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后人状告酒吧侵权 店主称因狗得名

据外电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中北部城市格林斯博罗市中心半年前出现的豪华酒吧———海明威酒吧,被文学巨匠的后人指其店名侵标。但酒吧东主表示,店名来自他养过的一条英格兰斗牛狗。

据报道,海明威的子孙在美国中区法院提起诉讼,他们要求店主杰夫停止将海明威这一名称作为酒吧名,称海明威一词等同于这位著名的作家。原告律师称,这家酒吧的命名会误导消费者。

原告的诉状说,海明威公司是作家海明威的后人拥有的公司,他们拥有对他姓名、照片、签名和角色的所有商标权。

店主杰夫表示他并不了解海明威后人已在打官司,他指出这家酒吧并没有东西使人想起这位作家。他说:“实际上我们的酒吧海明威不会来,他喜欢的是其他类型的酒吧。”

畅销全球的《朗读者》1月与中国读者见面

《朗读者》 译林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朗读者》1月中旬将与中国读者见面。这是一本以一场令人动容的“不能之爱”打动全世界千万读者的德国小说,它在德国甚至成为每间中学讨论的话题,在美国,《朗读者》入选著名的欧普拉读书秀后,很快风靡北美,并造成全世界范围内的阅读话题。在中国,许多作家和学者曾在文中提到对它的兴趣与钟爱。1月,这本书的纪念版中译本将由译林出版社郑重推出,期待由小说对人性、羞耻与罪的深入反思为新年的读书注入力量。

    本书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本哈德·施林克曾获德语推理小说大奖,并凭借他最为轰动的作品《朗读者》获得四个重要文学奖项。他也同时是法律学家,法学博士,曾在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任教职,且身为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既能从人类命运的高度看待惊世的爱情,又能把人性中共有的问题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表现出来,写出一个耐读的故事。在《朗读者》中,少年伯格与比他大21岁的女人,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情。他很久以后才知道,汉娜曾经身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后者宁愿坐牢也要保守一个秘密……著名作家曹文轩非常喜欢这部小说,表示很愿意为《朗读者》作序,因为他“有话可说,只可惜是作一篇序,篇幅不宜过长,由不得我去铺张。”在序言中,他真诚地指出:“在我为他人开出的所有书单中,无一没有这本书的名字。这样一本书,正合我的阅读趣味与文学理念。在20世纪的文学普遍放弃感动的文章而一味――甚至变态追求思想深刻的当下,再一次阅读这样令人感动的小说,我们在感动中得到了深华。”肖复兴、毕飞宇等作家也热情撰文评论。

    1月推出的《朗读者》纪念版请在国外游学多年的著名学者钱定平先生担纲翻译,他以富有韵味而饱含激情的语言传达了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译林出版社此次为把《朗读者》纪念版做好,特意邀请著名配音艺术家童自荣先生朗读小说中最富戏剧性和激情的节选,制作成精美CD赠送给读者。拥有“上海滩最有磁性声音”的童自荣先生年逾六旬,声音的华美飘渺依然,而朗读中更添了几分回忆的苍凉。老艺术家新的演绎当能满足“童迷”们的心愿。童自荣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很喜欢《朗读者》,认为其中所表现的“德国年轻一代之负责任”值得我们深思并学习。

    对于《朗读者》,权威的《纽约时报书评》评价说,“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房对话。”《朗读者》的责任编辑向记者介绍,她在编辑过程中多次阅读《朗读者》全文,而从来没有感到厌倦,每次都会产生新的感受。一些书评人提到“因为太喜欢,都不知怎么下笔”为增强中国读者的现场感,编辑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施林克教授,作者就《朗读者》在国外引起轰动的前前后后,就小说复杂的主题,就他对中国读者的期待坦诚地说出了心里话,专访已收入书内。米拉麦克斯(Miramax)公司买下了《朗读者》的电影版权,安东尼·明格拉将出任导演。施林克教授认为,“安东尼·明格拉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我相信他能以我的书拍出一部伟大的电影。”

    记者看到的《朗读者》是国际大32开,正文为80克纯质纸,内有黑白照片;封面采用了艺术纸印银和烫银以体现书的情调和品位;装饰性腰带则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据悉,《朗读者》特地选在岁末年终推出,是想在承前启后的时刻,以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启动新年的感动与思考。

《朗读者》:战后德国第二代人对战争的反思

 《朗读者》内容简介:

  少年伯格15岁那年得了黄疸,在路边呕吐的时候遇到36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汉娜把他带回家,帮他清理。伯格来汉娜家致谢,汉娜正在穿一双长统丝袜,伯格突然心里动了一下,转身跑下楼……这以后,他们开始交往,读书,做爱。

  汉娜经常会有一些伯格不解的举动,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从汉堡消失了。

  伯格再次见到汉娜时,是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加法庭实习,而面对面站着的汉娜,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原来,汉娜曾当过集中营的女看守。伯格渐渐明白了一个秘密:汉娜不识字,所以她要伯格读书给她听,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举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掩盖这个她认为是羞耻的秘密,汉娜放弃了提升职位的机会,去做女看守——这是不需要识字的。她甚至为了避免遭遇辨认笔迹这样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认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汉娜和维护汉娜尊严间挣扎很久,也许其中还有很多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汉娜最终入狱了。

  一段时间以后,伯格继续给她寄读书的磁带,汉娜竟然渐渐在狱中学会写字,经常写些字条给伯格。伯格从未回过只言片语。这期间他结了婚,又离了婚。有一天,女监狱长打电话给伯格,说汉娜刑期将满,他们注意到伯格是惟一与她联系的人,请伯格接她出狱。伯格去见了汉娜,原先健壮美丽的妇人已老,伯格瞬间流露的惊诧和失望被汉娜捕捉到了。她对他说:“小家伙,你好自为之。”在汉娜出狱前一天,伯格决定去接她出狱。然而他见到的只是情人苍老的尸体。就在出狱的那天清晨,汉娜自杀了。她留下了一只铁罐子,里面有些钱,请女监狱长交给伯格处理。他找到了汉娜故事中的一个犹太受害者,随后把钱捐给犹太人组织。带着犹太人组织的信,伯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汉娜墓前。故事就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一个让文学界震惊的故事,不大的篇幅里包含了很多,你可以说它是一部跟爱情密切相关的感人小说,可以说它是成长小说——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二战后的德国第二代人对他们的父辈,对战争的反思。也可以说它讨论了人性与尊严。出版后德国每个中学都在讨论《朗读者》。它很快就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阅读话题。

  国外主要媒体评论:

  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的心房对话.——【美国】纽约时报书评

  小说描写得德国人精确之三昧,语言却感人肺腑.作者无疑是位天才作家,正因本书而突显于世。——【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读者绝对不能错过本书,在今天的德语文学中,这本小说真正具有绝世珍品的价值.——【德国】柏林每日镜报

  小说描写的是一段爱得残酷的情,吸引力极强,读者一旦本书在手,就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当然更不忍放手.——【德国】慕尼黑晚报

  世人真有福气,这样一本小说居然有人写出来了!——【瑞士】苏黎士世界周报

  我一上来并不喜欢女主角汉娜,但随着小说的进展,我对她开始感到深深的同情,最后,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这是一本绝非寻常的小说.——【英国】读者书评

  亚洲各国指责“日本对二战缺乏反省”,对比这本书反映出来的德国人对纳粹深刻的反思,我们日本人简直是什么也没做!——【日本】读者书评

  一本了不得的书,一个不得了的民族!——【法国】世界报

  读者绝对不能错过本书,在今天的德语文学中,这本小说真正具有绝世珍品的价值。

  ——【德国】柏林每日镜报

  小说描写的是一段爱得残酷的情,吸引力极强,读者一旦本书在手,就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当然更不忍放手.——【德国】慕尼黑晚报

  是一篇让日本人羞愧欲死的艺术檄文.——日文版《朗读者》译者

英国人尊重外国名人 老舍伦敦故居获蓝牌屋殊荣

   华声报伦敦消息:英国人爱好人文历史,对人类社会有杰出贡献的外国名人,其在英国的故居也每每受到英国人的尊重和爱护,当中包括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在伦敦的住所。

  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伦敦的名人故居多如繁星,伦敦市政府遂自1867年起在这些房子的门口镶上一个蓝色椭圆形的金属或陶瓷小牌,写上曾经居住于此的名人姓名和居住时间,以供瞻仰。挂了蓝牌的房子不得拆除,成为受保护的文物。

  能够镶挂蓝牌的文化名人需具备下列条件,就是必须是一个领域内公认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诞辰逾百年并已辞世。如非英国公民,这位人士居英的时期须是其生平事业中的重要阶段。

  老舍上个世纪20年代在伦敦的一处住所,就于2003年底获赠“名人故居”的蓝牌。这个住宅位于靠近伦敦诺丁山的荷兰公园圣詹姆斯花园31号,门口还写“舒庆春”三字,是老舍于1924至1929年应邀赴伦敦讲学期间,住得最久的房子。

  老舍留英时的创作,如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及《赵子曰》等,被视为其文学生涯的开端。英国政府特将他的寓所列为名人故居,老舍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实力派作家获日本文学最高奖

新年伊始,由日本文学振兴会主办,每年评选两次、代表日本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芥川、直木奖最新一届的评选结果17日揭晓。

获得芥川奖的是丝山秋子(39岁)发表于《文学界》9月号上的《在海上等候》。获得直木奖的作品是东野圭吾(47岁)发表在《文艺春秋》上的《嫌犯X的献身》。丝山是经第四次被提名后得奖,而东野则是第六次被提名。两人均是人气和成绩兼备的实力派作家。

在记者会上,两位获奖者分别发表感言。丝山轻松地笑道:“芥川奖好比粘在脚底的饭粒,不拿下它就不舒服。现在的感觉就像拿掉了喉中骨鲠。”东野笑着说:“(获奖之路)说长也长,但因为一直有种紧张感,所以老实说,我很高兴。”

丝山秋子出生于东京,现居群马县高崎市。2003年凭借文学界新人奖进入日本作家圈,2004年获川端康成文学奖,去年被提名为直木奖候选人。《在海上等候》刻画了担任制造业管理职务的女强人与男职员间的微妙关系。

东野圭吾出生于大阪市,现居东京。1985年以《放学后》出道并获得江户川乱步奖,后又创作了《秘密》、《白夜行》等人气作品。《嫌犯X的献身》是描写天才数学家为了所爱女性而谋划“完美犯罪”的正统派推理小说。

颁奖仪式将于2月17日在东京会馆举行。两位获奖者将分别获得100万日元的奖金。

谭恩美将出任新版《洛杉矶时报杂志》文学主编

  华裔美国畅销书作家谭恩美,将出任改版后的《洛杉矶时报杂志》文学主编。

  新杂志将更名为《西部》(West),自2006年2月5日开始出刊。“西部”的刊名,是该杂志196

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早期的老名字。谭恩美的工作,主要是为该杂志以“加州故事”为主题的小说栏目“金州”(Golden State)约稿。

徐坤:用话剧逼问婚姻

  寂静。惟有男主角的独白穿透这剧场的黑暗,他向自己发问,同时,似乎也在逼问每一个在婚姻爱情生活中沉浮的心灵:“接受,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人都不坏

,可都存在问题。每个人,都必须承受不能承受之痛。有时,人就像一个坏了的时钟,越走越错……”

  瞬间灯光亮起,全场掌声欢动。观众把掌声送给北京人艺年初的重头戏《性情男女》,却很难想像,这么一出成熟的话剧竟出自一位首次操持话剧创作的“门外汉”——作家徐坤。

  导演任鸣这么评价和他首次合作的女作家:“尖锐。”徐坤说:“戳穿一切温和表象下的矛盾,并以巨大的形而上的穿透力向生活发出拷问,这就是我的戏剧的惟一目的。”

  一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人士的男士,他的带着16岁女儿的前妻,和现任娇妻,三个人纠结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性情男女》试图向他们内心的情感、肉身的欲望、灵魂的皈依发问。按照徐坤的说法,她并没有刻意地追求婚姻爱情题材,但是,“手指敲到那了,它就自动出来了”,创作者总是本能地听从内心声音的召唤。有过婚姻之痛的徐坤还是希望将这部首次尝试创作的戏剧写得尖锐一些,因为在生活表层之下,人性的本质内部,是不是还存在着太多尚待揭发的东西,可能人自己也并不知晓。“这是一个在不断的言语的交锋中,每一个人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过程”。在徐坤看来,对家庭的矛盾,每个人都在进行着自我的拷问,但关键并不在于给出答案,事实上也没有答案,“吵嚷过后,喧闹过后,生活依然继续,这似乎是生活本身深刻的悲哀”。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情感变得特别脆弱,一撒手,就没了。”徐坤淡然说。

  虽然是首次操持话剧写作,但徐坤感觉写起来还是比较顺利,一切顺理成章。“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体裁和文体的界限不是问题,考验的还是个人的功底”。徐坤感觉,如果说戏剧和小说的写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句子如何变得更加精练,和小说随心所欲的描写不一样。“它把所有的心理描写和过程全删掉了,完全就是对话,特别要功夫”。

  徐坤喜欢话剧,还是人艺的“发烧友”,人艺所有的大戏、经典戏全都看过。“当钟声敲响,大幕拉开,真有物我两忘的感觉”。所以,她觉得,话剧这种体裁和电影、电视剧是不一样的,真人演出对演员功底的考验,对剧本的考验,都是实打实的。“尤其是,结果当时就能显现出来”。

  回忆起演员们第一次联排时的感觉,徐坤用了“新奇”来形容。“像我们在写作时,你是有一种声音在记录的,那种抑扬顿挫,在脑子里会知道,让自己来念是怎样的。”但她突然发现,这些句子从别人嘴里出来时是完全不一样,“那种句读,平仄,重音的部位,跟原来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徐坤“发现的惊喜”是颇有感染力的,听说后来名编剧邹静之和她打趣:“是不是很过瘾啊?”

  而徐坤“客串”话剧编辑的经历也颇富偶然性。人艺的导演任鸣和徐坤同是青联委员,还同在文化组,见一次面就说一次,“徐坤给我们写个本子吧”,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性情男女》,和不久将要演出的,改编自王蒙作品的《青狐》。

  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写剧本,徐坤总是将它们看作一个特别神圣的东西。也许,对文学的神圣的崇拜感,对职业的神圣感,对于徐坤这样一些出生于60年代的作家来说,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所以,她总是试图对人的存在,对人的生活发问,这也让她首次创作的剧本和许多轻飘飘的剧本相比,多了些沉重的质地。

  但是,除了质疑之外,徐坤强调的还是“相信”,比如爱情。对于她来说,爱情更类似于一种宗教般的情感,对它的信念她一直没有变。“人与人之间肯定需要存在一种真正的爱情”。不久前上映的影片《神话》主题曲中,有一句话曾深深地打动了徐坤,那句话是:“万古沧桑,只有爱情是不变的神话”。也许,“神话”的涵义是,不可及,但必须要长存心中的。

  但无论如何,徐坤说,“信它”。

中国当代小说重新关注现实

據上海《文匯報》報道,文藝評論家王曉明在最新一期《上海文學》上撰文指出,最近有不少中國作家「對現實伸出了尖銳的筆」,「在最近一年半的文學雜志上,差不多有一半小說,都是將『弱勢群體』的艱難生活作為基本素材。」

據認為,許多中國作家的筆觸及當代的社會矛盾和不幸。韓少功的近作《報告政府》、荊歌的《謀殺》、麥家的《一生世》以及2005年《十月》(1~4期中短篇卷)所刊登的30余篇中篇小說,都將目光投向現實。日前,這一文學現象已經引起了批評界的注意,《上海文學》專門辟出相當版面,以「當小說重新關注現實」為題刊發筆談,參與筆談者有王曉明、徐志偉、張碩果、張屏瑾、湯惟傑等。其中《報告政府》的作者韓少功更坦言:「我們的寫作要盡量打破模式化都市生活的圍城,把盲區中隱藏著的東西解放出來,看一看那裡的生活狀態和生命存在。」

近日有消息稱,賈平凹的《秦腔》和楊志軍的《藏獒》,剛剛獲得《當代》長篇小說年度專家最佳小說獎和讀者最佳小說獎。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在頒獎時說:「在經過現代主義小說的探索之後,許多作家開始發現現實生活、中國式敘事所蘊藏的魅力,逐步向現實精神回歸。」畢飛宇的新作《平原》以質樸的敘事話語,精妙地敘寫了鄉村青年的沖動、焦灼和迷惘,凸現了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無法協調的尷尬。

對作家們近來紛紛關注現實這一現象,陳建功說,中國作家的目光已從海外反觀國內,對借鑒國外的東西變得更加理性,不再一味簡單地模仿和生吞活剝。經過反思和超越,他們逐漸認同現實資源、生活資源和民間資源的可貴。

據悉,除《上海文學》外,《小說選刊》雜志社也於日前在京宣布,該雜志將於明年1月全面改版。據稱,新改版的《小說選刊》編輯理念定為「貼著地面行走,與時下生活同步」,因此那些關注現實、具備人文情懷的小說作品將成為雜志的新寵。

香港财经小说作家梁凤仪摇身成为亿万富豪

        据报道,由著名财经小说家梁凤仪创立并执掌的香港上市公司勤+缘17日宣布,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梁凤仪与公司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黄宜弘以每股1.85港元的价格,共出售1175万股予以独立第三者。借此,梁凤仪及黄宜弘夫妇将套现2173.75万港元。

  梁凤仪是近年来深受国内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多以香港风云变幻的商界为背景,以豪门望族为故事场景,而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中,不时穿插着商场上的尔虞我诈和刀光剑影,并将财经和经营管理知识融于其中。到1998年,她已出版了100部文学作品,多部作品陆续被改编成电视剧。

  1995年,梁凤仪与黄宜宏结婚,并共同创立勤+缘媒体服务公司,进行电视制作、公关、广告三线发展。而如今,这位靠财经小说成名的大作家转身成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亿万富婆。

  另悉,梁凤仪计划在今年斥资1亿元拍摄超过160集电视剧集,并准备在内地申办中外广告合营企业,从事贴片广告以外的广告业务。预计该公司有望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

昝爱宗:生命有涯,自由无价:赵紫阳忌日为逝者和生者祝福

1月17日,是赵紫阳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国家领导人没有说话,但并不是说他们无
话可讲。2005年11月,尘封了十六年之久的胡耀邦迎来了90周年诞辰,他们不是说话了
吗,不过是晚说了十六年而已。现在,赵紫阳忌日,他们不说话,或许是等到十六年以
后再说。但问题是,十六年后,他们还是国家领导人吗?还有机会轮到他们讲话吗?
2005年的1月17日,我是在成都双流机场返京前通过手机短信得到紫阳老人病逝的消息
的,经多个电话证实,当时的新浪和搜狐网都在第一时间转发了新华社的即时消息。回
京后,手机里陆续传来的都是纪念紫阳的消息,有“紫阳今晨京城抱憾而去”,有“赵
家已经开放,请前往悼念”,有“送紫阳,您终于自由了!八九一代敬挽”,有“送紫
阳:大义凛然,沧桑不渝!八九一代敬挽”,有“请各位明早(1月29日)八点半于八
宝山地铁集中,共同致送”……
紫阳去世后,本以为当年的中办主任温家宝去送行,可29日我在现场却没有发现有在职
领导人送的花圈,送花圈的都是退休的离职的前领导人,最高职务也不过是委员长。当
然,我还没有发现有当年的中央委员、总理秘书鲍彤先生送的花圈。送花圈确实是一道
难题,一方面个人送花圈“禁入”,另一方面有条件送花圈的却没去送。鲍彤先生不但
有强烈的向紫阳先生最后三鞠躬的要求,还有送花圈的要求,可是遗憾的是他和我们普
通人一样,这些良好的愿望都不能实现。或许,那些下“禁令”的人们,自己内心也想
送但不敢。
前不久,曾经担任过上海市长的汪道涵病逝,新闻媒体高调报道,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
联播里播出遗体告别仪式。我觉得这个仪式消息上新闻联播不在于汪道涵这个人有多重
要,而是到底有哪些领导人出席仪式,比如江泽民、曾庆红出席仪式,一个是仅此于胡
总书记的前中共总书记,是个大人物,另一个是现任政治局常委。而汪道涵本人,党内
地位并不高,从来没有当过上海的一把手,而且依据目前中共最大的一条衡量高官的标
准,汪道涵从没进入过中央委员会,就不符合这一标准。一个省部级高官,必须是中央
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省部级高官中,其党政一把手基本上都是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
,汪道涵出任上海市长时前有胡立教和陈国栋,他才是第三号人物,不是中央委员也很
正常。
赵紫阳不一样,早在1973年中共十大时就是中央委员,鲍彤先生也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
时就是中央委员,而汪道涵被挡在中央委员会之外,则说明他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的政
治核心区,还谈什么他的历史贡献呢?所以,新闻媒体总是以为热炒所谓的“名人效应
”,而真正的名人莫过于去世一周年的赵紫阳和健在的老人鲍彤,无耻而没有主见的媒
体却敬而远之了。不过,话说回来,假如当年汪道涵能够突破“禁区”到台湾进行“统
战”,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联合为“一个中国”的共识——台湾的辜老先生
不是主动来大陆接受“统战”了吗,则说明汪老先生有远见有能力,可惜辜能来大陆,
汪不能赴台湾,可见两人的政治地位不一样啊,汪老的遗憾肯定比辜老的遗憾更多,更
难言啊。
现在,不谈赵紫阳,也不谈汪道涵了,只谈仍在北京被软禁的鲍彤先生。鲍彤先生曾任
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2005年1月29日,赵紫阳遗
体火化前,鲍彤先生被匆匆安排在凌晨赶到北京医院向紫阳老人三鞠躬,甚至连拍照都
横加阻挡,十六年只见一面,就那么不容易啊。
鲍彤先生,浙江海宁人,生于1932年,按中国人的惯例算法今年有75岁了。可这位老人
如今却无法得到充分的自由,“电话也不通”,但由于互联网络的出现,并不影响他在
赵紫阳逝世一周年之际公开发表文章“我有話説”:
“不是赵紫阳要求别人纪念他,也不仅仅是六四的受难者要求纪念赵紫阳。是渴望走上
民主和法制轨道的中国人民要求纪念赵紫阳。 “推动中国转上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和

纪念赵紫阳,其实是一回事。这是赵紫阳最后的主张,也是他留给他的同胞和他的国家

的遗嘱。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困处在一种综合并发症之中。无论当年的全面专政还是

今天的全面腐败,症状虽有演变,病根始终是一个,都是一党专制的恶性症候。不建立民

主制度,中国现在面临的一切重大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从农村到城市,统统不可能解决,
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想长治久安是办不到的。 “中国当局应该总结自己
极其丰富的统治经验。真想淡化民众对赵的思念,真正有效的办法是保障民权。我想当前
至少应该做三件事:保证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全社会的言论自由,兑现港人治港的支票。
否则的话,民主和法制的诉求大概是不会消失的,同样,对赵紫阳的纪念,大概也是压不住的。 ”
鲍彤先生的话很实在,也很有力量,虽然他不一定能够看到中国全面走上民主和法治轨
道这一天,但他肯定坚信自己的这个信念,中国若没有民主政体,不建立民主制度,中
国想长治久安是办不到的。这不是美好愿望,而是历史发展规律,时代大潮,谁也不能
阻挡的。
在中国,像鲍彤这样坚守如此信念的人为数不少,谁也不要以为别人都蒙在鼓里,只有
掌权者才最聪明最明白。“皇帝的新装”无论发生了多少次,最后总有说真话的人出
现。据我所了解,鲍彤先生早年是共产党员,而且是中共执政时的1949年加入中共的老
党员(按照党的规定1949年10月1日前参加革命的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医疗费全额报销
,不知如今鲍彤先生是否被剥夺了这一基本待遇),1949年以后任上海南洋中学党支部
委员、学生会主席,中共华东局组织部干部处干事,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二
处干事,研究室研究员、副组长、副主任。1966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任江苏省
南京市栖霞山化肥厂建设指挥部外事组负责人。1977年任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办公室简报
组副组长。1978年任国家科委办公室负责人、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后(
中国政治形势最好的时代)任国务院总理秘书,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
组副书记。1987年至1989年兼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1987年在中共第十
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89年被指“春夏之交参与在北京发生的政治动
乱”,被解除一切职务(见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名词典(
1921-1987)》)。
鲍彤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做了很多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工作,但是他最大的贡献不是
既往,而是现在,他坚守民主自由的理念,他对真理的探求,他的勇气……现在可以说
,1989年以后鲍彤被关进监牢,莫不是那些恨赵紫阳恨得要死的人落井下石的结果。鲍
彤先生是无辜的,却在出了监狱也得不到充分的自由,电话时常被掐断,不能出现在赵
紫阳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等等,用中共的逻辑说,鲍彤不过是“跟错了人”,“站错了
队伍”,但他毕竟是中共自己的同志,难道赵紫阳犯了错误,鲍彤也跟着犯错误?难道
中共从来都不犯错误,从来都永远是伟大光荣正确?
看了如上鲍彤的简历,我还联想到当年有一些身居要职或说话一言九鼎的老头子对鲍彤
的仇恨,其中鲍彤先生当年出入中南海穿着牛仔裤“赶时髦”就成为他们攻击的理由,
说什么“穿牛仔裤,成何体统”,说这话的老人真是可怜啊,鲍彤先生穿什么衣服,你
们在赵紫阳先生当总书记的时候怎么不说啊,当时你们怎么就没胆量了呢,就宽容了他
的多元化了呢?后来赵紫阳下台了,你们幸灾乐祸,不但不放过赵紫阳,就连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秘书也不放过,这不是落井下石又是什么呢?都说中国人伟大,可看这些中
国人哪有伟大的胸襟和伟大的常识啊,鲍彤先生何罪之有?
我们常说,生命有涯,自由无价,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后面半句“自由无价”。生命诚可
贵,自由价更高。眼下,我们只能无奈地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
不是毛泽东,而是赵紫阳。紫阳先生是1989年被软禁的级别最高的重要人物,而鲍彤也
是被关押级别最高的中共官员(中央委员)。现在,赵紫阳“终于自由了”(其女儿语
),而75岁的老人鲍彤,以及在那个时代蒙受冤屈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更多人,还不能享
有充分的自由,还不能享有公民的正当权利,这难道不是时代的悲哀吗?今天,也就是
赵紫阳忌日之际,但愿更多的人关注那段历史,更关注眼前活着的人们,默默为那些逝
去的和活着的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