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界请求奥普拉“重开金口”

        电视脱口秀超级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莱在美国出版界可谓呼风唤雨,凡是在其主持的读书节目中向读书俱乐部推荐的小说,无不销量倍增,迅速走红。然而自2002年之后,她就转向文学经典的重读,不再关注当代新小说。近日,158位美国作家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希望奥普拉“重开金口”,多向观众介绍当代作品。

  据长期报道书业的记者M.J.罗斯的调查显示,在奥普拉·温弗莱读书俱乐部2002年不做当代小说作品介绍之后,美国小说的销售急剧下降:“俱乐部会员们不再购买新小说,这改变了美国出版业的面貌。”

  签名者以女性作家为主,其中不乏名家,比如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裘姆帕·拉希里,华裔作家谭恩美等,不少男作家也参与签名。

  公开信向温弗莱对提高图书销量的贡献表示感谢,并请她“考虑在她的读书俱乐部再次关注当代作家。”“读者需要你,我们作家也需要你。”

  奥普拉·温弗莱对公开信反应谨慎。其公司发言人表示:“目前还没有计划改变读书俱乐部的关注方向。”

英语图书综合榜——01.20

                     根据亚马逊书店、巴诺书店、北美主要媒体图书排行榜综合整理




英语榜说

  本周排行榜上有不少新书上榜,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小说类的《移动电话》,出自斯蒂芬·金这位恐怖小说之王之手。随着电影《断背山》的上映,其文学剧本也在书市上有了一个好销量,在小说类排行榜上位居第三。

  而2005年的最畅销小说《玛丽,玛丽》则落到了第9名。美国头号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弗莉是个具有点石成金能力的人,凡是在她主持的读书俱乐部节目中所推荐过的书,无一不是畅销书榜上的常客。

  像詹姆斯·弗雷的《岁月如沙》,早在2003年出版,却乏人问津。2005年9月,欧普拉读书俱乐部节目的官方网站上宣布,在停止推荐作品两年多之后,詹姆斯·弗雷的回忆录《岁月如沙》将成为下一本推荐书。第二天开始,这本书就成为了各大书店的头号畅销书。

  《岁月如沙》讲述的是弗雷因戒酒戒毒而需要进入戒毒所的那段时间的故事。欧普拉·温弗莉在节目中称赞这本书———“这是个全新的开始,它既不是经典,也不是小说,是个大胆的选择,是一本掏心掏肺的回忆录。”这本书描述的时间从詹姆斯23岁开始,他当时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10年酗酒和3年滥用药物的恶习。医生告诉他,如果再不停止这些嗜好,可能活不到他的下一个生日,于是他进了戒毒所,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艰辛历程,心理和生理上都遭受重大的改变,这中间他还亲眼目睹了好朋友的离世。

  弗雷的书详细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所有一切有关20岁的种种在他笔下变得鲜活,然而阅读的时候却让人鼻头发酸,那些回忆是那么支离破碎地重新涌现。在这本书畅销的同时,一个调查网站却在怀疑这本自传的真实性,认为他回忆录的重要部分,都是编造或添油加醋而成,弗雷对这些怀疑则回应,自己的作品是真实的。

美国“汤姆叔叔的小屋”向公众开放

     因19世纪美国文学名著而闻名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日前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华盛顿郊区的蒙哥马利县。有关方面计划修复这栋小木屋并向公众开放。
  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这栋乡村小木屋曾是非洲裔美国奴隶乔赛亚·亨森的旧居,而亨森就是哈丽特·比彻·斯托于19世纪50年代出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旧译《黑奴吁天录》)中汤姆叔叔的原型。小屋的最后一位主人是希尔德加德·马利特·普雷沃斯特,已于去年9月去世。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是斯托夫人根据亨森关于自己奴隶生活的日记而创作的。亨森生于1789年,年轻时被卖给该小木屋所在的种植园。他于1830年逃走,最终在加拿大安大略附近定居。那里现在也有一栋“汤姆叔叔的小屋”吸引游客。

杂文“式微”已无药可救

  最近,江苏有位杂文家江帆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发了些牢骚,大意是杂文家现在的生活很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很少”,杂文现状很不景气,埋怨很多报纸不给杂文空间。(时代杂文网2005-12-30《杂文究竟怎么了》)对此公的论调,笔者有很多不同意的地方,想在这儿唠叨几句。

  杂文“式微”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虽然

把时评从杂文中分割出来我并不同意,但大家都这样说我也就先大众化一下),最近很少有人再提了,大概大家都认同了这一趋势,只是没有人愿意在桌面上摆出来。

  从历史的新旧更替这一唯物论观点看,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体也是如此。“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极盛之后有宋词代替,宋词之后又有元曲,老的文体虽不至于消亡,但主导地位却不得不拱手让出。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它时代特色的东西,就如同京剧要让位给现代戏剧,相声要让位给小品一样,杂文必定要把言论界的接力棒交给时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到需要,传统的杂文虽然好处颇多,但却不适应现代的快节奏,而时评则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事实上,如果现在的所谓杂文能秉承老杂文耐读讽刺锐利的文学特色的话,也不会这么快落到如此地步。从很早以前有些人的杂文就成了“和事佬儿”杂文,看不懂的杂文,故弄玄虚的杂文,试问,让人看不懂的东西怎么会有市场?和稀泥的文字怎么会有人看?杂文家们在失落的同时应该先问一下自己,你的东西有哪儿能比的上时评?文学性荡然无存,赖以生存的讽刺性难寻踪迹,你的文字有何理由占领巨大市场呢?

  不要抱怨报纸不给杂文空间,时评那么尖酸刻薄都有空间,怎么会没有你的呢?恐怕是技不如人吧。而杂文家的情绪也就很好理解了,有些说葡萄酸的意味。

  其实时评也不一定长命百岁,肯定有他的继承者在等着他。

  所以杂文衰败了也无所谓,历史的必然,没有理由为他去悲伤。本来时评也是杂文的本家,所以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没人去扛鲁迅的大旗。

  杂文“式微”了,没必要去救它,没有旧的消亡就不会有新生,如果有人硬要为它哭丧,那我只能说它无药可救了。


新京报推荐“2005年度100本好书”

     历史传记类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作者:《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各国史学界历史观妥协的产物。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作者:何炳棣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9月

  历史学人何炳棣的回忆录,作者没有在大时代过多着墨,回忆录更透出浓浓的书卷气息。

  ●《飞翔在中国上空》

  作者:饶世和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中国航空从无到有的一段历史。

  ●《话说中国》

  作者:杨善群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

  从远古传说开始一直书写到近现代,是又一次普及中国通史的努力。

  ●《焦点不太准》

  作者:卡帕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

  二战期间最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的自传。

  ●《母亲杨沫》

  作者:老鬼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

  老鬼为母亲杨沫写下的忏悔录,真实回忆了杨沫的生平往事,其坦率令人心惊。

  ●《束星北档案》

  作者:刘海军 作家出版社2005年3月

  束星北为知识界所敬佩,不仅仅因为他的科学成绩,更因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操守。

  ●《思念依旧无尽》

  作者:满妹 北京出版社2005年12月

  胡耀邦传记,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

  作者:王雁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再现沙飞一生经历,同时收入大量沙飞作品,为历史留下见证。

  ●《王氏之死》

  作者:史景迁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2月

  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之一,对中国的解读视角独特,发人深思。

  ●《我的小屋我的梦》

  作者:陈原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文化老人陈原最后的回忆文字。

  ●《戊戌变法史事考》

  作者:茅海建 三联书店2005年1月

  戊戌变法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但它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却至为深远。茅海建对当时史事条分缕析,不但还原历史,同时也引起对当下的思考。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作者:汪荣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汪荣祖以《史家陈寅恪传》为读者熟知,此书则是他对于圆明园历史变迁的全面研究。

  艺术类

  ●《安徒生剪影》

  编者:林桦 三联书店2005年4月

  童话大师的另外一面。

  ●《笔记:清明上河图》

  作者:赵广超 三联书店2005年7月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随感和研究。

  ●《创意市集》

  作者:王怡颖 三联书店2005年7月

  伦敦市集16位艺术家的访谈录,反映最民间、最具活力的原生态艺术。

  ●《法国电影新浪潮》

  作者: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电影馆”系列之一,再现法国电影新浪潮时代的历史。

  ●《梁陈方案与北京》

  作者:梁思成等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北京的城市改造从来都是热门的话题,此书收录当年“梁陈方案”原貌,加以阐释,令读者有不胜今昔之感。

  ●《刘宇廉文存》

  作者:刘宇廉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

  作者为当代知名画家,“伤痕艺术”代表人物,英年早逝。此书与画集代表作者的艺术成就。

  ●《美女与野兽日记》

  作者:让·科克托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实验电影导演、诗人、作家、先锋派……科克托身份复杂,引起的重视却远远不够。

  ●《书天堂》

  作者:钟芳玲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月

  关于书、书店的图文记录,无论文字还是图片,展现的都是读书人对书的热情。

  ●《它山画语》

  作者:张仃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

  画家张仃的谈艺录。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作者:潘国灵等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专业级王家卫电影评论集加王家卫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

  编者:格里克曼 东方出版社2005年9月

  肖斯塔科维奇与友人的书信往来,和回忆录《见证》交互阅读,不但可以感受到历史变迁,音乐大师本人也如在眼前。

  ●《音乐事情》

  编者:网络与书编辑部 现代出版社2005年6月

  台湾文化人关于音乐的文字,汇编成册,既像杂志,又像书本。

  ●《中国油画史》

  作者:刘淳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8月

  中国第一部油画史,全面梳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妆匣遗珍》

  作者:杭海 三联书店2005年8月

  漂亮的书,收集古代女子饰物,编为一集。

  经济类

  ●《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

  作者:黄亚生 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

 
 
  黄亚生名著,结论部分更是发人深省。

  ●《管理者而非MBA》

  作者:明茨伯格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对于MBA的批判性思考。

  ●《蓝海战略》

  作者:钱-金 商务印书馆2005年5月

  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著作。

  ●《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一个可读性很强的企业史读本。

  ●《伟大的博弈》

  作者:约翰·S·戈登 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

  ●《下一个大泡泡》

  作者:哈里·登特 中国社科出版社2005年9月

  对世界经济的大胆预测。

  ●《喧嚣的九十年代》

  作者:斯蒂格利茨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月

  斯蒂格利茨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叙述。

  ●《寻路问学》

  作者:汪丁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汪丁丁的随笔集,抒发一位经济学人的心声。

  ●《赢》

  作者:韦尔奇

  韦尔奇又来了,这次不叫自传,不过仍旧和自传有着类似的意趣。

  ●《再造宏碁》

  作者:施振荣 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

  宏碁企业史。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作者:伊斯特利 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

  世界上更多的还是欠发达地区贫困和难以发展的现实状况。

  ●《中国的世纪》

  作者:申卡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下一站吗?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作者:吴敬琏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2月

  针对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写作。

  ●《转型》

  作者:博西迪、查兰 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

  以“企业转型学”为指针,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式。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作者:彼得·德鲁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德鲁克,20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大师之一,本书是其名著,讲述管理者本身的效率。

  儿童·科学类

  ●《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者:麦克布雷尼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5月

  一个温暖无比的亲情故事。

  ●《玛丽阿姨系列》

  作者:特拉芙斯 明天出版社2005年8月

  20世纪英国儿童文学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可爱的鼠小弟》

  作者:上野纪子等 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经典的日本绘本系列,至此基本翻译出齐。

  ●《纳尼亚传奇》

  作者:刘易斯 译林出版社2005年12月

  随大片走红全球的儿童幻想小说。

  ●《叛逆的小精灵》

  作者:特里·普拉切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无与伦比的想像力,加上强烈的幽默感,使得此书显示出不同一般的魅力。

  ●《青铜葵花》

  作者:曹文轩 江苏少儿出版社2005年5月

  一个乡村男孩青铜和一个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

  ●《深夜小狗神秘习题》

  作者:马克·海登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神奇而另类的少年小说。

  ●《小木屋》

  作者:罗兰·怀德

  一段健康明快的拓荒历史。

  ●《地球大百科》

  编者:英国DK公司 希望出版社2005年10月

  关于地球的科普精品。

  ●《权谋》

  作者: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诺奖内幕。

  ●《上帝的方程式》

  作者:阿克塞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0月

  《费马大定理》作者阿克塞尔新著。

  ●《推理的迷宫》

  作者:庞德斯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庞德斯通的两本书没有引起太多注目,实则在科学读物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站在巨人的肩上》

  编者:霍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伽利略、牛顿、哥白尼……一系列科学史上闪光的名字,一部部改变了科学历程的著作,由物理学家霍金编为一卷。

  ●《走近爱因斯坦》

  编者:许良英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爱因斯坦关于社会的文字读本。

  文学类

  ●《爱因斯坦的梦》

  作者:阿兰·莱特 接力出版社2005年1月

 
 
  一本奇异的小说,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物理学家莱特从量子理论的可能性出发,文学家莱特则展开无边的想像,于是读者得以在时间的各种不同状态中体悟人生。

  ●《遍地枭雄》

  作者: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一部相当轻盈的小说,不仅篇幅如此,气质上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印象。王安忆在小说中尝试介入更流行的题材,不过骨子里仍然透露出优雅。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

  关于文学、关于书的著名故事,称为当代经典毫不过分。对大部分读者而言,这个译本来得有点迟了,但美好的文字是不会过时的。

  ●《愁容童子》

  作者:大江健三郎 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愁容童子”,堂吉诃德的日本版。这部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大江健三郎后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深刻探讨日本的民族性,对人性亦有深深的反思。

  ●《多多诗选》

  作者:多多 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诗人多多多年来的第一部诗歌集,精选作者几十年来的最重要作品。作为老一代诗人,多多的语言和活力在当代诗坛仍然保持标志性的分量。

  ●《钢琴教师》

  作者:耶利内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2004诺奖得主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年度最畅销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由此书开始,耶利内克10多部作品已经陆续译成中文。可惜译介虽多,关注却少。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作者: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罗琳这本书写得比上一本要好。

  ●《后悔录》

  作者:东西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关于情欲、关于人性的小说,描写当代社会混乱而又无力的情爱生活。

  小说在评论界获得极高的赞誉,不过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大众影响。

  ●《芥川龙之介全集》

  作者:芥川龙之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不论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来看,此书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同时它还是国内第一次出版一位日本作家的全集。

  ●《空山》

  作者: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阿来沉寂多年之后的新长篇小说,与之前并无太大改变。

  ●《穆旦译文集》

  译者:穆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穆旦终于有了文集。

  ●《女同志》

  作者:范小青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

  这部看上去相当传统的小说非常别致,对“女同志”的描写更具浓浓的历史感。

  ●《平原》

  作者: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又是一部描写乡土的小说。和以前相比,毕飞宇的叙事显得更加圆熟老到。

  ●《珀涅罗珀记》

  作者:阿特伍德 重庆出版社2005年10月

  重述神话,回归人类的精神故乡,这个2005年最具雄心的全球出版计划产生了第一批作品。单纯从小说看,确实不代表作者最好的水平,但整个计划相当有创意。

  ●《秦腔》

  作者: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

  被评论界称为“终结传统乡土叙事”的小说,叙说当代乡村传统的失落,市场反响相当不错。不过方言化写作给读者带来了相当大的阅读困难。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者:扬·马特尔 译林出版社2005年1月

  少年、老虎、小船、大海,一场奇特的冒险,一次精神的旅行。2002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在流行的元素之下,是对宗教等人类思想的探讨。

  ●《时间的玫瑰》

  作者:北岛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

  诗人北岛梦幻般的诗歌之旅,带领读者重温20世纪经典诗歌的魅力,同时也重逢了80年代的诗歌精神。虽然用散文写成,但激情的文字中随处荡漾着诗意。

  ●《我和你》

  作者:韩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同样是关于爱情的小说,韩东的笔触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直抵爱情的深处。

  不过这一次,他的新作没有赢得《扎根》那样的反响。

  ●《西方正典》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

  布鲁姆为西方古典文化招魂的旷野呼告,读者在其中重新认识西方文学的主流精神。不过在一个日益娱乐化的时代,布鲁姆的保守显得缺乏力量。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麦卡勒斯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经典的美国南方故事在中国有了一种怀旧的味道。众多文学青年都曾沉迷于麦卡勒斯式的孤独,不过她的小说还是第一次大规模地翻译出版。

  ●《兄弟》

  作者: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余华这本书在读者的千般等待之后终于面世,读者和评论界毁誉参半,不过并不妨碍此书的畅销。

  ●《隐秘盛开》

  作者:蒋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一场漫长、无望而又震撼人心的暗恋———爱情确实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不过除此之外,蒋韵的小说语言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

  ●《悠游小说林》

  作者:艾柯 三联书店2005年10月

  《玫瑰之名》的作者向来以晦涩著称,即使是他的小说也充满了符号的象征意义,令人难以索解。不过这部关于文学的讲演稿倒相当明晰,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快感。

  ●《中国现代小说史》

  作者:夏志清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典之作,对张爱玲等人的发掘只是此书的成就之一,更重要的是此书为以后的文学批评指引了方向。惟一的遗憾是现在的版本还不完美。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李欧梵出书有点太多,但这本迟迟引进的博士论文却绝对可以称为力作。此书以传记带历史,通过对林纾到郭沫若等文学家的细读与分析,再现了一段文学史和思想史。

  ●《抓痒》

  作者:陈希我 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

  福建作家陈希我充满冲击力的作品,表现当代情境下人类失去热情的生活。令人惊奇的不只是题材,小说的语言和作者撕裂生活表象的力量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情人》

  作者:残雪 花城出版社2005年9月

  残雪又出新小说了,还是和以往同样晦涩、同样灰色。她笔下的爱情更像是斗争,她笔下的人生也只是挣扎。现在的读者,大概已经不愿再去面对这样的沉重了。

  社科类

  ●《从历史看管理》

  作者:许倬云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

 
 
  一册小书,“历史管理学”,来自许倬云的一次系列讲座。不过小文章中恰恰有真知在,许倬云从历史中阐发管理学的精髓,在转型时代颇发人深省。

  ●《大抉择》

  作者:布热津斯基 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

  和亨廷顿一样,布热津斯基对美国的未来既忧虑又抱有希望,而他笔下所描述的那个十字路口,其实不仅仅只是属于美国,整个世界或许都面临着抉择。

  ●《法律的理念》

  作者:丹尼斯·罗伊德 新星出版社2005年11月

  在一个法律至上的时代,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却未必到位,即使是在号称法制发达的西方,也同样如此。罗伊德此书从法律的根源入手,语言明快,却又直指本质。

  ●《非常道》

  作者:余世存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只言片语,亦成文章,而且往往更有微言大义。

  ●《果壳里的帝国》

  作者:吴稼祥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6月

  帝国主义到黄昏了吗?吴稼祥此书带来对帝国主义的再思考,而作者的思索重点,则是时代转型过程中中国的角色与战略的问题。

  ●《花间一壶酒》

  作者:李零 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

  杂家李零的杂文集,虽然大多数是旧文章,不过放在一起,依然能带来新意。

  ●《论李维》

  作者:马基雅维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就像《君主论》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一样,《论李维》一经出版,又引起了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的强烈兴趣。只是时至今日,论者解释这位思想家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雅各布斯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

  把这本书理解为对大城市的批评远远不够,这本城市规划方面的名著引进得恰逢其时。雅各布斯说得不一定都对,但她提出了重要问题,在诸多方面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萨特的世纪》

  作者:贝尔纳·亨利·列维 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

  萨特百年诞辰纪念,有的地方热闹,有的地方冷清,无论如何,萨特当年对世界的影响已经消退。

  列维此书回望历史,重新梳理萨特的思想和影响,令读者怀想。

  ●《岁月台湾》

  作者:秦风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秦风以图像表现历史的作品之一,此书编年排列20世纪台湾大事记,同时配以当时的照片,在细节处展现出历史风貌,令读者唏嘘。

  ●《退步集》

  作者:陈丹青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月

  关于艺术、关于城市、关于教育、关于时代,陈丹青此书内容庞杂,细细寻觅,却又有着相同的思考理路,从这些文字不难感受到知识分子的思考。

  ●《我们是谁?》

  作者: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

  亨廷顿的新书,关于美国,也关于世界。亨廷顿在书中为美国定位,特别探讨在“敌人”消失之后美国该怎么办的问题。从现实看起来,他只说对了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鸦片》

  作者:雷蒙·阿隆 译林出版社2005年8月

  阿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久享盛名,可惜今年引起的注意并不是太大。这有点像与阿隆同过百年诞辰的萨特,遭遇的都是冷清。不过萨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阿隆此书却正当其时。

  ●《致新知识分子》

  作者:兰德 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大众哲学家之一,兰德一直不为国人所知,这有点说不过去。虽然兰德的哲学在主流思想家当中不被重视,但她对社会的思考却极具深度。

  ●《中国崛起》

  作者:张剑荆 新华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国的崛起正在发生,并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张剑荆此书则试图在理论上为中国的崛起作出解释,并提供思路。

  ●《中国哲学史》

  作者:劳思光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

  作者批评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欠缺太多,乃以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阐发中国哲学历史,具有卓识。

  ●《自由及其背叛》

  作者:伯林 译林出版社2005年10月

  这部演讲集不是伯林最重要的作品,不过对于理解伯林的思想却颇为方便。

秋风:期待判例制度

  在中国,延续欧洲大陆和苏联的法律传统,法官大体上被视为“法律的自动售货机”。“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就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法官的任务就是简单的三段论推理:你做了某些事情,法律上规定了该行为正当或不正当,据此即可得出结论,你的行为是否正当。
  这样的体制要求立法机构将法律制定得非常精确、细致,不给法官留下自由裁量的空间。或许可以说,在欧洲,自罗马以来发达的法学研究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法律做到精确细致,但在中国,人们恐怕都会承认,立法者常常考虑不周,法律本身尚不够严密精确,法官自由解释的空间很大。
  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同样的案件,得不到同样的处理。比如,当年王海从事职业打假工作,几乎完全相同的案情,在不同的法院,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局。互相矛盾的判决让正义离王海越来越远。
  同样的案件得到相同的处理,乃是法律的正当程序的基本原则。对当事人来说,法官的判决就是法律。法律是否公平,就看他自己是否得到了公道的对待。而这种公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法官对他的案件的判决,是否与以前类似的案件相类似。当以前某个比较权威的法官对某个案件作出了一种得到公认的判决,后来的当事人就会形成一种预期,如果这种预期得不到满足,当事人就会觉得法律对他不公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法官适用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其实,法律即使十分完美,也断不可自我执行。法律必须由法官来解释适用,而法官不可能是批量生产、具有统一的观念、偏见、偏好的机器人。相反,作为活生生的人,法官跟法官是不一样的。假如赋予法官充分的独立审判权,同时又让每个法官仅仅秉持自己的良心,按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来适用法律,结果可能就是,法律在每个法官那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法律不复存在,公道也不复存在。
  于是,很自然地,近代史上最早确立法官独立制度的英国,就采取了“遵循先例”制度。抛开这一制度的宪政功能,仅从技术层面上说,这其实是对法官的一种限制。法官是独立的,但必须用一个锚将独立的法官系住,否则,他就可能随心所欲地漂浮。这个锚就是先例,先前的法官作出的判决。原则上,法官在碰到相似案件时,要给出相似的判决。这样,独立的法官才不会撕裂法律的统一。英国在欧洲最早实现了法律的全国统一,判例法居功至伟。
  今天的中国,人们痛切地感到法律的不统一。考虑到历史经验,实行某种程度上的判例制度,有助于约束法官在案件上的自由裁量权,让不同地方的法官能够像一个人那样公道地对待当事人,让法律不仅在文本上,也在其实际效力上做到全国统一。
  法律界早就意识到了判例的这一功能,有些地方法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比如,郑州中原区法院2002年起试验一种“先例判决制度”,在本院范围内实行了判例制度。天津高级法院则试验在民事审判中实行判例指导制度。
  大约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考虑及地方的试验,最高法院最近制定的司法改革《二五纲要》明确提出,将建立和完善我国特有的案例指导制度,以统一司法尺度、准确适用法律。这里所说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弱的遵循先例制度。
  想来,那些被编选在案例汇编中的指导性案例,对于下级法院的法官是具有相当程度拘束力的。它们的拘束力肯定低于法律、法规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但在法官进行思考的时候,这种指导性案例很可能最先进入其思考范围。这样判例导向的思维方式,将引导不同地方的法官,按照指导性案例中对法律的解释和法律推理方式,来适用相关法律。这样,全国不同地方的法官,对同一条法律规定,将走上同一条解释轨道,而不是各走各的道。
  这种弱的判例制度,对于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法律人共同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这样一个法律共同体来守护法律。但是,假如法官只是法律的自动售货机,就像现在这样,判决书只是简单的三段论推理,则法学家、律师就缺乏一个与法官探讨案件,即探讨真正发生效力的法律的平台。参与制定法律的法学家、适用法律的法官、靠法律吃饭的律师互相猜疑,无法展开理性的对话。

  实行弱的判例制度,荣誉感或许会引导部分具有抱负的法官,严肃地审理案件,并撰写论证严密、推理精当的判决:谁不希望自己审判过的案件被选入指导性判例汇编中?这个共同体将对案件进行评头品足。只有在这种持续的对话中,法律人才能逐渐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以及最重要的,对法律理性的尊重。当法律理性发育之后,它不仅会排斥法官的情绪、偏见,也会排斥权力的干预,从而让法官从精神上走向独立。
南方周末    2006-01-19

刘军宁:个人权利的优先性

  自由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古典自由主义,另一派是现代自由主义。流行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的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的唯一作用就是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特别是公民个人的自由权、生命权和私有财产权。在当代有重大影响的古典自由主义中,诺齐克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十九世纪末期出现的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即使以公民的自由和财产权为代价也要关心分配不均、贫困等现代社会问题。罗尔斯便是现代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与《正义论》在现代自由主义中的地位一样,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战后以来最重要的古典自由主义的著作。其重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诺齐克作为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在该书中充分发挥在其在哲学思维方面的长项,把主流的哲学分析方法运用于探讨自由社会的重大理论和问题,极其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探讨与政治关怀的有机结合;其次,与传统的功利主义套路以效用或经济效率的尺度对人的自由所作的辩护不同,诺齐克尽管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其基本思路却是元伦理学的方法。他是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思想试验出发,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超功利的正当性与优先性。

  对该书的核心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该书对国家要说的是,在道德上正当的国家是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国家不能管治除维护公民的自由以外更多的事情,否则就要侵犯到公民的权利,因而就失去了道德上的正当性和统治上的合法性。诺齐克断言:“如果要防止国家成为一部分人中饱的私囊,却采取强化国家、扩大其功能范围的做法,只能给腐败造成更多的机会,使国家成为官员们捞取各种好处的更有价值、更为诱人的目标。”

  该书对个人要说的是,你有权!尊重你公民的权利是国家的天然义务。对个人的权利是保护,还是侵犯,是衡量国家及其行为正当与否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对国家及其行为构成道德约束。当然这种约束是消极意义上的约束,诺齐克称之为道德的“边际约束”,即权利保护不是国家的目的,但却是在一旁永远对国家起监督作用的道德准则。

  你有权,因为你是人,因为你拥有你自己。诺齐克在该书的开篇中,以近乎斩钉截铁的口吻写到:“个人拥有若干权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或团体都不能对他们作做的,做了就侵犯到他们的权利。这些权利如此强有力且广泛,以致引出了国家及其官员能做些什么事情的问题”。计划经济之所以行不通,就在于这种经济一不承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二不接受这种权利和自由对国家行为的边际约束,结果,国家做了大量的超越其正当全县范围之外的、不该做的事情,并最终失去人心,失去合法性。而且,计划经济以结果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名义糟蹋财富制造贫困。

  在诺齐克这样的个人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权利优先于国家的权力。国家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个人享受国家权力之外的活动空间;是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和职能决定个人享受多少权利。按照这一准绳,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非正义的。在该书中,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先驱洛克一样,诺齐克认为,个人拥有若干自然权利,即区别于仅仅来自立法规定的法律上的权利。自然权利也是一种道德上的权利,是立法活动与政府活动都应该尊重和保护的权利。不仅如此,而且政府的确立需基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自愿同意,政府的活动不能危及个人的自然权利。一个人的人身和他的劳动力都是他的财产,因而有决定如何支配自身和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有收获其劳动成果的权利。诺齐克认为,个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边界,没有经过权利的所有者的自由同意,是任何国家权力都不能任意逾越的。每个人的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制约,只受他人权利的制约。

  诺齐克发现,人们常常注意到财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如何使财富的分配更加平等。然而,作者认为,强迫一个人为他人的利益工作是不正义的。中央权力机关机关无权把一切物品集中起来加以分配,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有权控制所有的物品。不能把一个人的东西以任何动听的理由义从一个人那里剥夺过来。在民间的活动与纠纷中,政府的角色是仲裁者。“国家不可用其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的活动。”

  在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在国家的作用与个人的权利之间,个人的权利居于更为优先、更为根本的地位。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决定国家的性质和职能,而不是国家自身的需要,决定公民个人享受与否或享受多少权利和自由。既然国家是由在人格上平等的个人构成的。国家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强行剥夺另一部分人,那怕其动机是善意的也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则,否则最善意的动机将导致最卑鄙的恶行。所以,个人权利和自由是诺齐克的政治哲学全部出发点,也是其国家学说的核心。

胡志伟:大时代的传奇故事

胡平等:就高智晟险遭暗害一事致胡温的公开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

你们好。

北京律师高智晟在去年1018日和1212日,先后两次给你们二位先生发出公开信,呼吁停止对法轮功等自由信仰者的政治迫害。高智晟律师发表公开信,无非是行使其言论自由权利而已。可是,北京市司法局却于114日下令其律师事务所停止执业。从去年1018日日至今80多天,高智晟及其家人一直遭到大批警察与便衣的跟踪、骚扰和恐吓。更为恶劣的是,在今年117日,高智晟开车外出,险些遭遇一场人为制造的车祸,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种种迹象表明,针对高智晟律师的打压与迫害,以其动用资源之雄厚和公然行事之嚣张,绝非地方官员之所能。毫无疑问,针对高智晟律师的打压与迫害决非仅仅针对高智晟个人,而是针对一切维权人士,是对人权的粗暴侵犯和对法治的猖狂挑衅。我们强烈地要求你们立即采取措施,切实保障高智晟律师及相关人士的安全,对这一严重事件的幕后操控者依法惩办。高智晟的两封信是写给你们二位的,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他所遭遇到的打压与迫害就发生在首都北京,因此你们不可能对此毫不知情。

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此后高智晟的境遇并无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世人将会怎样看待你们在其中的责任呢?

谨致新春问候

  签名:胡平、郑义、蔡楚 、廖亦武、余杰、李进进、余樟法(即东海一枭)、康正果、杜导斌、温克坚、陈奎德、赵达功、王丹、焦国标、王军涛、伍凡、一平、万之 、徐文立、盛雪、杜智富、张耀杰、袁红冰、赵昕、郭飞熊、胡佳、傅晓山、梁泉、綦彦臣、郭庆海、孙富贵、严明、逸君、刘云霞、刘布平、沈书庭、锺岩、冯保罗、韩文光、莫默、关云、吴仁华,张伦、刘国凯,徐水良,王丹(女),友友、杨炼、曾铮、李海、齐志勇、庞梅青、马文都、欧阳懿、陈树庆、徐光、逸风、廖双元、吴玉琴、莫建刚、吕耿松、王东海、陈龙德、范子良、来金彪、戚惠民、吴远明、高海兵、杨建明、高烨炬、 王富华、池建伟、胡晓玲、席传喜、宋一平、郭少坤、严正学。
    
    (排名不分先后)
    
    可直接到下列网址签名
    
    http://www.qian-ming.net/gb/default.aspx?dir=scp&cid=66

                                                                                   2006119

 

 

 

 

 

当局不放记者李长青 换个罪名再开审

 

【2006年1月20日狱委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报道:受黄金高案牵连被拘捕近一年的记者李长青, 星期四第二次受审,而这次官方是以与黄金高事件毫无关联的另一罪名起诉。

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原副主任李长青因网上撰文支持“防弹衣县委书记”黄金高,于2004年12月16日被“双规”,并在05年2月3日被福州市公安局国保大队以“涉嫌阴谋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逮捕。市检察院接受辩护律师莫少平意见,因就该罪名提出的指控并不成立而撤销起诉。

然而,紧接着下辖的鼓楼区的检察院又以另外一个罪名??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审查起诉李长青,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起诉到了鼓楼区法院。指控他于04年10 月在博讯网上登出的一篇名为《福州市爆发”登革热”百余人染病 政府刻意隐瞒引发民众恐慌》的文章是任意捏造事实,意图制造恐怖气氛,扰乱社会秩序。

该案与星期四早上9点半开庭, 为时约2小时。辩护律师莫少平星期四晚接受本台访问时说:“ 李长青的亲属,报社的记者,他单位的人,都进去旁听了。”

莫少平律师在庭上提出三点论证当局对李长春的第二次控诉不成立:

“ 第一在刑事控诉证据角度,他不能证明是李长青所写 ;第二李长青发的稿和博讯最后刊登的表述上有很多不同,是博讯结合其它的信息渠道修改添加的;第三登革热疫情是事实, 政府一个月之后才公布也是事实,不能认定他是虚假的, 而且他在海外网站发布国内不通过特殊手段根本看不到,所以根本没有造成社会混乱的后果。

(但为何在证据如此不足的情况下当局还要提出这项控诉呢?)

这我就不好做回答,是否有其他案外因素。

(两个案件有没有关系呢?)

这个我不去做评论,你们自己分析做出结论吧。但是福州市司法机关的确有他程序上重大违法的地方。

像第一个控诉,逮捕五个多月侦查期内,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不给律师会面。譬如说李长青被监视居住时也没有见到律师和家人;另外在鼓楼区法院审查控诉期间该征询李长青辩护律师意见,他也没有。

(就是说两个控诉之间,他没有被释放过)

没有没有。”

而李长青的家人,不但自从04 年12月以来没有获准与他见面,连他再次被起诉都没有通知家属。星期四在法庭上是年多来首次见到亲人。他的妻子鲍女士当日告诉记者:

“包括今天开庭都没有给我们家属任何通知,只通知了律师。我也很意外。一年多见都没见过,反正看上去肯定不如以前了。”

妻子认为这次李长春再被起诉,还是与他网上发表关于黄金高事件的文章引起当局不满有关, 她觉得丈夫两次受控都不合理:

“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行为,而且平时为人非常正直,今天在法律上律师是辩得很好 。我非常担心,也非常无奈,我们也一直去打听,但这边气氛很浓厚 ,他们说是什么政治问题,把它提到很高。”

按照法律程序,此案应于2月15日前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