以有限度地自由讨论宪章事件的网络空间。凭什麽?一位资深牛博博主向我们解释:「牛博曾经被关过,那时候它影响力小,现在不同了,牛博每天有百万点击量,关一个已经形成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讨论区,政府的代价要大得多,也会因此谨慎得多。」

另一个被允许公开讨论宪章事件的网络空间是乌有之乡。在其他网站纷纷封锁宪章消息时,乌有之乡专门为《零八宪章》做了专题,叫做「《零八宪章》与颜色革命」,短短七天就发布了近五十篇文章,将《零八宪章》定义为「中国的颜色革命宣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和平演变的『换装』时刻」,并将宪章签署者赋予「汉奸」、「买办集团」等阶级称谓。

牛博与乌有之乡,前者被看作自由派的阵地,后者则一贯是坚定的「毛派」立场,在宪章问题上两者并未发生正面交锋,但言论之天壤差别,实在成了另一道奇景。在私下的讨论里,支持宪章理念的人为年末这一场大戏兴奋莫名。

「零八宪章对我们来说是一面旗帜」,一位并未在宪章上签名,但说料理完家中事务就会签署的媒体工作者兴奋地说:「以前都在批评,批判,拆牆角,终于也到了建设的时候了。」而对背负著历史包袱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旗帜是刘晓波。

一九八九过去近二十年,当年那个从美国回来试图劝阻学生,却最终在广场上与他们共进退的老师,在之后多年背负著沉重的情感包袱,一直留在北京,在不自由的状态里为国家改革扮演批评者的角色,尽自己的努力。

「他努力了这麽多年,人们终于又看见他了。」曾因收集六四遇难者材料入狱九年的维权者李海深知牢狱艰辛,但如今反而替刘晓波欣慰。时评家莫之许发起声援刘晓波的联署:「还以他自由,那是我们共同的自由」。但也有学者警惕这种英雄情怀以及背后可能产生的非理性因素。

法理学者萧瀚第一个公开对宪章文本逐条分析,提出理性质疑。他向亚洲週刊表示,之所以没有签名,就是因为宪章本身在他看来,还存在著太多不够理性的因素。萧瀚表示:「既然零八宪章已经是一个政治行动,就应该考虑它在社会各界最大程度的可被接受性。」「零八宪章所表达的宪政民主法治理念,我完全赞同,但在现有形势下,其可操作性等于零」。

「这份文件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没有考虑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宪政成功转型的成本是什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当前共产党掌握所有国家主要资源的局势下,让他们主动放弃利益而走向公权力受宪政制度约束的政治,凭什麽?……它完全没有考虑执政者是否能够接受这样一份建议。」

他提出:「中国未来的政治,如果要走和平转型的道路,在理念上必须彻底抛弃敌我思路,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改革的同盟者——甚至改革主力对待。」在自由派学者中,类似观点也不在少数。对于宪政民主的基本理念完全认同,但对方式、时机、措辞、具体主张等等,均有异议。有人甚至评论,宪章激进过头,不是修宪方案,而是制宪方案,不是改良方案,而是革命方案。

与刘晓波同为「六四四君子」的周舵对亚洲週刊强调的观点是:「体制内外的健康力量要结合起来,要给对方留出空间,共同把体制内外的恶势力压下去。」

联邦中华有建设性

徐友渔不赞同过于夸张地看待《零八宪章》:「宪章有些条款涉及联邦中华,许多人因为这个引起争议,我仔细读过,我不认为关于联邦中华的方案太离经叛道。客观地说,这个方案的政治大立场是站得住脚的,立足点是中国的和平统一。这个立场下,任何人都有权利提出建设性的方案。要知道邓小平曾经说,为了统一台湾,中国可以改国号可以改国旗,非常极端,比这个离经叛道得多。如果因为这个批判零八宪章,这是在扣可怕的帽子,别有用心。」至于未来可能产生的效应,他表示担心对中共高层的心态影响。

社科院宪政学者刘山鹰则认为,《零八宪章》的影响不会有海外或者媒体炒作的那麽大。「从全球格局来看,九十年代盛行的华盛顿共识已经过时了。拉美、日本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反思和抛弃,二十一世纪后,事实上新的『北京共识』正在全球许多地方形成。中国模式正在被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鑑。现在的金融危机,事实上加速了这样的格局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仍完全立足在华盛顿共识的《零八宪章》是否还能有影响力,我很怀疑。」

《零八宪章》的实际收效如何,当一九七八年至今的三十年成为历史,当改革走向下一个深水区,下一个十年、三十年,中国前行的路径是会循著「北京共识」稳步推进,还是能在宪政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一步,是否会有《零八宪章》的影子,又是否能避开无论是哪一个方向,大多数人都不想看到的激进革命。人们拭目以待。

贺卫方:在阅读中思考社会的走向

对欧洲中世纪文化产生兴趣

要说30年来读过的那些书,其实是不大容易谈的,因为杂七杂八的,看过很多。回忆起来,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最初是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世纪史》启发,记得作者的名字仿佛是Sidney Painter.对于我这样一个上大学后才开始从ABC开始学英语的人来说,读这样的书真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虽然由于背景知识的匮乏,读得很慢,也很粗,不过,这样的书让我对于欧洲中世纪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了一些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读了北大哲学所编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感觉很有趣味,我也很喜欢读。另外,杨真的《基督教史纲》对我影响也很大,因为当时关于基督教历史的书并不是特别多,国内学者写的尤其比较少,那时我对基督教比较感兴趣,所以找来仔细读了一番。

我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期间,很喜欢看美国学者汤普逊著的两卷本《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较早前就已出版,这部书非常仔细地描述了欧洲中世纪的罗马教廷和王国之间的斗争。同时,我也读一些文艺方面的书,比如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之前读大学时我读过钱锺书发表的一些论文,也读过《围城》,所以后来就想读一读他另外的一些著作。记得当时我在北京读研究生,四卷本的《管锥编》已经出版,我很想全部买下来,但由于当时助学金有限,我只能一个月买一本,四个月才凑齐了。当时那种对书特别渴望的感觉,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深受《光荣与梦想》文笔影响

还有一本书在我求学期间让我特别喜欢,估计很多人在这次访谈中都会提到,就是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这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分为四册,我一册一册地读了下来,觉得作者的文笔特别好,董乐山等人翻译得很好。应该说,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了解美国这个国家在现当代的经历,作者的笔调也让人觉得很新鲜,尤其是对人物的描述,以及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风趣,后来我在写作上也追求一种幽默的风格,跟这本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我的阅读一直继承了本科求学阶段对于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趣,比如一些探求基督教与西方文明、法律之间关系的书,包括后来我跟几位朋友一起翻译伯尔曼的作品《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也是受这种兴趣影响。最近几年我比较关注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那套相关丛书,丁韪良的《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还有卫三畏的《中国总论》等,前不久我还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黑船上的汉学家》,就是专门谈卫三畏。此外,在一些老学者的回忆录里,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是我看到的关于中国学术百年历史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在学术方面,斯金纳的《近代政治思想基础》在我们重新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种非常细致、具体的分析。此外,《联邦党人文集》,以及托克维尔的两本重要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对我的影响都非常大,这些书对我的观念形成也极其重要。

严复与胡适带来的启发

在法学领域,关于阅读的争论热点往往集中在对国家法律制度演变的看法上。改革开放30年,也是逐渐建设民主法制的过程。民主法制如何建立,以及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很多争论都与这些方面有关联。例如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在刑事法律之中如何去解决“罪”与“非罪”之间的关系?国家的权力要如何去限制?国家的宪政体制现状如何等等。我个人更偏向于在更深的层面去思考:我们的国家从两千年来的专制统治历史,如何过渡到宪政的、保障个人自由的历史。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特别值得阅读的书是《严复集》。我觉得严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直在思考中国跟英国这样的国家之间,文明的差异究竟是什么。现在的译者很少在翻译之间穿插自己的东西,但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加入一些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和思考,包括传统中国社会政府的权力、结构等等。我在读严复的一些按语时,收获了非常多纯粹的观念,并不断地理解他的思考和观念。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对胡适有一种特别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在他曾经做过校长的学校里当教师,特别重要的是因为胡适对中国社会有一种独特的认识理解,对现代中国如何过渡到自由民主的社会有许多思考。我大致上把胡适的作品都读过了,觉得他是一个能够深刻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逻辑的学者,同时,他对于中国社会的走向,以及如何避免走一些弯路,他给出的一些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余英时曾说,其实胡适在学术上从今天看来已经有点过时,甚至有些缺陷和错误,但是他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观念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的。关于胡适的书,现在已经出版了许多。余英时对胡适思想历程的论述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相关作品中最有深度的。此外还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日记全编》,还有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以及唐德刚系列,我认为这些书在今天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对阅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对于我来说,读书一直有“开卷有益”的意义。1979年,《读书》杂志提出“读书无禁区”。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读书》,它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领整个国家时代风潮的一个刊物,既引导着大家去读书,又启发大家去思考一些很深层的问题;既有社会科学的深度,又有人文精神的传播。在我看来,当时这本杂志对于许多的年轻学者来说,几乎是一个精神的家园。

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读书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风潮影响,比如说钟叔河先生编的那套“走向世界丛书”。这套书带我去关注近代中国那些出使西方的人,如何去观察西方、理解西方、阅读西方。我非常喜欢,读得很认真,后来也一本本买齐了,这个过程也非常不容易。在80年代,钟叔河先生在出版界应该是一个旗帜,一个符号。另外还有一些丛书的编者总是默默地为我们带来一套套具有深刻意义的书。我们在回顾个人阅读史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些曾经为我们的阅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在专业上看,应该说整个80年代中国法律书籍的出版不是特别景气。到了90年代,法律著作的翻译就变得非常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亲身参与,并鼓励学生们去读这些书。做我们这一行,读书就是职业的一部分,也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读这些书,而是如果不读这些书,就没有办法教好自己的学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既包括正襟危坐地读一些专业的书,也包括闲闲散散地读一些轻松的书。总而言之,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时代,每次到书店里都可以看到许多非常让人喜欢的书,很多出版社不论大小,都坚持在出版一些非常好的书。作为一个读者来讲,这些都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秦晖:南非,中国的前车之鉴

称赞中国改革的人认为中国改革”无与伦比”,批评中国改革的人则有很多比较,例如,有人认为中国改革会陷入”拉美化的困境”.但前些时拉美研究所的副所长就写了文章说,中国”拉美化”是个伪问题。所谓”拉美化”,指的是新自由主义,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工。但是中国到拉美投资的企业发现一个相反的现象,拉美的劳工非常厉害,中资企业到拉美连续遇到七年工潮,中国报刊的标题说中资公司”坠入工会陷阱”,陷入”血色黄昏”.我常说,中资到了海外,就知道什么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中国改革与拉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例如,人们往往说到拉美有贫民窟,这恰恰是中国最不”拉美”的地方:中国动不动就把贫民撵出城市,这在拉美是绝对没有的。我倒觉得,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跟中国体制差不多,那就是南非。

改革30年来我们经济的发展在亚洲最快,而南非经济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恰恰也是30年左右)也是非洲最快,一战时还制造业很不发达;但在民主化前夕,南非成了非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

南非的经济起飞,与低人权有关。南非是白人统治,但南非的白人大多是布尔人,自称非洲土著,以反殖民自豪。他们对黑人是最不好的。国际社会批评他们,他们自认为有民族自主的正当性,他们欺压黑人都是内政,是对国际干预的抵制。当时的南非主要是国有经济,本不可能有什么经济奇迹的,但是南非政治上是布尔人控制,经济上却是英语白人控制,是英联邦一员,搭上了全球化这班车,成功地融入了国际市场,有很强竞争力,竞争力来源于低人权优势,用对黑人最苛刻的做法形成有利于投资的环境。

中国的市场竞争力,来源于中国的低自由、低福利、低人权。中国如果不搞全球化,就相当于朝鲜,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如果不是低人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东欧国家,也不会有太大的奇迹——全球化和低人权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有了奇迹。中国经济奇迹的终极因素,就是两个:圈地运动,农民工——如果没有这两条,就无法想像爆炸性的城市化和世界工厂地位。

1911年前南非对黑人劳动力是征发他们作苦工,1911年之后变成打工挣钱,可以流动,进城打工,但决不允许他们进城定居,实行排斥黑人的”白人城市化”,在大城市中是看不到黑人的贫民区。种族隔离时代,城市很漂亮,治安也很好,比欧洲都好,没有像纽约哈莱姆区那样的地方,而现在南非的城市治安之差,是全世界闻名的。

南非黑人在城里打工,黑人家庭安置在城外的隔离型贫民区;中国也差不多,让农民在城里打工,但农民没法在城里安家,中国的办法主要是把他们安置在单身的集体宿舍。

这种举措就产生了一种身份证制度——南非叫通行证,中国叫暂住证,两国有个共同的景观,就是大批的城管在街上巡查,可以将没有暂住证的人抓走。南非1984年有16万黑人因为没有通行证被抓走;广东的人口相当于南非的两倍,但2000年,因为拿不出暂住证而被抓的进城农民,相当于南非的3.5倍。

南非又一个相似于中国的是其土地制度。南非完全自治后在1930年进行过一次土地政策辩论,英语白人主张土地私有制,但是这就意味着黑人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到城里建房子。占优势的布尔白人绝对不允许,于是实行的是布尔人的土地制度,带有很浓的国家色彩,突出国家的征收、征用。这就使南非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也使南非一度成为高速公路在全球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国家。南非车不多,但路特别好,因为它可以为所欲为地征地。有这个制度,黑人在城里既不能买房,也不能买地,国家要赶走他们也很容易。

南非在征地制度、黑人劳力方面都占有优势,但是如果不搞市场经济,这种优势无法体现。搞了市场经济,这些就成为南非吸引资本和对外输出产品的很重要条件了,南非制造业全球有名。

但是黑人劳工到了第二代,你还不让他们在城市安家,就带来问题。于是国家大量投资,在乡村地区建设黑人家园,有很漂亮的公共建筑、大学。还实行所谓”工业分散化”政策,通过财政支援鼓励在”黑人家园”附近建立新的工业点,以促使黑人”离土不离乡”,主要目的是让黑人不要进城。这个政策实行的结果很不理想,形象工程花钱多而效果差,并没有达到让黑人打工打到三十多岁就离开城市回”黑人家园”的目的。

南非虽然有靠全球化和低人权支撑的经济繁荣,但是民主化还是发生了。民主化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南非的经济竞争力下降,因为不可能有原来那些优势:征地不方便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南非现在有点像拉美了,城市出现大批黑人区,治安急剧恶化,公司迁出南非……但是对南非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认为现在南非的状况比原来好,他们不认为用种族隔离制度来维持经济竞争力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