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前传》销量超《哈利·波特》

   被全世界传为神话的英国特工007(詹姆斯·邦德),日前再度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一本关于邦德的前传的书去年在英国本土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销量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哈利·波特》,并马上被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引进,成为年轻人尤其是男孩子们的成长小说典范。

  近日,记者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获悉,这套系列畅销书的第一部《银鳍》中文版已经面世。

  据悉,这套《007前传》共计5本,计划每年推出一种。已经面世的第一部《银鳍》,以少年邦德在全世界最著名的贵族中学里充满竞争、和磨难的历程为主要情节。

罗琳宣布年内终结《哈利·波特》

  英国媒体近日报道,J.K.罗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母亲的去世对《哈利·波特》系列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0年,罗琳的生母安妮因病去世,时年只有45岁。罗琳当时25岁,“当时我已经开始了《哈利·波特》的构思,但我从来没有对她说过关于哈利·波特的故事。”母亲的早逝对罗琳打击甚大,“没有一天我不想她,我有许多话想对她说,但已经不可能了。”罗琳承认,《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死亡阴暗的基调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母亲的去世,哈利·波特孤儿身份则是罗琳当时无依无靠的悲痛心情写照,“我的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死亡因素,小说就是以哈利·波特父母的死亡开场的。”

  不久之前,罗琳小姐通过其官方网站向全世界公布了《哈利·波特》终结篇的写作计划,称将在年内完成这部被数十亿读者广泛关注的魔幻小说。但罗琳小姐这次又透露,《哈利·波特》终结篇的结尾其实早已完成,目前紧锁在自己的保险箱中。但当记者再次问及哈利的最终命运时,罗琳小姐透露道,世界上知道故事结局的人除了其本人外,只有她的丈夫。

16卷《徐梵澄文集》将面世

  “鲁迅的精神传人”会通中、印、西三大文明

  鲁迅曾赞弟子徐梵澄旧学甚博,天赋甚高。16卷《徐梵澄文集》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月下旬上市。该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孙波主持,历时4年编修,是国内首次相对完整地出版徐梵澄译著。
  追随鲁迅“立人”的精神哲学
  徐梵澄早年追随鲁迅,是鲁迅最宠爱的弟子,徐梵澄不仅通晓国学,并精通梵、拉丁、古希腊等9种语言,在中西哲学、宗教、文艺、诗歌每一领域都做过深入研究,是位集中、印、西学于一身的哲人、学术大师、翻译家。留德期间,受鲁迅的嘱托翻译尼采的著作,被称作国内翻译尼采贡献最突出的翻译家,更是国内翻译印度古典、经典的集大成者。
  据编者孙波介绍,徐梵澄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徐梵澄至少有五大学术贡献:以精神哲学的思路重新阐释中国古典思想,如《老子臆解》被很多知识分子称道,用英文著述并翻译中国古代学术菁华,是中国第一位重点翻译尼采的翻译家;他系统地翻译印度古代经典并全面地介绍了印度现代“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
  徐梵澄曾说,“锲而不舍,如数十年来所治之精神哲学”。孙波表示,徐梵澄由翻译尼采到介绍室利阿罗频多,又从研究翻译印度古代文明的宝典回归于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的精神轨迹延续了鲁迅的“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首录五部英文著作及一本古体诗集
  据记者了解,《徐梵澄文集》收录了徐梵澄早年翻译的尼采作品《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等,他翻译并重新修订过的《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关于古印度文明的经典,以及他写的阐发中国哲学的《老子臆解》、《陆王学述》等著述。文集还首次出版了他的五部英文著作,《小学菁华》、《孔学古微》、《易大传———新儒家入门》等,当年他翻译的初衷是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
  文集中还收录了徐梵澄翻译的大量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创办人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著作,其中《神圣人生论》被印度视作现代惟一经典,还包括《瑜伽论》等4部。另外还有《母亲的话》共四辑,包括当时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担任院长、被徐梵澄称为“神圣母亲”的密那的言论,甘地曾经赞曰:“此滴滴甘露也!”
  此外,文集中还包括了徐梵澄首次面世的自订古体诗集《蓬屋诗存》,系统收集了大量集中反映他思想精神的片段,以及关于佛、老、庄的文章,如《蓬屋说诗》、《希腊古典重温》等。

置身人间道德禁忌——中国文学致命困境

  将文学置于人间道德的喧嚣之中,不仅不能帮助文学更好地进入人心世界,反而会使文学面临简化和世俗化的危险。

  文学受困于道德禁忌
 
  近读胡兰成的《文学的使命》一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新的境界的文学,是虽对于恶人恶事亦是不失好玩之心,如此,便是写的中日战争,写那样复杂的成败死生的大事,或是写得痛痛快快,楚楚涩涩,热热凉凉酸酸的恋爱,亦仍是可以通于……那单纯、喜气、无差别的绝对之境的。”胡兰成这人我不喜欢,但他这话我却颇为认同——它看似平常,其实说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伦理。很少有人能从这样的视角来观察文学。确实,对于“恶人恶事”作家若能“不失好玩之心”,无论写什么事情都能把它推向“无差别的绝对之境”,文学或许就能从一种道德的困境、经验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从而走向一个“新的境界”,走向仁慈和宽广。

  对于习惯了以俗常的道德标准来理解人世、关怀此在的中国作家来说,在如何对待“恶人恶事”这点上,似乎从未有过争议和不同意见。总有人告诫写作者,小说的道德应和人间的道德取得一致,于是,惩恶扬善式的写作精神不仅遍存于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之中,即便在现代作家身上,它也依然像一个幽灵似的活跃着,以致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革命,最大的矛盾纠结都在如何对待文明和道德的遗产这个问题上——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诗歌界的“下半身”运动所要反抗的依然是文学的道德禁忌,所以,他们对性和欲望可能达到的革命意义抱以很高的期待。现在看来,将文学置于人间道德的喧嚣之中,不仅不能帮助文学更好地进入人心世界,反而会使文学面临简化和世俗化的危险。

  文学反对简单的结论

  文学的道德和人间的道德并不是重合的。文学无意于对世界作出明晰、简洁的判断,相反,那些模糊、暧昧、昏暗、未明的区域,更值得文学流连和用力。胡兰成所说的“好玩之心”,大概就是为了提醒作家们,在现有的道德秩序里是产生不了文学的,作家要把文学驱赶到俗常的道德之外,才能获得新的发现——惟有发现,才能够帮助文学建立起不同于世俗价值的、属于它自己的叙事伦理和话语道德。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的惟一道德。”昆德拉将“发现”(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当作小说的道德,这意味着固有的道德图景不能成为小说的价值参照,小说必须重新解释世界,重新发现世界的形象和秘密,也就是说,小说家的使命,就是要在现有的世界结论里出走,进而寻找到另一个隐秘的、沉默的、被遗忘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提供新的生活认知,舒展精神的触觉,追问人性深处的答案,这永远是写作的基本母题。

  在世俗道德的意义上审判“恶人恶事”,抵达的不过是文学的社会学层面,而文学所要深入的是人性和精神的层面;文学反对简单的结论,它守护的是事物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它笔下的世界应该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它所创造的精神景观应该给人们提供无限的想像。文学是要回答现实所无法回答的问题,安慰世俗价值所安慰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曹雪芹才会在《红楼梦》中感叹,“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很显然,这里的“终不忘”,并非忘不了世界的繁华;这里的难平之“意”,也不是说欲望得不到满足。曹雪芹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使文学超越了这些世俗图景,他所创造的是一个任何现实和苦难都无法磨灭、无法改写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是非、善恶的争辩,没有真假、因果的纠结,它所书写的是人情的优美,并在这种人情之美中发出广阔、浩大的感叹。

  当代文学的致命局限

  曹雪芹的伟大也正在于此——他从根本上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中那种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陈旧模式,为小说开创了全新的精神空间和美学境界。诚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红楼梦》的悲剧,并非由几个“蛇蝎之人”造成的,也非“盲目的命运”使然,而是由《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最爱林黛玉的贾母、贾宝玉等人)共同制造的——他们都不是坏人,也根本没有制造悲剧的本意,“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这就使这一悲剧既超越了善恶的因由(“极恶之人”),也超越了因果的设置(“意外之变故”),从而在“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中发现了一种没有具体的人需要承担罪责、其实所有人都得共同承担罪责的“悲剧中之悲剧”。《红楼梦》能这样处理悲剧,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奇迹。

  然而,当代中国的写作,似乎总难超脱善恶、是非,总忘不了张扬什么,或者反叛什么,在艺术上未免失之小气。以前,是政治道德在教育作家该如何写作,等到政治道德的绳索略松之后,作家们又人为设置了新的善恶、是非,供自己抗争或投靠——“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论辩,“公共经验”和“个人写作”的冲突,“中国生活”该如何面对“西方经验”,“下半身”反抗“上半身”,等等,主题虽然一直在更换,但试图澄明一种善恶、是非的冲动却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文学的根本指向,总脱不了革命和反抗,总难以进入那种超越是非、善恶、真假、因果的自由境界——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学最为致命的局限。

黄河清:纽约观《茶馆》——奉献给“北京人艺”的一瓣心香

   客旅纽约,适逢“北京人艺”来美国演出《茶馆》。得友人安排,有幸在11月27日
观看了《茶馆》在纽约的首场演出。11月28日晚,在华人电视节目中又看到了对《茶馆
》演出“好极了”的采访报道,不禁感慨系之。

   凡传世剧目,都是对不朽人性的深刻演绎阐扬.如《哈姆雷特》、《奥赛罗》、《
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所谓戏剧无国界,也就是人性无国界吧。《茶馆
》对王掌柜这个小人物的演绎也是很深刻很成功的。梁冠华饰演的王利发最后拿起腰带
走向灰暗后台自杀时,剧情发展到高峰,那种无奈的悲凉惨重感弥漫於舞台,传递给了
观众.这是濮存昕饰演常四爷那句震撼性的台词“我爱这个国,可谁爱我呢?”乃至全
剧所有情节台词铺垫的结果。濮存昕念完这句台词,全场静了总有一分钟;梁冠华踽踽
沉沉而行时把观众的心揪紧了。这是梁、濮个人造诣对观众的征服,是全剧的成功,也
是剧中人王利发的不朽。以我这个外行来看,恐怕这就是艺术的美了,是艺术上的成功
了。可惜的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紧要的时刻,在全剧、全体演员、编剧、导演全力
以赴好不容易营造演绎成功几臻完美的时刻,轰然而起的背景音乐竟是进行曲式的乐章
和威武雄壮的歌声“团结就是力量”。天哪!我一下子如堕水窖,浑身冰凉。这是哪儿
跟哪儿啊?典型的与世无争的小人物,几类乎闰土的王利发在万般无奈走向人生末路之
际,伴送他上奈何桥的的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名曲!这还是艺术么?这还有艺术么?

   即或退一万步说,大陆凡文学作品不能不贴上政治标签,也不能如此不顾三七二十
一啊!何况时代毕竟变化了,就不能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制宜,稍作变通?“团结就是
力量”确是一首好歌曲,但放在这儿,却连狗尾续貂也不够资格,祇能是一粒老鼠屎,
坏了一锅白米饭的老鼠屎!我曾听北京友人说,林兆华导演曾打破焦菊隐的手法新导《
茶馆》。无论成功与否,这种对艺术不断追求的尝试是令人激赏和尊敬的。林先生,何
不将这番勇气也给一点背景音乐呢?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开演前与华盛顿一位友人的通话。友人如是议论《茶馆》:《
茶馆》从清末演到上世纪的四十年代。那个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当代史上思想异常活
跃、言论异常自由的时代,东西方的各种思想、主义都可以登上中国舞台通行无阻,达
尔文、赫胥黎、伏尔泰、卢梭、马克思、圣西门、傅立叶、克鲁泡特金、杜威、牛顿、
米朗开基罗、莎士比亚、易蔔生、普希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塞万提斯……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统统是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礼物。那个时代的媒体报纸出版物,
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开放,言论最为大胆自由的媒体.大陆至今奉为圭臬的马克思主
义 ,就是那个时代介绍过来的,其主要着作就是那个时代公开出版的。从大历史的背
景来看,完全可以这样说:那是个地平线露出了曦光,充满了希望憧憬的时代。《茶馆
》却把这样一个时代描写、演绎成了一个绝望的时代。老舍先生自有其不凡之处,《茶
馆》自有其绝响之处,但这一点,不能不说是编剧老舍先生的局限和遗憾。这番话,对
我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兹写出给《茶馆》的演员、导演林兆华、梁冠华、濮存
昕…诸位或能推陈出新,重新演绎《茶馆》时的参考。为了对自己的话负责,我愿意多
罗列二三历史事实,以为见证.《苏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戊戌政变后,《苏报》仍
然力倡变法,安然无事。1903年,《苏报》介绍推荐邹容的《革命军》。《革命军》与
陈天华的《警世锺》齐名,对反清革命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苏报》同时发表章太炎
鼓吹革命排满的文章。清廷抓了章太炎、邹容。在租界审判章、邹,观者填巷。章太炎
赋诗曰:“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 章太炎被判入狱三年、邹容二年。

   《申报》创立於1872年,是中国第一张报纸。1898年,《申报》刊登八国联军侵略
中国的消息。《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取自《申报》的报道。袁世凯想收买《申报
》,被老闆史量才拒绝.蒋介石杀害邓演达,宋庆龄撰文谴责,杨杏佛四处奔走,就是
没有报社敢发,祇有《申报》史量才,当场拍板第二天见报。蒋介石威胁史量才“我有
百万雄兵”,史量才傲然答曰“我有百万读者”。1949年5月27日,《申报》最后一期
,刊登了进入上海的解放军战士宁可淋雨、不愿意到居民家中休息的报道。

   《新华日报》。这是中共在陪都重庆办的报。当时的国民政府不仅允许它的存在,
还提供了许多便利,最大的刁难是对新四军“皖南事变”的报道给删了,因为政府对此
的观点与《新华日报》恰好相反对立。被开的“天窗”周恩来手书“千古奇冤,江南一
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仍然印了上去。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新华日报》在
南京依然出版。

   《新青年》、《共产党宣言》都是在《茶馆》第二幕的时代行世的。相比五十余年
来,大陆的钳制扼杀言论自由,新闻检查新闻封锁,《茶馆》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令人看
到微曦,带来希望的时代。

   再来说几句题外话。《茶馆》三幕间穿插的数来宝顺口骂“美国兵”的台词,引发
了全场的哄堂大笑。无独有偶,今年2月27日在普林斯顿大学庆贺刘宾雁先生文学创作
活动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的聚会上,也有人用数来宝演唱“奇袭白虎团”。同样地在山
姆大叔的土地上大骂美帝国主义,同样地获得了满堂笑声外加热烈的掌声。唯一不同的
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着名汉学家林培瑞先生主动邀请用数来宝骂美国人的先
生上普林斯顿大学讲坛,讲一堂中国民间演唱艺术的课.多元文化的美国人对挨骂泰然
自若、对各种文化兼容幷蓄善於学习引为己用的器度与精神,是中国大陆一元文化所无
法想像无可望其项背的。

   由此,我想到,《茶馆》如果能去掉政治标签,去掉明显蛇足的第三幕中宣传西山
八路军抗日的情节,而能纯从挖掘人性、彰显人性、演绎人性的角度导、演,那么,《
茶馆》成为历史性的传世剧目、跻身世界话剧舞台的殿堂,是可以预见的。

   谨以此“外行观《茶馆》”记,以为奉献给“北京人艺”的一瓣心香,以表年青时
代对焦菊隐、於是之、英若诚、蓝天野、郑榕、童超……那一代艺术家的敬意,同时,
也对青出於蓝将胜於蓝的新一代演员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诸位新秀十分精彩十
分敬业的演出表示感谢和企盼。恕我不再重複许多人许多文章说了无数遍的我也完全赞
同的那些对《茶馆》的赞美之辞了。◆

杨天水案的一点新情况

杨天水案的一点新情况 

王金波 

 

【2006年1月14日狱委讯】今天晚上我打电话给江苏泗阳杨天水四姐杨桂香家,了解到一点新的情况。 

据天水的姐夫说,他从天水的房东(天水被抓时住在南京市江宁新区 
胜太西路太平花苑XX栋X单元XX室)了解到,天水好象是以“煽 
动颠覆国家政权”的名义被抓的。另外,抓天水的可能不是南京市公 
安局,而是镇江市公安局,也就是说,天水可能被关在镇江而不是南 
京。 

天水的姐夫说,迄今为止他们家没有接到有关天水案子的任何法律文 
件。按照惯例,有关的法律文件是要送给他们家的,而不会送给别的 
亲人。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考虑到他们夫妇年龄大了,以前天水出 
事一直麻烦他们夫妇,天水感到不好意思,所以这次委托别人处理此 
事。但是,由于天水被抓前从未跟他们这么讲过,这仅是他们自己的 
猜测。而且,也没听说其他亲人接到有关法律文件。 

天水的姐夫还说,他们家早就给山东李建强(刘路)律师寄过委托 
书,李建强也给他们家打过电话,说明要代理天水的案子。 

上一次我打电话的时候,天水的姐夫就说,太不象话了,什么法律手 
续也不办,关在哪里也不知道。由于天水的案子至今没有任何进展, 
很多朋友都在关心这事。 

(2006-01-12山东莒南) 

(来源:民主论坛)

 

新闻控制与新闻冲击

 

 

【2006年1月13日狱委讯】2005年12月底从北京传出消息,《新京报》总编辑杨斌、副总编辑孙雪东、李多钰被同时免职,这消息顿时成为国际媒体和中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政府如此压制打击新闻工作人员,国际媒体和国内舆论纷纷谴责。据国际媒体报道,《新京报》的2000多名记者、编辑和其他工作人员,因为抗议无端撤免该报正副总编辑,举行了罢工或消极怠工。罢工之后又有消息传出,副总编辑孙雪东、李多钰可以保留职位,总编辑杨斌则不可留任。 

《新京报》的正副总编辑同时免职,是因为《新京报》敢于直言和深受民众欢迎。如河北定州官方组织、雇佣黑社会分子,袭击保卫家园的农民而造成6死数10人重伤的血案,中国国内就是《新京报》率先披露,并跟踪深入持续报道的。由于《新京报》敢于直言和关心弱势民众,虽然《新京报》仅仅创办2年,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报刊业已经站稳脚跟,有了数十万份的销量,可见深受民众欢迎的程度。 

不过《新京报》的直言和受欢迎,正是中国官方不满意和颇有顾忌的所在。据说有中央高层直接点名《新京报》,中共中宣部也一再向其管辖的光明日报强硬表态。光明日报顶不住这些来自高层的压力,便对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占有优势股份的《新京报》施行大手术,一举撤免三名正副主编。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占有《新京报》的弱势股份,对这一撤免即使不同意可能也无可奈何。但是《新京报》的员工对如此粗暴的新闻压制强烈不满,许多人接受采访甚至上网呼吁民众关注支持,进而采取罢工和消极怠工表达立场。

《新京报》的遭遇,《新京报》员工的抗争,典型地反映了目前中国媒体的状况:即来自政权的新闻控制,与新闻工作人员对控制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日趋强硬。新闻控制对中共政权而言,是绝对不可放松的生命线,中共毫不讳言要牢牢掌握笔杆子和枪杆子。他们过去抢夺政权靠的就是这二杆子,他们同样明白要永远控制政权,依然必须依靠这二杆子。而且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可能需要更多依靠笔杆子。所以一旦发现笔杆子用起来不顺手,他们就开始从结构上修理笔杆子。这样的案例为国际社会所了解的不胜枚举,近年单单是引起国际国内轰动的,除了这次《新京报》的撤免事件,还有臭名昭著的将《南方都市报》多位负责人逮捕甚至判刑事件。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和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中共严密掌控新闻媒体的强蛮意识,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并注定趋向减弱直至消亡。诸多别的国际国内因素都不说,单是中国媒体冲击新闻控制的内在动力,中共当局恐怕就难过这一关。

首先是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尊严和职业道德,即使在中共的严密掌控下也时有闪现,例如在1989年的民主运动中,不少媒体的工作人员不仅加入游行行列,并且打出了“我们不再说谎”的横幅。《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遭受清洗镇压,是近些年国家控制与媒体冲击控制的典型事例,个人的或整个媒体的类似情况多有发生不胜枚举。可以预见,即使中共当局加强新闻控制和镇压,这样的冲击事件也会越来越多,因为新闻职业的尊严和职业道德,一旦觉醒只会增强不会受压就减弱。

其次社会上决不缺乏直言敢言人士,在中国目前贪赃枉法泛滥、社会不公充斥一切层面,直言敢言人士必然要借助媒体,千方百计将心中的块垒一吐为快。而且对于这些社会现象,也必定存在强烈的社会舆论。这是新闻工作人员必须面对的巨大压力,会促使新闻媒体稍有可能便要力争有所作为。

最后却是最主要的媒体内在动力,是中国的媒体已经形成了已经一定的竞争关系,不同于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党的喉舌,而且随着媒体经营收入的上升和财政拨款的下降,竞争必然日趋激烈甚至成为生死之争。有竞争必然优胜劣汰,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话有见地之话兴兴向荣,党的喉舌那类假大空言辞没落衰亡。所以中国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冲击新闻控制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媒体即使有这些内在动力,中国的新闻控制也难以短期根本改观,而会较长时期处于胶着状态。新闻控制和新闻冲击会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中共当局就是千方百计按压,但总会按下这头浮起那头,并最终有一天会按压不住,而中国的新闻自由也就在控制与冲击的较量中逐渐成熟。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 / 一月八号二零零六年

 

高智晟律师突被带走后维权运动早期的营救模式

 

【2006年1月13日狱委讯】今日中午12点40左右,我正在湖北十堰一家饭店吃饭,突然接到大纪元一记者的电话,称高智晟律师的夫人告知她,高律师在12时20分被北京警方带走。我立即表示:“拘捕高律师是完全违法的,我们强烈要求政府立即放人,否则他们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记者要我估计高律师为何被抓,我估计是因为我俩建议成立汕尾事件民间调查委员会的缘故。我说,他们可能会将高律师传讯24小时,也可能会将他刑事拘留。如果是刑事拘留,那么今天下午或明天,我也会被抓走。我请记者帮助呼吁海内和海外各界人士都站出来说话,并呼吁世界各国的媒体、人民和政府出面营救高律师。

随后,我立即将高律师被抓的消息告知了维权律师范亚峰博士。不久,另一位维权律师藤彪博士来电,提醒我也要注意安全。我请他帮助立即起草一份维权律师的集体声明,紧急要求立即释放无辜被抓的高律师。

数分钟后,著名维权活动家赵昕来电询问,我告知了情况,并请他和朋友们在确认高律师被刑事拘留后,帮助呼吁并请欧洲的朋友们帮忙展开为高律师申请诺贝尔和平奖的活动。(我非常讨厌“未来总统”一类话语,认为这是帮倒忙的、不严肃的游戏,但我认为对于诺贝尔和平奖,高律师当之无愧。)

我继续吃饭,未去将消息发在网上。但事后我在一家网络论坛上看到著名学者、维权活动家许志永博士于13:33:51发出的紧急声明《强烈关注高智晟律师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内称:“刚刚得到消息,高智晟律师被警方带走,对于高智晟律师的人身自由和安全,我和滕彪、李和平律师等表示强烈关注。我和滕彪已经接受委托,随时准备为高智晟律师辩护。毫无疑问,高智晟律师的人身安危是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捍卫中国的民主和法治,捍卫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从一个一个个案开始,从高智晟律师的宪法权利和自由开始,作为中国的法律人,我们责无旁贷。”

在我看来,许志永博士的话十分精到,堪称一份维权运动的集体宣言。

约在13点50左右,范亚峰博士来电,称高律师已被放回。不久我联系上高律师,高律师轻描淡写地说,此事是一起偶然事件。因为便衣总是对他贴身跟踪并进行录像,他十分生气,反过来对贴身跟踪的便衣录像。对方贼喊作贼,称要捍卫公民肖像权,于是挑起了与高律师的冲突,引发了群众围观,对方报警,警察来了,将高律师带走。我在电话中对便衣的违法行为表示了严厉谴责,但也劝高律师大人大量,不要再与这帮不知自己在做什么的小孩计较。

事情至此结束。但我和许多朋友都认为:此事不象是“偶然事件”,更象是一种刻意的试探或警告。我在前几日对于有关方面近期设陷阱拉人、以制造冤狱或吓阻我们的预感看来是较为准确的。

因此之故,我特将今日我和几位朋友的即时反应粗略记录下来,向世人“透明”我们维权运动的早期营救模式。如果将来任何时间我们中的任何一位或几位失去了自由,希望朋友参考上述线路作出立体反应。

此一突发事件,虽然激起了我们极大的愤怒,但不会改变我们维权运动适度后撤、给政府以一段缓冲的初衷。

(写于1月13日15点40分)

 

美国之音对刘青退休的报道

 

【2006年1月13日狱委讯】(VOA记者:东方)中国老资格的民运领袖和人权活动家刘青表示,他已从总部设在纽约的“中国人权”主席的职务上退休。长期以来,中国人权组织在抨击中国政府践踏人权、促进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人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最近“中国人权”有部份理事会成员对这个组织的内部运作以及经济帐目等问题提出争议。

“中国人权”有国际影响力

“中国人权”成立于1989年,总部设在纽约,是一个著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政府1989年武力镇压了天安门学生民主运动之后,“中国人权”向中国国内六四遇难者的家属提供救济款,每年参加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人权大会,揭露和抨击中国践踏人权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权”组织一直保持跟媒体、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合作。 

美国《追求自由》杂志刊登了“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奈尔的一段话,他形容中国人权为 “一个最用心思考如何发挥影响力的组织”, 他同时表示中国人权 “在人权事务的处理上已日渐成熟”。《太平洋周报》最近刊登巴黎国际研究中心著名汉学家白夏的文章,将“中国人权”逐日增强的影响力归功于过去十年“中国人权”高质量的信息提供、严谨的研究、高效率的工作、以及和政府、政策制定者的接触。 

不再设立主席一职

59岁的“中国人权”主席刘青已经在“中国人权”工作了13年。从1999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主席这个职务。 

刘青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他退休后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坐下来写一本书,用两年时间记录1976年以来他投身中国民主进程的经历。 

刘青1月8日正式宣布退休。刘青退休后,将不再设立“中国人权”主席这一职位。不过,退休后的刘青仍然担任这个组织的理事会成员。 

刘青曾被判10年刑 

刘青在1978至1979年参加了著名的北京西单民主墙运动,并且帮助出版魏京生在法庭上的证词,为此被当局判了三年有期徒刑,随后他因为试图将长达196页的叙述魏京生监狱生活的文章偷运至海外出版而使他的刑期被延长至10年。 

1992年7月,刘青获准离开中国,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一年访问学者,三个月后他在中国人权开始担任领导职位。 

香港南华早报报导说,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人权”从开始只关注政治异议分子转向保护人权,这归功于刘青的人际网络。“中国人权”经常是第一个向媒体公开中国政府践踏人权案件的组织。 

刘青领导地位受挑战

但是,刘青在中国人权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他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2005年,“中国人权”几位有影响力的理事要求刘青辞职。方励之和郭罗基等中国人权理事在一封公开信中指控“13年未经选举的中国人权主席刘青再一次不经选举继续连任”。另外,他们还指责“中国人权”的开支缺乏透明,“每年开支近300多万美元,只有10万元左右用于人道援助,60%以上用于薪水和办公费,其余以合作项目、工作合同等形式在刘青领导的其他组织的成员之间进行利益分配。” 

刘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否认了这些指控。他说:“这些指控都是不实的,甚至都是编造的。关于这些东西,我会陆续写一些,不过,我不会写那些大字报之类的东西,我只是把事实讲出来。” 

观察家评价

很多观察家对中国海外民运的现状表示关注。南华早报援引中国问题专家门罗的话说,在海外,运作民运组织并不容易,因为流亡政治的弊端和背后插刀的现象充斥其中,“几乎所有的民运组织都分崩离析了,不是因为自我毁灭就是内讧,而‘中国人权’能够存在了13年本身就说明了问题”。门罗将“中国人权”的成功归功于刘青的领导。 

著名中国问题观察家任不寐在听到刘青退休的消息后表示,刘青先生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对中国人权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一直应该得到、也将会得到理性和客观的评价。 

“中国人权”执行主任谭竞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刘青退休后,“中国人权”将继续为中国的人权事业奋斗,工作将不会削弱。她说:“明天会更美好。”

 

拉什迪又一次“入围不获奖”

    1月3日晚,英国著名的惠布瑞特文学奖(WhitbreadBookAwards)评审委员会公布了2005年度获奖名单。在最受人瞩目的小说单元,苏格兰女作家阿里·史密斯(AliSmith)不负众望,凭借其本人第一部长篇小说《意外》(TheAccidental)最终夺魁。值得注意的是,与阿里·史密斯同为“布克奖”失意者的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则继续延续着逢奖“必入围但不获奖”的怪圈,2005年不属于倒霉的拉什迪。
    《意外》讲述了一位名为安珀的妇女在诺福克郡的奇异经历。评委们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带来欢笑和悲伤”。在得知获奖消息时,现年43岁的阿里·史密斯简直不能“相信”《意外》最终会获奖。
    阿里·史密斯原先是位大学讲师,后由于严重的慢性病长期在家休养,在此期间她开始踏上文学之路,并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2001年的短篇小说集《世界旅店》(HotelWorld)曾分别入围“橙子文学奖”和“布克奖”最终入围名单。《意外》作为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05年度“布克奖”的最后角逐中败给了班维尔的《大海》。
    包括小说单元在内,惠布瑞特文学奖共设立五个单项奖。希拉里·斯珀林(HilarySpurling)的关于法国绘画大师马蒂斯的传记《绘画大师马蒂斯》(MatissetheMas-ter)获得最佳传记奖,该作品历时15年才最终完成。33岁的旅英马来西亚籍华裔作家欧大旭(TashAw)以首部英文小说《哈玛尼的丝绸工场》(TheHarmonySilkFac-tory)获得最佳新人奖,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位记者二战期间在马来西亚丛林的冒险经历。在诗歌单元,获奖作品是一首名为《意外访问》(ColdCalls)的现代版“伊利亚特”,作者是克里斯托夫·劳格(ChristopherLogue),他的前一部色情小说曾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凯特·汤普森(KateThompson)的《警察新手》(TheNewPoliceman)无可争议地获得儿童文学奖,小说叙述了一位男孩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作者用真情感染了读者也打动了评委。
    据悉,每位单元奖获得者都将得到8700美元奖金,颁奖仪式将于1月24日举行。另外,颁奖当日还将颁出惠布瑞特年度最佳作品奖,奖金近43000美元,大奖将从已宣布的五个单元奖中评出。