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普里什文文集出版

                                        比《寂静的春天》早10年预言人类环境状况

 

  普里什文在中国已经有了26个单行本,但这是他第一个大型中文版文集。

  本报讯(记者张弘)一套五卷的《普里什文文集》使人感到大自然久违的气息,读者在每一个字句里都能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领悟。昨天上午,长江文艺出版社《普里什文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举行。

  “普里什文文集”共分五卷,分别是《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项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大地的眼睛》。据本书集译者之一杨怀玉统计,到2002年左右,普里什文的作品至少有26种以上的单行本或作品集由中国各出版社出版,还有许多译品散见于各种刊物。但是,目前中国读者所见不过是普里什文作品的六分之一,而且多为短篇故事和哲理抒情散文。

  《普里什文文集》主编、外文所研究员刘文飞介绍说,普里什文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他出生于1873年,逝世于1954年,被誉为“伟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普里什文对于自然的态度和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超前意识,其晚年的《大地的眼睛》等作品,充满着预言家式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思想,即使是这部他死后才出版的作品,也比《寂静的春天》早问世了10年。此外,普里什文还是一位语言艺术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生物平等思想、自然与人同一的意识,无疑都为俄国宇宙哲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参加座谈会的还有陈众议、叶廷芳、黄梅、丁东、止庵等人,他们都对普里什文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中国高校文学家校友榜出炉,北大北师大华中师大居前三甲

  2006年1月6日,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发布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同时发布《中国校友会·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并依此推出了“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榜”,其中“中国高校文学家校友榜”情况如下:

  北京大学以8位校友摘得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的绝对优势位居中国高校文学家校友榜第一名,北京师范大学有5位校友获奖位居第二,华中师范大学有4位校友获奖列第三,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各有3人获奖列第四,进入前十名的高校还有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大学、扬州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

  据中国校友会网运营总监赵德国介绍,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最高级别的文学奖。中国高校文学家校友榜是依据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获第一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一届~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的情况统计得出的。

  《中国校友会·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是我国首个反映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能力状况的调查报告,旨在让公众全面了解1952年(含)以来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能力的状况。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运营总监赵德国担任总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吴庆文副教授、汕头大学冯用军副教授和中国校友会网刘明等参加了调查报告的编写。

  自2003年起,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作为中国民间大学评价研究机构,以”大众参与,大众评选”为宗旨连续4年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与大学排行榜评选工作,共推出5个中国大学排行榜,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领域已经形成了品牌和影响力。其中2005年6月发布首个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2006年1月发布我国首个反映1952年(含)以来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校友会·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高校文学家校友榜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人数

校友名单

1

北京大学

北京

8

程文超、顾蕴璞、黄燎宇、匡满、陶洁、西川、曾镇南、朱铁志

2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5

迟子建、刘恒、柳建伟、鄢烈山、李晓明

3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4

程文超、胡世全、邢军纪、朱向前

4

南京大学

江苏

3

李龙云、娜夜、魏微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3

钱中文、张建伟、张洁

6

西北大学

陕西

2

迟子建、贾平凹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2

红柯、冷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2

杨晓民、范维信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2

孙力、余小惠

辽宁大学

辽宁

2

孙惠芬、徐坤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2

董燕生、王焕生

河北大学

河北

2

何申、李春雷

扬州大学

江苏

2

毕飞宇、吴义勤

武汉大学

湖北

2

池莉、杨晓民

15

延安大学

陕西

1

路遥

郑州大学

河南

1

何向阳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1

李龙云

复旦大学

上海

1

素素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1

张平

聊城大学

山东

1

李贯通

山东大学

山东

1

王光明

兰州大学

甘肃

1

王家达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

徐小斌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

梅洁

安徽大学

安徽

1

杨黎光

苏州大学

江苏

1

吴义勤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1

沈苇

浙江大学

浙江

1

王旭烽

新疆大学

新疆

1

韩子勇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1

余秋雨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1

鬼子

吉林大学

吉林

1

王向峰

河南大学

河南

1

阎连科

邯郸学院

河北

1

李春雷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

1

池莉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1

莫应丰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1

陈超

中山大学

广东

1

刘斯奋

《漏雨的屋子》获全国长篇小说一等奖 首发式举行

    刚刚在全国首届青年文学作品大赛中获长篇小说佳作一等奖《漏雨的屋子》在文坛引人注目,该书首发式日前在武汉科技学院举行。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破碎家庭孩子的成长故事。小说寓意深刻,构思巧妙,文笔优美,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作家刘醒龙称赞说,小说在王晓英的笔下充分表现出个性的天籁。

    王晓英现为武汉科技学院青年教师,70年代出生于杭州,当过小学教师、记者。1999年赴德国留学,2003年回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德语。中篇小说《红鸟的环状生命》亦获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湖北省委宣传部,长江文艺出版社,美籍刊物《美华文学》 负责人与不少湖北省著名文学评论家参加了首发式。

吴思:中国是不是“权贵资本主义”?

  当代中国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云云已经不值得讨论了,资本主义似乎也有问题。 吴敬琏 先生近年警告说,中国有陷入 “ 权贵资本主义 ” 泥坑的危险。这个概念和一度流行的 “ 官僚资本主义 ” 一样,强调了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密切关系,很有洞见。但这两个说法暗含的前提是:中国已经或即将进入资本主义,只是官僚或权贵色彩比较浓重。我不敢给未来下结论,不过,用 “ 资本主义 ” 这个概念描述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本末倒置之嫌。

  如果把 “ 资本主义 ” 定义为资产阶级说了算,资产阶级控制了暴力,掌握了立法权,那么,中国可曾有过资本主义?中国的资产阶级从来不能说了算,权贵或官僚才是最终说了算的集团。所以,把 “ 官僚资本主义 ” 或 “ 权贵资本主义 ” 倒过来说才比较准确,即 “ 资本 – 权贵主义 ” ,或 “ 资本 – 官僚主义 ” 。

  权贵和官僚这两个词仍不够准确。在汉语使用者的心目中,权贵通常与贵族有关,而贵族是世袭的。官员虽然也难免沾染世袭色彩,如恩荫制度,但是迅速递减,不占据核心地位,至少不如科举或选拔制度重要。可见 “ 权贵主义 ” 不如 “ 官僚主义 ” 准确。但 “ 官僚主义 ” 已经有了相当固定的意思 —— 办事拖沓,欺上瞒下,刻板教条等等,使用起来容易产生歧义。更何况,中国也不完全由官僚说了算,皇帝才是官僚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我认为更恰当的概念是 “ 官家主义 ” 。

  “ 官家 ” ,在古汉语里面有三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皇帝,宋朝说赵官家如何如何,就是指皇上。第二重意思是官府,包括条条块块的各级衙门。第三重意思是官僚个人。 “ 官家 ” 这个词有多重涵义,因而特别准确贴切。这些涵义可以把 “ 官本位 ” 的内部结构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官家集团的整体利益,看到最高决策者的利益,看到部门利益,还能看到官僚个人作为代理人的私利。

  在秦汉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在大一统的帝国时代,皇帝、衙门、官僚个人都可以立法定规,各有各的空间和地盘,并且彼此争夺地盘,于是形成了由王法、各种部门法规和潜规则共同构成的一套社会秩序。这些规矩往往彼此矛盾,因为那些说了算的个人和集团之间原本存在着利益矛盾,但又或明或暗地达成了某种妥协。官家集团中不同主体当家作主的范围正是博弈的结果。 “ 官家主义 ” 就是对这种立法定规的动态结构的描述。

  从秦帝国到清帝国,社会的主要结构由皇帝、官僚集团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生产集团构成。封建贵族虽然始终存在,并在较弱的程度上形成了与官僚集团彼此制约的结构,但他们丧失了在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支配地位,不再有 “ 主义 ” 的分量。国民党建立的党国制度,清除了封建贵族,但核心结构与帝国一样,顶端是一党领袖,中层是官僚集团,下层工商业的比重增加了,主体仍是农民。因此,从秦帝国到民国一路下来,都可以称为官家主义时代。无论是党国还是帝国, “ 说了算 ” 的那个社会集团始终是 “ 官家 ” 。官家集团是以打江山的暴力集团为核心建立的。

  官家主义是一个基座,上边可以接不同的前缀 —— 地主、农民、工人、资本家等等。官家总要充分利用权力,用权力榨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或者把权力卖一个最高价。如果在小农那里卖得最高,就是 “ 小农 – 官家主义 ” 。如果卖给地主最高,就是 “ 地主 – 官家主义 ” 。地主是农业经济的成功者,各王朝经过比较平均化的初期发展之后,地主阶级便壮大起来,地主与官家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乡绅地主就是经典的结合体。

  1949 年之后,一度消灭了地主和资本家,官家直接指挥生产,计划经济,直接管理工人农民,这种形态可以称为工农 – 官家主义。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官家以资本的运营和积累为自身使命,把自己变成最大且唯一的资本家,通过行政体系的条条块块组织生产,确定积累率,计划经济,对劳动者实行物质刺激等等,那么,官家似乎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反对走这条路,把有这种倾向的同事称为走资派。他另外提出一条在创造新人的革命中发展生产的道路,并树立了大庆和大寨这两个依靠革命精神(集体主义道德感召和阶级斗争威慑的混合体)发展生产的样板。胡绳认为毛泽东的主张是民粹主义,更常见的标签是空想社会主义。但从官家主义演变的视角看来,毛泽东的主张仍是官家主义的一个分支,无非是官家集团的核心人物满怀创造新人和新世界的伟大理想,不满足于完成资本家的使命而已。其实,即使将毛泽东反对的资本主义或修正主义道路走到底,即使官家不把全国办成一个大公社而办成一家总公司,这种以官场选择代替市场选择的秩序仍然不是资本主义秩序。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这是官家集团在西方资本主义刺激下试图替代或赶超的一种尝试,苏联的崩溃已经证明,这种尝试难以建立一种稳定持久的社会形态。不仅当代苏联难以维持这种体制,即使在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竞争的条件下,中国历朝历代官家全面垄断工商业的体制都因效率低下而难以持久,最终要向民营工商业让步。苏联式的官家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只能成为一种过渡性秩序。

  经过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轮冲刺,今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工商时代,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到次要地位,绝大多数财富是工商业创造的。在这种形势下,权力只能在资本那里获得最高出价,这就是 “ 资本 – 官家主义 ” 诞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 – 官家主义又有不同的演变方向。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这个集团与官家集团的主次位置有可能颠倒过来。在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当家作主而官家集团依然相当强大的条件下,官家 – 资本主义或曰权贵资本主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社会形态。但这种前景并不是确定的。目前,资产阶级作为工商业生产集团的核心,正在动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个人手段,影响坐江山的官家,进行资本家的个人革命、局部革命,实现潜变法或潜革命。如果把这种博弈视为暴力集团和生产集团的历史对局,那么,资本家们大规模采用的私下收买策略与官家集团出售权力的内部竞争相结合,由此在各个局部和层面完成的 “ 一个人的革命 ” ,最终将构建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在我心中还是一个历史之谜。

刘军宁:变局还是变天?中国问题的两个层面

所谓的中国问题,是在近一百多年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所牵涉到的重大问题。这一变局,对中国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立体的全面转型。其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要方面是形而上层面的价值转型和形而下层面的制度转型。虽然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中国目前在两个层面的转型仍然面临着重重的障碍。在价值层面,以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平等权等基本人权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始终没有得到本土传统资源的有力支持。不仅如此,从朝到野都有人拿本某些土传统来抗拒上述普世价值,以至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信念迟迟不能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普世价值的正当性在中国迟迟不能在政治文化和信仰层面确立起来。由于普世价值的正当性确立不起来,在制度政策层面,作为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制度载体的宪政民主制度也就难以确立。制度的正当性来自于其所依托的价值的正当性。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在价值层面缺乏有力支持的情形下,单方面寻求制度层面的突破,单足跛行,其路途之坎坷,可想而知。这两个层面的转型受到的关注程度也又很大的差异,制度转型受到的关注很多,价值转型受到的关注很少,甚至被遗忘。
超验价值在中国的两难境地
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及其宪政制度载体是建立在一定的超验价值基础之上的。有关超验价值的形上学是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和信念体系的一部分。人类共有的自由大传统更是离不开相关的形上学支撑。易言之,普世价值与宪政制度的最高层面的正当性来自于形上学的超验价值观,来自于人们的根本信念,而不仅仅是来自经验层面的理性论证。在以英美古典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中,超验价值和共和宪政的正当性都是来自当地的本土超验价值,那就是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其中被发掘出来的自然法传统。没有这种传统资源,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就不可能经久不衰、历久弥坚。 在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脉络中,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国思想界乃至社会中都大量使用诸如人权、权利、自由权、平等权、生命权、财产权、天赋人权、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被视为的普世价值的概念,而无论使用者的初衷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些概念被公认是起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来说,这些价值观念常被看作是西方的舶来之物。尽管如此,其中的一部分还是在字面上被不加论证地写入了所有时期的中国宪法(甚至包括作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产物的1975年宪法)。然而,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为什么起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一定要被写入中国宪法?由于对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在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之后仍然没有修成“正果”,以至于我们今天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境地:我们现实生活中,甚至所有的宪法都须臾离不开那些“舶来的”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我们的自身传统至今没有为这些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发放通行证。
本土传统资源提供超验的支撑
在中国,人们对本土传统资源能否为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提供超验的支撑一直争讼不已。今天国人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的两极看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然而,不论我们对传统的态度如何,没有本土的传统资源的支援,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就难以从信念和信仰的层面上得到民众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我们所追求的宪政民主制度就无法在中国落脚、生根。上述争论也表明,在中国社会中尚未对中国是否需要落实作为人类文明共同传统的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达成广泛的共识。 为什么普世价值必须有本土传统中超验资源的支撑?因为,若是没有这样的支撑,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就来自民众在信仰层面的认同。难道对普世价值的经验和逻辑的论证还不够吗?中国不乏对普世价值的经验论证,但是至今仍然得不到落实,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于缺乏来自本土的超验性价值资源的支持。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传统成功地为普世价值在西方的落实提供了形上的正当性源泉。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在中国的落实离不开来自中国本土的超验传统的支持。但是,中国传统资源至今未能给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在中国的落实提供形上的正当性源泉。 有人把对普世价值的超验层面的支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社会的基督教化上。其依据是既然在西方是由基督教及其自然法为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提供超验支撑,如果把基督教变成中国的本土资源,那么对普世价值制度载体不就有了来自本土的超验支撑了吗?这个道理应该是成立的。但是基督教变成本土资源并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在短期内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中国的基督教身上,更何况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还碰到了种种限制和障碍。所以,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不够的。 从自身的传统资源中寻找出路 上述必要还在于中国是一个有着其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其文化传统有义务为普世价值提供超验的支持。有人可能会说,日本、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借助本土的超验资源也成功地落实了普世价值和宪政制度,他们也是大国,也有其文化传统。中国与印度不同之处在于,印度已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英国殖民传统,而中国没有也这一传统。日本变成宪政民主国家是由于其战败,美国用武力迫使日本接受普世价值并实行宪政民主。中国没有这样的经历,未来也看不到这样的可能。况且像日本、印度、韩国这样的国家都有从其他国家移植文化的传统。所以,中国作为与这些不一样的大国只能像英美一样从自身的传统资源中寻找出路。所以,本土的传统对于在中国落实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的重大相关性,是关心传统与关心自由主义宪政的人士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所以,价值系统的转型是上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转型的必要性,除少数文化原教旨主义者持保留态度外,已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共识。从自由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扩展历程来看,从中国传统中演化出自由的传统并为普世价值及其制度载体在中国的落实提供超验的正当性是完全可能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各个国家各个朝代概莫能外。只要我们相信人性的普遍性,相信人同此情,心同此理;只要信奉作为人类共同信仰的普世价值,只要承认中国人像所有其他人种一样,向往自由,企盼公正并为之而努力,这样的信念和努力就一定会在中国的传统中留下遗产,留下积累与沉淀。中国人对自由、平等、争议的追求,不可能不在中国的传统中留下遗产。中国人追求自由,这条道路非常曲折。这种曲折不说明,中国人不向往自由,只能说明中国人更迫切需要自由。不论这些印记和积累是多是少,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并有可能加以发扬广大。因为,对普世价值的向往是普遍人性的共同要求。这样的转型不是把期望完全寄托于全面复兴中国传统的一支一脉,而是寻求中国的某些本土资源与人类普世价值在现时代的结合。 ] ]>

《新京报》2005好书书单(文学类 社科类)

  ●《爱因斯坦的梦》

  作者:阿兰·莱特 接力出版社2005年1月

  一本奇异的小说,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物理学家莱特从量子理论的可能性出发,文学家莱特则展开无边的想像,于是读者得以在时间的各种不同状态中体悟人生。

  ●《遍地枭雄》

  作者: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一部相当轻盈的小说,不仅篇幅如此,气质上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印象。王安忆在小说中尝试介入更流行的题材,不过骨子里仍然透露出优雅。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

  关于文学、关于书的著名故事,称为当代经典毫不过分。对大部分读者而言,这个译本来得有点迟了,但美好的文字是不会过时的。

  ●《愁容童子》

  作者:大江健三郎 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愁容童子”,堂吉诃德的日本版。这部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大江健三郎后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深刻探讨日本的民族性,对人性亦有深深的反思。

  ●《多多诗选》

  作者:多多 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诗人多多多年来的第一部诗歌集,精选作者几十年来的最重要作品。作为老一代诗人,多多的语言和活力在当代诗坛仍然保持标志性的分量。

  ●《钢琴教师》

      作者:耶利内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2004诺奖得主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年度最畅销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由此书开始,耶利内克10多部作品已经陆续译成中文。可惜译介虽多,关注却少。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作者: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罗琳这本书写得比上一本要好。

  ●《后悔录》

  作者:东西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关于情欲、关于人性的小说,描写当代社会混乱而又无力的情爱生活。

  小说在评论界获得极高的赞誉,不过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大众影响。

  ●《芥川龙之介全集》

  作者:芥川龙之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不论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来看,此书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同时它还是国内第一次出版一位日本作家的全集。

  ●《空山》

  作者: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阿来沉寂多年之后的新长篇小说,与之前并无太大改变。

  ●《穆旦译文集》

  译者:穆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穆旦终于有了文集。

  ●《女同志》

  作者:范小青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

  这部看上去相当传统的小说非常别致,对“女同志”的描写更具浓浓的历史感。

  ●《平原》

       作者: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又是一部描写乡土的小说。和以前相比,毕飞宇的叙事显得更加圆熟老到。

  ●《珀涅罗珀记》

  作者:阿特伍德 重庆出版社2005年10月

  重述神话,回归人类的精神故乡,这个2005年最具雄心的全球出版计划产生了第一批作品。单纯从小说看,确实不代表作者最好的水平,但整个计划相当有创意。

  ●《秦腔》

  作者: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

  被评论界称为“终结传统乡土叙事”的小说,叙说当代乡村传统的失落,市场反响相当不错。不过方言化写作给读者带来了相当大的阅读困难。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者:扬·马特尔 译林出版社2005年1月

  少年、老虎、小船、大海,一场奇特的冒险,一次精神的旅行。2002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在流行的元素之下,是对宗教等人类思想的探讨。

  ●《时间的玫瑰》

  作者:北岛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

  诗人北岛梦幻般的诗歌之旅,带领读者重温20世纪经典诗歌的魅力,同时也重逢了80年代的诗歌精神。虽然用散文写成,但激情的文字中随处荡漾着诗意。

  ●《我和你》

  作者:韩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同样是关于爱情的小说,韩东的笔触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直抵爱情的深处。

  不过这一次,他的新作没有赢得《扎根》那样的反响。

  ●《西方正典》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

  布鲁姆为西方古典文化招魂的旷野呼告,读者在其中重新认识西方文学的主流精神。不过在一个日益娱乐化的时代,布鲁姆的保守显得缺乏力量。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麦卡勒斯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经典的美国南方故事在中国有了一种怀旧的味道。众多文学青年都曾沉迷于麦卡勒斯式的孤独,不过她的小说还是第一次大规模地翻译出版。

  ●《兄弟》

  作者: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余华这本书在读者的千般等待之后终于面世,读者和评论界毁誉参半,不过并不妨碍此书的畅销。

  ●《隐秘盛开》

  作者:蒋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一场漫长、无望而又震撼人心的暗恋———爱情确实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不过除此之外,蒋韵的小说语言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

  ●《悠游小说林》

  作者:艾柯 三联书店2005年10月

  《玫瑰之名》的作者向来以晦涩著称,即使是他的小说也充满了符号的象征意义,令人难以索解。不过这部关于文学的讲演稿倒相当明晰,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快感。

  ●《中国现代小说史》

  作者:夏志清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典之作,对张爱玲等人的发掘只是此书的成就之一,更重要的是此书为以后的文学批评指引了方向。惟一的遗憾是现在的版本还不完美。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作者:李欧梵

  李欧梵出书有点太多,但这本迟迟引进的博士论文却绝对可以称为力作。此书以传记带历史,通过对林纾到郭沫若等文学家的细读与分析,再现了一段文学史和思想史。

  ●《抓痒》

  作者:陈希我 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

  福建作家陈希我充满冲击力的作品,表现当代情境下人类失去热情的生活。令人惊奇的不只是题材,小说的语言和作者撕裂生活表象的力量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情人》

  作者:残雪 花城出版社2005年9月

  残雪又出新小说了,还是和以往同样晦涩、同样灰色。她笔下的爱情更像是斗争,她笔下的人生也只是挣扎。现在的读者,大概已经不愿再去面对这样的沉重了。

  社科类

  ●《从历史看管理》

  作者:许倬云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

  一册小书,“历史管理学”,来自许倬云的一次系列讲座。不过小文章中恰恰有真知在,许倬云从历史中阐发管理学的精髓,在转型时代颇发人深省。

  ●《大抉择》

  作者:布热津斯基 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

  和亨廷顿一样,布热津斯基对美国的未来既忧虑又抱有希望,而他笔下所描述的那个十字路口,其实不仅仅只是属于美国,整个世界或许都面临着抉择。

  ●《法律的理念》

  作者:丹尼斯·罗伊德 新星出版社2005年11月

  在一个法律至上的时代,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却未必到位,即使是在号称法制发达的西方,也同样如此。罗伊德此书从法律的根源入手,语言明快,却又直指本质。

  ●《非常道》

  作者:余世存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只言片语,亦成文章,而且往往更有微言大义。

  ●《果壳里的帝国》

  作者:吴稼祥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6月

  帝国主义到黄昏了吗?吴稼祥此书带来对帝国主义的再思考,而作者的思索重点,则是时代转型过程中中国的角色与战略的问题。

  ●《花间一壶酒》

  作者:李零 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

  杂家李零的杂文集,虽然大多数是旧文章,不过放在一起,依然能带来新意。

  ●《论李维》

  作者:马基雅维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就像《君主论》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一样,《论李维》一经出版,又引起了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的强烈兴趣。只是时至今日,论者解释这位思想家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雅各布斯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

  把这本书理解为对大城市的批评远远不够,这本城市规划方面的名著引进得恰逢其时。雅各布斯说得不一定都对,但她提出了重要问题,在诸多方面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萨特的世纪》

  作者:贝尔纳·亨利·列维 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

  萨特百年诞辰纪念,有的地方热闹,有的地方冷清,无论如何,萨特当年对世界的影响已经消退。

  列维此书回望历史,重新梳理萨特的思想和影响,令读者怀想。

  ●《岁月台湾》

  作者:秦风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秦风以图像表现历史的作品之一,此书编年排列20世纪台湾大事记,同时配以当时的照片,在细节处展现出历史风貌,令读者唏嘘。

  ●《退步集》

  作者:陈丹青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月

  关于艺术、关于城市、关于教育、关于时代,陈丹青此书内容庞杂,细细寻觅,却又有着相同的思考理路,从这些文字不难感受到知识分子的思考。

  ●《我们是谁?》

  作者: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

  亨廷顿的新书,关于美国,也关于世界。亨廷顿在书中为美国定位,特别探讨在“敌人”消失之后美国该怎么办的问题。从现实看起来,他只说对了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鸦片》

  作者:雷蒙·阿隆 译林出版社2005年8月

  阿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久享盛名,可惜今年引起的注意并不是太大。这有点像与阿隆同过百年诞辰的萨特,遭遇的都是冷清。不过萨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阿隆此书却正当其时。

  ●《致新知识分子》

  作者:兰德 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大众哲学家之一,兰德一直不为国人所知,这有点说不过去。虽然兰德的哲学在主流思想家当中不被重视,但她对社会的思考却极具深度。

  ●《中国崛起》

  作者:张剑荆 新华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国的崛起正在发生,并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张剑荆此书则试图在理论上为中国的崛起作出解释,并提供思路。

  ●《中国哲学史》

  作者:劳思光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

  作者批评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欠缺太多,乃以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阐发中国哲学历史,具有卓识。

  ●《自由及其背叛》

  作者:伯林 译林出版社2005年10月

  这部演讲集不是伯林最重要的作品,不过对于理解伯林的思想却颇为方便。

 

 
 

2005年度好书《非常道》(余世存著)

 (按:独立中文笔会理事余世存著《非常道》被《新京报》评为2005年度好书)

编著:余世存 出版机构:社科文献出版社

  余世存:作家,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担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已经出版的作品有《黄昏的缤纷》、《重建生活》等。

  《非常道》编著:余世存版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定价:39.00元

  ■致敬词

  在习惯于宏大叙事的当下,《非常道》显得清新、隽永,虽然它的内容颇多沉重,许多段落甚至让人艰于呼吸。与以往的史书不同的是,《非常道》集纳了大量历史细节,这些细节丰润、真切、逼真地再现了过去的种种情境,或引人发笑,或让人辛酸,或悲怆,或动人,能让人捶胸顿足。没有细节的历史或者没有细节的人生是乏味的,而且让人难以相信。读者会惊奇地发现,细节如此充满张力,如此直达人的心灵深处。

  本书编者余世存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隐藏在整部书中,但并不是以说教的方式强加于人,而是用事实去感染读者。《非常道》的体例类似《世说新语》,但内容并非“帝王将相的野史”,大量普通人的故事更让人亲近。这也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它的编排方便了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读起。同时,本书序和跋的缺失令人遗憾,虽然方便了出版,但对读者来说,却提高了进入的门槛,会使一部分读者失去靠近它的兴趣或者机会。

  ■本报评价

  如果说二十四史是所谓帝王将相的正史,那么《世说新语》之类大概是帝王将相的野史吧,它们当然不会是历史的全部。没人能记载全部的历史,而历史书就在帝王将相们使用的文人笔中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人说历史是小姑娘,任人打扮。

  在看到《非常道》时,第一感觉是它很像《世说新语》,但没过几天,又否定了这种想法。最多,这两本书只是体例上略有相似之处而已。最大的不同是:《非常道》中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世说新语》无法望其项背的。

  余世存在编纂《非常道》时,不用前言,不写后语,可能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历史是什么样子,就让它是那个样子好了。虽然编选者的好恶在内容中总会有体现,但态度是明明白白的。

  ■专家评价

  出版人沈昌文:

  《非常道》是一本“非常书”

  我觉得《非常道》是一本“非常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挺特别,符合我的兴趣。关于内容我不想多说,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也不研究思想史,可是,我觉得它传递了很多我们读正史读不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有待于大家再来鉴别、研究,不管怎么样,本书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材料。

  《非常道》所采用的形式非常符合大家阅读,也适合出版。如果它变成一本专著以后,读者会减少。我特别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它又像笔记,又像小说,可又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很同意有些人做的评论,这是“捡垃圾”,它把“边角料”都凑起来了,更特别的一种观点是把它称之为“后楼梯”。做编辑的时候我编过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哲学的后楼梯》,是一个德国人写的。余世存在《非常道》中采取的形式,也方便了写作的人。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摘录的话都没有注明出处,如果有一个索引或注解,对于专家或研究者就更方便了。

  我很喜欢《非常道》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很欣赏用“野狐禅”的形式宣扬一些观点,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出版人吴兴文:

  《非常道》是历史的注解

  《非常道》体例近似于《世说新语》,编者将书分为史景、政事、文林、武运、革命、问世、人论、英风等三十二编,从近人著作中搜罗摘编、选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段,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可以说,本书是历史的注解。

  这本书很有趣,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很负面的人物有时也能说出一些很有见地的话,让人很有新鲜感,尤其是关于民国的部分。当时的政治局势变幻莫测,国民党一元统治尚未形成,人们说话的机会也比较多,因此,一些人物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话,也能见证一百年来的沧桑。这本书又会让读者觉得很沉重,因为民国时期的许多人,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一样,刚把石头推上山顶,石头就又掉下来了,但是,他们还是有很辉煌的一面。应该说,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具有思想和人格的独立性,因此,这本书里面有些内容透出一股泱泱大气,这也是我喜爱《非常道》的原因之一。

  ■读者评价

  除了前门庄严的地毯,哲学还有一道晦暗的“后楼梯”;除了人来人往的议事客厅,政治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后花园”;除了那能派上正经用场的石料,历史还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那砖石铺成的是车马大道,人人都从那儿经过,是一种“常道”,由“边角料”凑起来的当然只能是“羊肠小道”,或者叫做“非常道”了。余世存编著的《非常道》中,收集了一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的“边角料”,带给了读者别样的惊奇。———吴志翔

  读此书和读《世说新语》类似,可以看到许多独特优美的人格,而今日社会具有中国美感的人格越来越少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语,千人一思,读奇书,游奇景,交奇友都是人生乐事,而今奇友难觅,中国风采的人格美也渐渐消亡。———乐水

  很少读到这样给人精神上纯粹愉悦的书了。

  像当初读《世说新语》和《幽梦影》一样,有一种“欣欣然忘乎所以”的感觉。读“狂狷”时不觉心胸开阔,读“神伤”时自有“人何以堪”之感。读了《非常道》,才真正了解民国风气和魏晋风骨都是一样的壮丽潇洒。———Firefoxkid

陈奎德:刘宾雁祭

   (在《刘宾雁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我谨代表国际笔会下属的独立中文笔会以及普林斯顿中国学社在此缅怀笔会的首任会长和学社的前任主席刘宾雁先生,并向朱洪大姐、大洪、小雁以及宾雁先生的所有亲人致以深切的哀悼。

   

    仅仅一个月前,我与《黄河边的中国》的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曹锦清教授才去探望过他。宾雁那双对黄土地乡亲关切的眼神,仍历历在目,而今却再也看不到了;他那独特的浑厚嗓音,还响在耳边,而今却再也听不到了。

 

   

    宾雁去了,笔会作家及学社同仁的哀伤无以言表,心坠黑夜。

  

   

    在夜中,我苦思冥想:什么是刘宾雁的意义?

   

    当代中国:礼崩乐坏,道德沦丧,贪腐横行,浊浪滔天。

   

    于是有了刘宾雁。

   

    在一个普遍沉沦的时代,在一个嘲笑道德的时代,刘宾雁,以最响的调子吹起了道德的号角,吹响了公义的号角。这是中国精神复兴的先声。

   

    在一个赢家通吃,权贵跋扈的时代,他,把最深的挚爱投向了底层民众。而他,原本是有可能、有资格进入权贵阶层的。

   

    宾雁先生的意义,主要不在政治见解,而在道德人品;主要不在意识形态,而在悲天悯人;主要不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引力;主要不在上层集团,而在草根大众。

   

    他因良知而挺拔。他因正义而高贵。

   

    在一个宗教感薄弱的社会,他担当了一个宗教家的角色。他希图让他的同胞,连同他自己,超拔出污泥浊水,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身心得到救赎。

   

    他的一生,千曲万折,面临过无数次致命的抉择。每一次选择,他都使自己背上了十字架。在权势与正义之间,他选择了正义;在荣华与自由之间,他选择了自由;在私情与良知之间,他选择了良知。

   

    因为他选择正义,于是,他的一生被判给了非正义。于是,他遁入了遥遥无期的流放徒刑之中,如漫长的隧道,无边无际……。

   

    他来了。他说了。他做了。如今,他去了。

   

    他是怀着无边的乡愁去的。他等不及那一天了。

   

    是的,宾雁先生,天堂很近,很近,回家的路太远,太远……。

    

    于是,你去了天堂。

   

    但是,我却分明看到了那一天:当我们收起流亡的风帆,漫卷诗书,霜鬓做伴,返还自由故土时,我看见,一只大雁,凌空而降,加入了我们浩浩荡荡的回家队伍。一路雁语人声,回荡在北京上海,回荡在松花江畔……。

   

   

    20051217日于普林斯顿大学

 

一本不偏不倚的书评杂志 ──《纽约时报书评》挑选新书作评论的过程

多年前我在北京《读书》杂志开始撰稿时,很希望这本正在从黑暗走向光明时期的杂志终可成为一册着重读书的书评刊物。今日的《读书》已演变成学术性读物,并不专刊书评,但是介绍、评论新书还是该刊的重要内容。在美国,专载书评的刊物很多,最受出版界与读书界重视的有两种,一是态度严肃的《纽约书评》双周刊,一是较具商业性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后者销路更大,因此它对新书的评价更受出版商注意。
我虽然是《纽约时报书评》五十多年的忠实读者,但一共替它仅写过三四篇书评。该刊的书评撰作者不能自行投稿,而是应编者之约而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这本刊物的内部编选过程感到好奇,最近有幸与一位熟悉「时报书评」编辑部内情者相谈,很有一些收获,想在这里透露一下,也许可以给国内刊载书评的刊物作一借鉴。
美国每年出书至少六万余种,而周刊的篇幅有限,因此选择新书的标准极为严格。由于「时报书评」书刊的声望,任何新书只要一为「时报」评论已是受宠若惊,即使书评是负面性的,也已起到免费宣传的作用。在「时报」受评等于是做广告,新书即会受到读书界注意。
「时报书评」大小编辑共数十位,他们首先自新书堆中挑出值得介绍的书(每年约六千种),然后再作精选(约一千种),等于是说,每期周刊最多只能刊出二十来篇书评,重要者单独成篇,不重要者归入各种专栏内(侦探小说类,儿童读物类,等等)。对作者而言,能被「时报」选评,已属幸运;被「时报」忽视,好像没有出过书,默默无闻。
挑选新书时,先由十余位初级编辑浏览,每人挑出十余种,每人也必须写出新书被拒作评的原因,交给主编过目。被拒作评的原因往往是「缺乏独创性」;「拼凑成书」;「过分简单」,「过分夸张」等等。任何被选的新书必须经过这种过程,就是「时报」本报人员写的新书也不可免。
新书被挑出作评后,编辑部的要务是向学术界、文学界、科学界作家中挑选写书评者,担任初选新书的编辑先推荐四、五位作家或书评家,由主编作最后决定,一个合格的书评撰写者必须具有这些条件:一、不具偏见,愿意以书论书,不顾原作者的名望;二、叙事写作的能力;三、书评撰写者本人已有一定的写作成就(等于说,书评撰作者与写书者声望不太相差);四、能与编者合作,及时交稿。「时报书评」很少用本报编辑部人员写书评。
主编选定一位书评撰写者后,先要向后者问几个问题:你可认识新书作者?你们有没有写过有关对方的文章?你们之间有没有可以引起利益冲突的关系?这是因为书评杂志要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一篇书评意见的正反往往可以影响新书销路,避免评者作者之间的任何交往实属必要,例如:他们是不是雇用同一文学代理人,有没有在同一出版社出版书,书稿是不是由同一编辑编辑,等等。
「时报书评」周刊如此谨慎处理编务,因为它是为读者(即购书者)服务,同时也是为了招徕出版商广告。它对出版界业务的兴旺,影响举足轻重。「时报书评」除每周一次刊登畅销书榜以外,每年年底还刊出本年度「值得注意书目单」,列出过去十二个月来的一百本畅销书向读者推荐,虚构小说与非虚构著作都有。
最受外界注目者是「时报书评」于年底以显著篇幅标出的「十本最佳书籍」,能够列入「十佳」是作者的光荣,出版社的幸运。因为年底是购买圣诞或新年礼物的旺季,有幸列入「最佳书籍」,畅销不成问题。二○○四年度「十本最佳书籍」中就有一本中国作家哈金的小说。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于纽约)

焦国标:中国民主化前我只谈卖国

钱钟书先生编《宋诗选》,未选文天祥的《正气歌》。有人在钱氏生前就提出质疑:《正气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怎么可以不选?是文不好,还是意不好?编者始终未予解答。最近看钱夫人杨绛的《我们仨》,提到了编宋诗选这档事,仍然没见解释为甚么。

有位老大姐,退休后住在新加坡,教一群华人孩子学中文。讲到《正气歌》,孩子无论如何想不通。元朝给他开那么高的薪水,为甚么不给它打工?硬要去死,你死了谁养你的家?你的孩子吃甚么?老大姐对这些孩子的困惑感到难过,觉得思想接不通了,中华文化绝矣。

个人生命一文不值

后来她慢慢释然了,觉得孩子的担忧有道理。在孩子眼,自己的爸爸整天奔波劳碌,挣钱养家;文爸爸死了,他的孩子谁养活呢?

钱锺书之未选《正气歌》,该不会也是出于这些孩子的理由,以弃选表示倾向吧?

通常我们说西方是个人本位,中国是集体本位。其实在西方,生命、自由和真理高于一切。西方传统中的大英雄多半是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勇士,像耶稣、布鲁诺、马丁.路德、马丁.路德.金等。中国的风景完全不同,君主和君主的国家高于一切。在君主面前,个人的生命一文不值,更不知真理、自由为何物。中国历史上的大英雄多是忠臣烈士,如文天祥、岳飞、史可法、关羽等。中国决不是甚么集体本位,而是君主本位。

国家只会奴役国民

君主不同于真理,君主也与集体不同。无论是岳飞的南宋,还是文天祥的南宋,虽然是汉族政权,可它能代表汉族人的群体利益吗?它甚至连赵姓皇室的利益也不能代表,它只代表皇帝个人的利益。君主本位不等于集体本位,甚至比被中国官方妖魔化了的个人主义还要等而下之。君主本位是坏得登造极的个人主义。君主,尤其是昏庸的君主,不仅不是他所在群体利益的代表,反而是该群体最大的害虫。金南侵,元灭宋,中原父老蒙受灾难,谁是罪魁祸首?谁是灾难的最终根源?是金兵吗?是元军吗?都不是!是昏庸腐败的大宋、小宋皇帝。

因而在现代语境,文天祥的「正气」和人生选择,未必是今人钦敬的范本。一个奴役国民的国家,如果失去组织军队抵御外敌的能力,国民没有义务不惜生命去捍这样的国家,妇女、孩子和老人更不应做任何反抗。被俘就被俘吧,亡国奴就亡国奴吧!国本来就是自己的枷锁,是「异化的存在物」,国在与国亡于己而言本无两样。

把领导人卖给地狱

毛泽东被奉为杰出的军事家,实际上他的「人民战争」思想接近于人体炸弹,他的「全民皆兵」战略接近于全民性命抵押,他的「人海战术」接近于人体盾牌理念。董存瑞是人体炸弹的先声,黄继光如果长有前后眼,未必会去堵枪眼。毛泽东不计苍生性命建立起来的国家,吞噬了更多苍生的性命。
只有国家成为全民的国家,而不是君主、暴君、独裁者的国家,国民才有舍弃性命保国家的道义上的义务。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为自己设一戒律:在中国实现民主化前,我只谈卖国主义,爱国主义我一个字都不会谈。

当然,卖国也需要资格,没有足够权力,卖国谈何容易。李鸿章才可能当卖国贼。我曾说,如果我有资格做卖国贼,就把中国卖作美国第五十一个州。外加一附带条款:一百年内,中国人不得任支那州州长。现在我改变主意了:如果我有权力,我不卖国了,我要卖人,把欠有国人血债的前任、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撮卖掉。不要指望我卖给美国,我卖给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